笔端凝情绘骄杨:杨开慧烈士的不朽传奇与崇高精神的诗意呈现
文/刘生库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1月14日),字云锦,乳名霞,女,汉族,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清泰都乡板仓(现开慧镇开慧村),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伦理学家、教育家杨昌济独女、毛泽东妻子。1920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与毛泽东结婚;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中共湘区委员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1924年6月,同向警予组织女工夜校;1925年2月,协助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并担任教员;1927年,于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1930年10月,于长沙板仓被捕;1930年11月14日,殉难于长沙识字岭,时年29岁。2009年9月1日,列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骄杨挺立傲霜风,浩气千秋贯碧空。在历史的长河中,杨开慧烈士宛如一颗璀璨而坚毅的星辰,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在那血雨腥风的岁月里,她坚守着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于黑暗中追随光明,不惧反动势力的威压,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在敌人的牢狱之中,她坚贞不屈,以柔弱之躯展现出钢铁般的意志,用生命捍卫着心中的理想与信念。她的离去,是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却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许多作家和诗人写下了无数歌颂杨开慧烈士的壮丽佳作。今天,高产七律名家曹霞老师写了一首豪迈的七律《杨开慧》,生动地展现了杨开慧烈士在革命岁月中的英勇形象与崇高精神,字里行间饱含着深情与敬意,令人动容,发人深省。我看了之后心情激荡,思绪萦绕,遂写下了下面这篇心得。
杨开慧
曹霞2024-11-25
为补金瓯各一方,腥风血雨锁潇湘。
孤眠执念君何处,挥笔留书泪板仓。
岂可偷生将义舍,纵然赴死把头昂。
忠魂舒袖九天舞,笑阅人间缚虎狼。
注:1、各一方:指为了革命,当时,毛泽东上了井冈山,杨开慧留在家乡。2、板仓:指湖南省长沙县板仓镇(现开慧镇),杨开慧烈士的故乡。3、留书:闹革命后,国民党反动派派兵来抓杨开慧,开慧同志写了遗书藏在祖屋的墙缝里,20世纪80年代,当地政府部门在改建故居时,发现了遗书。4、孤眠执念君何处:因敌人的封锁,夫妻两人长时间的失去了联系,书信也发不出去。遗书中曾写有,因惦念丈夫,经常失眠流泪。
诗的首联“为补金瓯各一方,腥风血雨锁潇湘”,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动荡不安、革命形势严峻的年代。“为补金瓯”,形象地表明了杨开慧与毛泽东等革命者的伟大使命,他们志在拯救破碎的山河,让国家重归完整与安宁。然而,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夫妻二人不得不天各一方,分别在不同的战场为革命奋斗。“腥风血雨锁潇湘”,描绘出当时湖南地区(潇湘)被反动势力的残酷统治所笼罩,一片黑暗与恐怖的景象。这里的“锁”字用得极为精妙,仿佛让人看到反动势力如铁链般紧紧束缚着这片土地,而杨开慧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更凸显出她的勇敢与坚毅。
颔联“孤眠执念君何处,挥笔留书泪板仓”,笔触一转,深入到杨开慧的内心情感世界。由于敌人的封锁,她与毛泽东长时间失去联系,“孤眠执念君何处”一句,细腻地刻画了她在漫漫长夜中的思念与牵挂。在那个孤独无助的时刻,她对丈夫的思念不仅仅是夫妻间的儿女情长,更是对革命战友的深切惦记。“挥笔留书泪板仓”则展现出她情感的宣泄与寄托。在祖屋板仓,她写下遗书,那一笔一划中,饱含着泪水与深情,也蕴含着对革命前途未卜的担忧以及对亲人的不舍。这两句诗将杨开慧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女性形象生动地塑造出来,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她在革命重压下的柔软内心。
颈联“岂可偷生将义舍,纵然赴死把头昂”,语气陡然一转,从情感的抒发上升到对杨开慧崇高气节的赞美。在面临生死抉择时,杨开慧坚守正义,绝不向敌人屈服。“岂可偷生”,以反问的形式,强烈地表达出她视死如归的决心。她深知革命的道路充满艰难险阻,但她更明白正义的事业不容放弃。“纵然赴死把头昂”,一个“昂”字,将她大义凛然、英勇无畏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她昂首挺胸,直面死亡,这种精神令人震撼,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的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高尚品质。
尾联“忠魂舒袖九天舞,笑阅人间缚虎狼”,则是诗人对杨开慧烈士的缅怀与告慰。杨开慧虽然英勇牺牲,但她的忠魂不灭。“忠魂舒袖九天舞”,诗人以浪漫的笔触想象杨开慧的灵魂在九天之上翩翩起舞,仿佛她在另一个世界依然关注着人间的革命事业。“笑阅人间缚虎狼”,她欣慰地看到,在她之后,无数的革命者前赴后继,最终战胜了反动势力,实现了她生前未竟的理想。这两句诗既表达了对烈士的崇敬与思念,也体现出革命事业后继有人、最终取得胜利的欣慰之情。
毛泽东与杨开慧早年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早在1921年毛泽东就写过一首词《虞美人·枕上》。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婚后二人感情深厚 ,然而新婚不久,1921年春夏间毛泽东便与友人易礼容、陈书农到洞庭湖区的岳阳、南县、常德、湘阴等地考察学校教育,兼做社会调查,与杨开慧分离。当时正处于新婚燕尔、你侬我侬之时,骤生的离别让毛泽东对妻子思念不已,于是写下此词排解心中愁闷。词中生动展现了毛泽东在漫漫长夜中因思念妻子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乃至披衣起坐数寒星的深情之态,充分体现了二人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1957年5月11日,毛主席又写了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作,抒发和寄托对夫人杨开慧烈士的无限深情,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
曹霞老师的七律《杨开慧》从整体艺术风格来看,诗中将叙事与抒情完美融合。通过对杨开慧在革命时期经历的叙述,如与毛泽东的分离、在板仓的留书、面对敌人的不屈等,自然地抒发了对她的思念、赞美与缅怀之情。在语言运用上,用词精准且富有表现力。如前面提到的“锁”“孤眠”“昂”等字,都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氛围,塑造出形象。同时,诗中的对仗工整,如“为补金瓯”对“腥风血雨”,“孤眠执念”对“挥笔留书”等,使诗歌在形式上也显得严谨而优美。当然对七律的押韵对仗起承转合这些规则于曹老师来说全是轻车熟路,悉数于胸,信手拈来,均属高配。
从情感表达的深度和广度来看,成功地挖掘出了杨开慧多层面的情感。既有对丈夫的思念,对家庭的眷恋,又有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执着,以及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与壮烈。这种多维度的情感交织,让杨开慧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让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她的伟大之处。
在主题的呈现上,紧紧围绕杨开慧烈士展开,深刻地展现了她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卓越贡献。通过对她个人事迹和精神的描绘,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广大革命者的共同品质和伟大理想。它不仅是对杨开慧个人的缅怀与歌颂,更是对整个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铭记与传承。
应该说,曹老师这着诗以其深刻的内涵、精湛的艺术手法和真挚的情感,为我们再显了一位鲜活而伟大的杨开慧烈士形象。让我们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激励我们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首诗如同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永远屹立在读者心间,不断地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与力量,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时刻不忘那些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付出巨大牺牲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