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本】2024年9月10日(周二)三国前夜

文摘   历史   2024-09-10 16:37   中国  


你好啊,今天是2024年9月10日星期二。今年,我要陪你读366本书,今天为你导读第254本《三国前夜》。


太后和民妇;六大家族;太尉的葬礼;汉章帝之志;梁冀的崛起;复归武宣的皇帝;礼教的圣化;党锢之祸;后党锢时代;黄巾始末;鹿与鼎;黎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青年文史作家张向荣重点关注东汉后期桓、灵二帝近五十年的执政生涯,同时全面系统地还原党锢之祸的始末,细致考察党锢中人的心态、目的、行为,解读儒家在其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士大夫政治”如何定型,为什么从辅佐汉朝走向了辅佐三国。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皇权若只有世俗政权的“治理”而没有“礼制”的融入,势必会对其政权的合法性造成损害,这种“一条腿走路”的模式迟早会产生颠覆性的危机,使地方产生巨大的离心力。黄巾起义的爆发,令东汉的地方豪强名正言顺地武装起来,汉朝也向终结。



汉王朝的政权合法性迷局


汉承秦制。前后汉社会的基本结构没有本质变化,仍然是皇帝集权、郡县制、律法和编户齐民,此为“旧邦”。但后汉继承了王莽新朝政治哲学的品位,以“旧邦”延续了新朝的“新命”,这是一种“混合政体”,可称之为“秦制—儒教”体制。


汉宣帝曾说过汉朝“以霸王道杂之”的准则,这已经具备了混合政体的框架,但由于前汉在汉宣帝死后迅速滑向了儒教政治,因此这一框架缺乏丰富且实质的内涵。在后汉,“秦制—儒教”体制逐渐充实,成为大家熟悉的礼教。


虽然王莽激进的儒家改革最终失败,但儒家精神在当时已被社会各个层面广泛接受。儒教不再是浮在表面的官方意识形态,而是渗透了汉家的日常生活、社会观念、地方秩序、人才选举等。


后汉的合法性只建立在意识形态与精英程序之上,绩效合法性所必须的“公共物提供”被王朝转嫁给了一个个的家族。为了剥夺官僚反叛的能力,后汉皇帝不断削弱秦制政权的权柄,架空三公、废郡国兵。


原本向皇帝负责的家产官僚制,经过一层层的家族化,最终完成了统治权的分散,任何官僚都不再具有挑战王朝的能力,这个进程与东汉王朝的自我神化同步,结果就是造就了一个空前合法,却又无比虚弱的政权。

被“祛魅”的天命


汉高祖刘邦用一把“金刀”斩白蛇起义,汉家风范就此树立。金刀之谶的威力一直在起作用,但其作用呈现出越来越微弱的趋势,直到彻底式微。


汉朝以及秦汉帝国的崩解已成定数,根本原因是皇帝与士大夫的双管齐下。


一方面,汉桓帝热衷于操弄权术,借助宦官实现更严厉的中央集权,继任的汉灵帝则“退国为家”,又对不反对汉朝统治的太平道痛下杀手,从天下的大家长角色,蜷缩到自己小家庭的权力和享乐,主动丢弃了儒家对天下的维系作用。


另一方面,以党人为首的士大夫们为应对打压,更加高扬儒家理想,不畏律法束缚,甚至以违反帝命和突破儒家礼制的方式彰显对儒家价值的维护,此外还有沽名钓誉者对时代风气的推波助澜。这些行为都消解了皇帝和官僚体系的权威。


两相作用之下,“秦制—儒教”政治体制的程序合法性被一步步掏空,待到董卓与袁绍等豪杰议论废立少帝、献帝时,干脆说出了“每念灵帝,使人愤毒”“刘氏之种,不足复遗”的悖逆言论,东汉王朝距离覆灭,只差更强大的家族走出最后一步。


这一步,由曹操、曹丕父子最终完成。曹丕完成了汉魏禅代,但问题是,曹丕采用了比王莽更完备的禅让礼仪,在天下未能归于一统,吴、蜀拒命的大背景下,就像一件皇帝的新装,不能从根本上消弭汉王朝的意识形态合法性,反而给了蜀、吴两国争相自立的借口。

党锢之祸与汉末乱世到来


后汉共12位皇帝,其中9个皇帝都是未成年就即位的,所有皇帝活过34岁的人寥寥无几。因此,皇权交替十分频繁。在皇权交替之际就会产生一个空档期,这时帝国最高权力是在皇后(太后)手里的,但太后又不好直接对接朝臣。


后汉的政治格局就是宦官、外戚两方争权,皇帝年幼时是外戚掌权,皇帝长大后借助宦官的力量扳倒外戚,就是一个轮回。但后汉末年时又插入了一方势力,那就是太学生。


太学生主要来源于官僚集团、豪强地主,但他们进行仕途的道路在汉末行不通了,因为选拔的人不是皇帝,而是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


他们想要把这个权力夺回来。而他们也确实有这个能力。“党锢之祸”的本质就是权力的洗牌。


公元166年,宦官赵津、侯览以及党羽张泛等人在大赦之前违法乱纪,试图通过大赦免除刑法。官僚集团的成瑨、黄浮等人仍旧按律法惩处了这些人,一下子激怒了宦官势力。宦官向皇帝进言,皇帝就重罚了这批官员。成为党锢之祸的开始。


公元168年,在位21年的汉桓帝去世,没有留下子嗣,其堂侄刘宏继承帝位,史称汉灵帝。灵帝即位时只有12岁,他背后的操盘手是皇太后窦氏和新的外戚家族。窦氏的父亲、大将军窦武联络了士大夫集团,诛杀宦官。


由于机密泄露,宦官抢先发难,逼迫窦武自杀。李膺、杜密、翟超等100多位儒生出身的前高官,都被罗织罪名处死。各州郡被逮捕、流放、拘禁的儒生,多达上千人。这些人五族之内的亲朋故旧,凡有为官者,一律被免职,禁锢在家。这就是汉末影响深远的第二次“党锢之祸”。从此,士大夫远离了宫廷政治,开始寻求在地方州郡重新建立根基。


两次党锢之祸后,中朝和外朝残破不堪,皇权不再需要儒学的加持。士人们返回家乡,一边观察形势,一边等待机会。日后在汉末乱世中,曹操、刘备等政治新贵之所以能一呼百应,在地方州郡组建属于自己的政治班底,靠的就是这群士人。他们只是转换了效力的对象而已。


案例
延伸阅读:《在湮没的历史中微笑》

本书以游记入史,从大圈探奇、小圈迷城,至外圈秘境,以吴哥遗址的空间游览路线作轴,勾连吴哥王朝的兴衰历史,条理清晰地讲述了吴哥古城的前世今生。



延伸阅读:《史诗大陆》

欧洲历史中,英雄史诗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在民族国家的认同、历史与现实的联结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书中,作者探寻了五部伟大的史诗,分别是:《奥德赛》《罗兰之歌》《尼伯龙根之歌》《贝奥武甫》和《尼亚尔萨迦》。这些史诗是关于人性的经典故事,也是我们透视欧洲历史文化的窗口。


作者从温暖的希腊海岛出发,一路行至寒冷的冰岛,足迹遍布整个欧洲大陆。他深入史诗故事的发生地,深刻感受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时代如何塑造史诗,史诗又如何影响时代的。


 

精英讲书日历
不任由情感主宰自己的思想,不做谬误和偏见的牺牲品,不听信于不称职的权威或者一知半解的臆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