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本】2024年9月2日(周一)欧洲之门

文摘   历史   2024-09-02 11:40   中国  


你好啊,今天是2024年9月2日星期一。今年,我要陪你读366本书,今天为你导读第246本《欧洲之门》。


全书共27章:世界的边缘;斯拉夫人的到来;第聂伯河上的维京人;基辅的钥匙;蒙古治下的和平;哥萨克人;波尔塔瓦的裁决;多孔的国界;世界大战;破灭的梦想;斯大林的堡垒;希特勒的“生存空间”;独立之路;第二个苏维埃共和国;独立广场;自由的代价





讲述了乌克兰大地2000年来起起落落的历史变迁,以及在世界秩序的多次变更中,乌克兰的处境和命运。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独到的见解,展现了乌克兰作为一个国家身份形成的历史脉络,同时分析了当代乌克兰面临的挑战,特别是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关系。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从古老的基辅罗斯到奥斯曼帝国,从波兰立陶宛联合公国到俄罗斯帝国,再到苏联。每一次权力的更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塑造了乌克兰独特的文化景观。乌克兰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交叉口,更是一个精神上的交汇点,承载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同情的理解,写下欧洲之门所经历、所见证的两千年,为理解东方与西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补足了拼图上缺失的一块。



边境上的乌克兰


这片土地上,匈人、哥特人、斯拉夫人、维京人、犹太人等都在此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东正教、基督教也都在此地扎下了根。于是,乌克兰就像是坐在多块“人类文明板块”相互碰撞的地震带上,注定难以得到片刻安宁。


1654年乌克兰民族之父、盖特曼赫麦尔尼茨基与阿列克谢一世签署协定,投诚效忠。此后官方历史学家热情洋溢地宣传,两个民族自古以来是同文同种的兄弟,自基辅罗斯灭亡后,乌克兰人饱受亚洲蒙古人、天主教波兰、奥斯曼穆斯林的蹂躏,最终回归到东正教同胞的祖国——这也是俄罗斯沙文主义者的“俄乌再统一”的由来。


但正如作者所分析的——“四个世纪以来,未来的白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一直身处不同的政治环境,受不同的国家统治。这加剧了他们之间长期存在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甚至,“双方需要翻译才能相互理解”。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者接受了这种国族构建的叙事模式,只是把核心概念宗教战争抽去,替换成阶级斗争。赫麦尔尼茨基率领民众反抗波兰贵族大地主的压迫,赢得了“乌克兰人民解放战争”。1954年赫鲁晓夫隆重纪念乌俄合并三百周年,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共唱《牢不可破的同盟》,庆贺兄弟民族的友爱。


红旗在克里姆林宫落地。赫麦尔尼茨基签署的协定原件藏在历史档案馆中秘不示人,叶利钦找了出来,复印一份传给了基辅。世人惊讶地发现,协定只是结成松散的联盟关系,并非“俄乌合并”条约。


1990年代剧变后,苏东阵营的国家分为两类:一部分转型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民主之路;另一部分改革停滞,资本主义畸化为寡头富豪垄断,民主呈现出魏玛式共和乱象。


乌克兰独立30多年以来充满了挫败,贪腐横流、丢失克里米亚、私有化改革半途而废。2019年4月21日,演员泽连斯基获得压倒性的73.7%超高得票率,当选为总统。选民并不是特别拥戴泽连斯基,只是特别痛恨前任波罗申科的金权政治。


民族主义叙事的乌克兰


乌克兰学者构建出另一套民族主义叙事模式,宣称乌族有着独特的传统,不隶属于大一统的俄罗斯。乌克兰拥有悠久的朴素民主传统,哥萨克一词的本意就是自由民。


最庞大的哥萨克集团盘踞第聂伯河流域, 1649年赫麦尔尼茨基成立哥萨克国,即现代乌克兰共和国的前身。尽管后来附属俄国,盖特曼仍保有长达80多年的自治权,直到叶卡捷琳娜时代才被废除。


哥萨克国持开明态度,在需要宗教这面旗帜的时候,跟沙皇结盟,攻打天主教的波兰、伊斯兰的土耳其;在不需要的时候,又把十字架扔在地上,跟异教徒联手,东征莫斯科。乌克兰甚至不是完全的东正教国家,第聂伯河以西的民众信奉东仪天主教,接受罗马教皇的管辖,保留原有的东正教礼仪和部分规矩。


区分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的最重要特征不是宗教,不是血统,而是对自由的渴望。自由主义者相信民主潮流浩浩荡荡,从专制走向宪政是必然趋势。


然而历史以铁一般的证据显示,王权吞并民主政体才是常态。古希腊城邦、汉萨同盟、威尼斯共和国相继败亡,只有瑞士罕见地幸存下来,哥萨克国衰落的结局并不意外,更何况它面对的敌人是欧洲最严酷的沙皇俄国。

远未成熟的乌克兰


“智者”雅罗斯拉夫又被称为“立法者”或者“建造者”,他对文化、国家和民族的构建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的统治期间,建起了基辅大城堡和金门,城外还建起了圣索菲亚大教堂。


他还酷爱阅读,支持教育和学术研究,让基辅罗斯人开始掌握了读写能力,不但能阅读典籍,还做了很多翻译工作。在蒙古人入侵后,基辅被摧毁,文明的发展受到重创。直到哥萨克国时期,文明的发展才又缓慢继续。


乌克兰的语言发展同样缓慢,到了19世纪才最终形成。标准乌克兰语以前哥萨克国的波尔塔瓦地区使用的语言为基础,并在1818年出版的《小俄罗斯方言语法》中才拥有了第一套语法系统。1819年,第一部乌克兰民歌集才得以出版。乌克兰语的戏剧等文学作品也逐渐增多。


现代乌克兰民族的构建,是以哥萨克国的共同记忆和历史牵绊为基础。但是,被俄罗斯、波兰以及后来的苏联、德国等分别占领的不同地区,各自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和同化,对于民族的概念各有主张,很难快速统一。


乌克兰加盟苏维埃共和国后,境遇比帝俄时期还要恶劣,民族主义和公民意识的萌芽迟迟未能发芽,远远不如波兰、爱沙尼亚等前沙俄属地。


为纪念俄乌“结盟”300周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于1954年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以自治共和国身份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直到2014年。


在沙俄和苏联时期,克里米亚建立了一整套军事设施,拥有刻赤、塞瓦斯托波尔等多个天然良港。苏联四大海军舰队之一的黑海舰队司令部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市,以保证苏联通往欧洲乃至世界的海上通道的安全。就这样,苏联时期的战略资产,成了俄乌之间的“炸点”。


案例
延伸阅读:《拜占庭的赔礼》

拜占庭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是一个曾经繁荣昌盛、如今灭亡已久的国家。它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占据水陆交通的要津,也因此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财富。但是较少被人注意的是,拜占庭帝国还是文化传播的中心,古希腊和基督教的文化从拜占庭向外传播,深深影响了西欧、阿拉伯和斯拉夫世界,并由此塑造了世界。


作者以文化传播者的个人活动为线索,讲述了拜占庭的文化遗产如何向外传播,以及接受者对这些遗产又有什么样的态度。作者将文化传播的过程放在历史大背景之下讨论,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延伸阅读:《穿过针眼》

布朗结合奥古斯丁等主要基督教思想家的观点,考察了新财富涌入教会所引起的争议,以及人们对财富态度的变化;描述了富有的捐赠者在危机四伏的帝国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展示了利用财富来照顾穷人与罗马旧式慈善事业之间的竞争;呈现了那些为了得到天上的财宝而捐出钱财的普通人。


这是一部关于罗马帝国衰落时期的基督教财富的知识史和社会史,为认识古代晚期教会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精英讲书日历
不任由情感主宰自己的思想,不做谬误和偏见的牺牲品,不听信于不称职的权威或者一知半解的臆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