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初入袁市村,开启试点
在袁市村如火如荼开展乡村建设时,垃圾分类几乎无人问津。
一次偶然的机会,领导们提议 :“先做个小范围试点,有效果了我们在逐步扩展到全村”,于是我们迅速制定了一个低成本方案:聘请收运员、借用收集车、用废旧木条制作堆肥箱,只需购买分类垃圾桶即可。
说干就干,当天便完成了村干部培训和动员会。第二天撤走试点区的公共垃圾桶,第三天一早就开始上门收集。我参与了入户宣传并做记录。出乎意料的是,第一天的分类准确率就相当高。这或许是因为分类让村民不用跑远扔垃圾,或是村里氛围发生了微妙变化。
02
关系的建立
03
信任的提升
试点垃圾分类实施两周后,我们组织学生在村里的院墙上画画。起初只叫了两个小朋友,但很快就“炸”出七八个小朋友,有上幼儿园的,有读小学的,我都没反应过来他们从哪里“冒出来”的。他们兴奋地拿起画笔,涂涂画画,笑声不断。天黑时,小朋友们依依不舍,还有人问:“可以天天来画吗?”后来听说,当时还有家长在找小朋友,却发现在这里画画。这些孩子平时几乎不怎么露面,也许是活动让他们变得活跃,也让家长们放下了戒心。
刚到袁市村时,我曾在另一个组闲逛,与两位热情的阿姨聊天,听说村里曾经发生过孩子被拐的事,大人们一直很警惕。刚来袁市村想组织儿童活动也被他们婉拒了。但是现在我们几乎每周都开展环保工作坊,教妇女们使用堆肥,制作酵素,带小朋友做活动。这两位阿姨和她们的孙子都是最积极的参与者。
乡村治理,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建立。
无论是政府与村民、协作者与村民,还是村民之间,都需要一种默契与支持。
当大家愿意团结起来,许多看似困难的事就会迎刃而解。
袁市村的垃圾分类故事,仍在继续…
编辑:邱玉雪
排版:周周
■此文系由农道联众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
了解更多农道项目详情
扫描二维码登陆“农道联众”官网
农道基金会致力于资助传统古村落及传 统民俗、传统文化的修复与保护;救助乡村贫困群体;扶持乡村特色产业,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
详细信息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登陆“农道基金会”官网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