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资讯
01
《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3》正式发行
近日,《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3》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系统回顾了2023年我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工作进展和成效,介绍了各地区各部门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展的政策举措、实践成果和经验做法。该书共分为十一个篇章,包括发展总论、稳产保供、巩固成果、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对外合作、支持保障、党的领导等内容。
该书曾用名《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报告》,是持续跟踪反映我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官方系列年度报告,也是社会各界了解“三农”发展和成就的重要窗口。
02
农业农村部召开常务会议 研究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促进乡村生态振兴、培育农业企业等工作
12月13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主持召开部常务会,审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研究培育农业企业等工作。
会议指出,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必须坚定不移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以加强农业资源集约利用、投入品减量增效、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为重点,强化科技集成创新,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机制,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利用,促进农业用水节约高效,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加强畜禽粪肥还田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农村生活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农业生态价值,逐步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
会议强调,农业企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要分行业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引领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做大做强。要全力打造农业产业链,大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强化“链主”企业与上下游各类农业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增链、补链、强链。要积极推进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在生产中应用。要将联农带农成效与政策支持挂钩,引导各类农业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更多分享增值收益。要搭建科企对接、银企对接等平台,促进各类主体相互赋能、共同发展。要建立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定期听取意见建议,帮助企业办实事解难题。要持续抓好农业企业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品质,增强企业竞争力影响力。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地方政策资讯
01
加快打造乡村全面振兴北京昌平样板 以“百千工程”为抓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出重要批示,北京市结合实际、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成为当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昌平作为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紧紧围绕“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有序推进“百千工程”,抓好兴寿示范片区建设,有力带动全区乡村振兴。近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昌平开展调研并召开全市“百千工程”现场会,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培育特色产业是重中之重。昌平“三农”工作有基础、有资源、有优势,只有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才能根本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发挥科技和文化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动品种、技术、设施迭代升级,不断提升“昌平草莓”“昌平苹果”品质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乡村民宿、乡村骑行等新业态,做大做优乡村旅游和休闲产业。探索组建强村公司等联营模式,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支持以产业项目带动农民增收。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抓好环境建设是应有之义。良好的村庄环境是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在乡村环境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引入规划设计、环境艺术等一流团队,支持相关群体和村民参与风貌改造提升,打造有特色、有品质的乡村风貌。另一方面,围绕提升村庄环境质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工作,同步推进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施乡村旅游道路改造建设,推动优质医疗、教育、养老等资源覆盖,提升农村宜居宜业水平。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化治理提效是有力保障。乡村振兴涉及多个方面,只有强化治理提效,才能有效整合乡村各种资源,实现协同发展。要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乡村振兴联合党委、创客人才党支部,完善村级组织和工作体系。搭建务实管用的乡村治理平台,结合实际开展议事协商,推广“双诉双融”等治理机制,解决好农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发挥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建好用好村史馆、文化室等空间载体,办好“村晚”、创意市集等乡土文化活动,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
“百千工程”是首都乡村振兴的重要牵引,需要紧抓不放、久久为功。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首善标准,一年接着一年干,全力以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贡献。
02
做好渝北“土特产”文章 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记者从渝北区农业农村委获悉,近年来,渝北区着力夯实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根基,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深入实施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加快构建“土特产”品牌体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依据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天,特色产业发展伴随着科技应用,往往能焕发出更多活力,渝北也不例外:大盛镇青龙村建成全国首个丘陵山地数智化无人果园;统景镇长堰村肉兔养殖标准示范场,依靠现代数字技术,3个人可养殖出栏6万多只肉兔;兴隆镇智慧种苗工厂,经过数字化改造的育苗流水线只需要十几秒钟,就能转换成一盘盘播种好的苗盘……
这样的场景,在今天的渝北并不少见。近年来,渝北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为主、奶肉制品加工和柑橘为辅的“一主两辅”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提升特色产业能效。同时,聚焦打造南北大道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新发展现代化蔬菜设施大棚、升级改造老旧蔬菜设施、建成智慧种苗工厂及食用菌生产工厂,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农业智慧化,建成了数字化智能设施大棚10万平方米,打造了大盛镇青龙村全国首个丘陵山地数智化无人果园和兴隆镇智慧农业展示“指挥中心”,建成全市首个区县级“三农数智中心”平台,搭建覆盖10万亩的“数字柑橘一张图”和农业物联网平台。此外,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集成,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创建粮油高产示范片、发布推广粮油新品种、遴选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粮油种植技术及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全区粮油基地建设加快推进。
深挖潜力着力培育农业特色品牌
9月是丰收的季节。今年,渝北农民丰收节开幕式设置的四时丰收·花果渝北产品集市上,渝北各涉农镇携带当地特色农产品闪亮登场,与大家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兴隆镇的精品葡萄、牛皇大米,龙兴镇的豆干、阴米,古路镇的面条、羊肚菌,大湾镇的太和山泉酒,玉峰山镇的环山春茗茶、石坪老酒,统景镇的五黑鸡绿壳蛋、柑橘等特色产品一一亮相,渝北农产品之丰富让人眼前一亮。
过去,很多优质农产品受限于地域、交通等原因,在很长时间内都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近年来,渝北区深挖特色农产品潜力,着力培育农业特色品牌并加强推广,让这些优质农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青睐。“花果渝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个依托渝北区“三社”融合公司所培育形成的以农产品为基础、农文旅融合为特点的全品类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已入库调味品、特色水果、绿色蔬菜、非遗产品等4个系列26个农产品。
在特色品牌打造上,渝北的努力还不止于此。渝北区积极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建成区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广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和安全追溯码标识,实现农产品“带标上市”,入驻追溯平台生产企业24家;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建成粮油、果蔬、畜牧、水产等标准化生产试验示范基地33个,遴选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现代种养技术100余项,发布推广粮油果蔬等新品种300多个,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均达95%以上;强化农业品牌培育,累计培育有效期内“两品一标”农产品131个,新认定重庆名牌农产品10个,累计认证国家名特优新产品和市级品牌农产品53个,累计授权“巴味渝珍”农产品34个,“歪嘴李”“梨橙”“放牛坪梨”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入选重庆农业品牌目录。
延产业链加快提升农业整体效益
今年7月15日,从空港经济公司传来喜讯,总投资5亿元的空港良厨科技谷项目签约落户空港工业园区。该项目于8月下旬购地建设,将围绕数字央厨、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以发掘、招引和培育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为目标,构建形成原料采购、研发生产、贸易总部为一体的现代绿色食品工业体系。
这也是渝北区聚焦延展产业链,加快提升农业整体效益的一项举措。近年来,渝北区大力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培育出天友乳制品和秦妈、胖子、毛哥、佳仙等火锅调味品系列产品,以及农投、古昌等猪肉系列产品,还培育出多家规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市级农产品加工“双百”企业、市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佳企业”企业。不仅如此,茨竹镇成功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农投大厨良选肉食品加工项目基本建成,新签约华萃生物智慧工厂、空港良厨科技谷农产品加工项目。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区规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74.9亿元、增长4.7%,预计全年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05亿元、增长4.3%。
同时,渝北区加强农产品推介营销。组织区内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产销对接会、中国农交会、西部农交会、农博会等系列产销对接大会,大力推介渝北特色农产品;建成镇级电商服务站6个,实现行政村电商服务站全覆盖,乡村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94%;培育载禾农业、蓓禧农业等电商企业,推广全区名特优新农产品;组织开展直播带货培训3000人次;印发《渝北区经果林全产业链运营管理工作方案》,打造10个经果林全产业链运营示范村;建立常态化产销对接机制,会同区商务委、区三社融合公司等单位组织60余家采购商开展果品产销对接活动。
此外,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围绕古洛环线、南北大道沿线、印放线、玉龙线“四线”和玉峰山、白云山“两山”,加快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打造了“苏氏农业·花田坝子”“宿于·龙槐山院”“山顶见·青坎”“白云·粮粟”“龙门·璞村”“沙湾小聚”等一批精品乡村旅游基地和特色民宿。
03
重庆:让更多“土疙瘩”变成“致富宝”
日前,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示了2024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全国共有782个农产品拟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其中,重庆市有17个农产品上榜。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生产、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商品量、具有显著地域特征和独特营养品质特色、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市场、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高的农产品。重庆新增17个“国字号”土特产,既是对特色农产品品质、质量的认可,也是对其品牌价值和市场地位的肯定。
从“渝字号”跻身“国字号”,需强化品牌培育。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关键在农业品牌培育。重庆作为农业大市,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工作,将其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着力构建1+336+X“土特产”品牌体系,持续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提质工程,做优巴渝特色名优“土特产”金名片。截至目前,累计培育认证绿色优质农产品2975个、绿色食品企业1250家,数量位居西部第一。其中,148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进一步提升了巴渝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从“无人识”走向“天下知”,需加大宣传推介。重庆地处西南内陆腹地,不沿边、不靠海,曾是制约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去”的瓶颈之一。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出海出境大通道的贯通,让重庆从开放“末梢”变身开放“前沿”。近年来,重庆通过举办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展会,向全球发起“味蕾之约”。同时,依托四通八达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支持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据统计,今年前10月,重庆出口农产品增长65.4%,巫山脆李、潼南柠檬等30多种优质特色农产品远销新加坡、泰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从“土疙瘩”变成“致富宝”,需立足本土特色。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既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重庆把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振兴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因地制宜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37个、认定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132个。以巫溪县规模化种植晚脆李等李子品种为例,截至2023年末,全县晚李在地面积达到15万亩,挂果面积10万亩,遍布全县30个乡镇,带动5万余户果农增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物。”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特殊市情,再叠加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盛产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天赐宝地”。继续抓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契机,深度挖掘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进一步提升“巴渝珍味”的知晓度、美誉度,让更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农产品走出山城、走向全国甚至远销海外,稳稳托起农民们的“金饭碗”。
04
福建省乡村振兴贷发放贷款超百亿元
为持续推进福建省乡村振兴贷工作,省农业农村厅与省财政厅、省委金融办、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福建金融监管局日前联合出台《福建省乡村振兴贷实施办法》。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上线2年多以来,福建乡村振兴贷已惠及农业经营主体5000家,发放贷款超百亿元。
福建省乡村振兴贷是该省面向中小微农业企业推出的特色信贷产品,自2022年3月上线以来,共发放贷款5340家、金额101.15亿元,有效缓解中小微农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此前,省农业农村厅等五部门曾出台《福建省乡村振兴贷实施暂行办法》,该办法于今年4月到期。为持续推进这项工作,福建进一步出台《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福建省乡村振兴贷服务对象、优惠政策、申请方式、受理流程等内容。
据悉,福建省乡村振兴贷采取“名单管理、优惠支持、风险共担、限时办理”的运作模式。
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收集审核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农业经营主体名单信息,定期更新推送到福建省金融服务云平台公示后进行名单管理,由此形成动态的“企业池名单”。截至目前,全省已入池农业经营主体38228家。
根据《实施办法》,福建每年将安排50亿元年度贷款规模,利用福建省政策性优惠贷款风险分担资金池,为乡村振兴贷提供风险补偿,加大贷款利率优惠,引导银行机构让利于农业经营主体。
《实施办法》鼓励合作金融机构对企业池内的企业提供纯信用融资,单户农业经营主体无须抵押,最高可实现纯信用融资1000万元,贷款期限由银行与企业自主选择,原则上不超过1年。
在利率优惠方面,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和邮储银行应按不超过最近一次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作为优惠利率,其他银行业机构按不超过最近一次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加80个基点发放。相较于此前不超过100个基点的规定,优惠力度进一步加大。
已入池的企业,可通过金服云平台“快服贷”专区乡村振兴贷产品模块,在线发起贷款申请,也可直接向银行申请乡村振兴贷,并由银行协助通过金服云平台线上办理。合作金融机构通过金服云平台对接受理,结合“乡村振兴贷”窗口等平台开展审核,在关注受理贷款10个工作日内完成贷款投放。
据悉,《实施办法》自2024年11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2年。
经典语录
来源:各大政府网站 如有侵权 联系后台删改
■此文系由农道联众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
了解更多农道项目详情
扫描二维码登陆“农道联众”官网
农道基金会致力于资助传统古村落及传 ;统民俗、传统文化的修复与保护;救助乡村贫困群体;扶持乡村特色产业,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
详细信息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登陆“农道基金会”官网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