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带我入乡村

文摘   2024-12-12 12:20   北京  


说到乡村治理,可以做很多事情。而我们常常是通过垃圾分类的角度进入乡村社区,探索从乡村环境治理到乡村治理。而在袁市村,我们做了小范围尝试,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发现和出乎我意料的事情。


01


初入袁市村,开启试点




在袁市村如火如荼开展乡村建设时,垃圾分类几乎无人问津。


一次偶然的机会,领导们提议 :“先做个小范围试点,有效果了我们在逐步扩展到全村”,于是我们迅速制定了一个低成本方案:聘请收运员、借用收集车、用废旧木条制作堆肥箱,只需购买分类垃圾桶即可。


说干就干,当天便完成了村干部培训和动员会。第二天撤走试点区的公共垃圾桶,第三天一早就开始上门收集。我参与了入户宣传并做记录。出乎意料的是,第一天的分类准确率就相当高。这或许是因为分类让村民不用跑远扔垃圾,或是村里氛围发生了微妙变化。


安装垃圾桶盖
村干部和收运员培训
收运员分类收运中
临时堆肥点

02


关系的建立


  

农道团队从到袁氏村开始就租住在村里,我每天早上散步时,会遇到一些在门口洗衣、摘菜的阿姨。我总会打招呼、聊两句,渐渐地,大家熟络起来。这里有个小插曲,我认识了一位阿姨,当我跟她说垃圾分类的时候,她说自己从来不乱丢垃圾,可以沤肥的全都丢到菜园子里去了,外面那个垃圾桶一个星期倒一回。我一听,天哪,这不就是做好垃圾分类了吗?天选垃圾分类人啊。后来聊到收运,她说她家那位“老头子”可以做,他正好从街道环卫工退下来了,在家里没事。后面就让村书记就请他做了收运员。

在垃圾分类动员会上,我还邀请阿姨给大家分享自己在家分类的经验,她也大大方方的讲出来了,其他人都表示垃圾分类很容易。我以为他们只是口头说说,但实际情况超出我的意料。

阿姨在动员会上分享

在村里散步的时候并没有一开始就说要做垃圾分类。在实施的前一天,才专门上门去宣传马上要实施垃圾分类。第二天我们就马上开会,发垃圾桶,一天后就开始收运。这种速度很快,快到你没法去思考这是不是形式主义,因为马上就做起来了。并且可腐烂垃圾就在我们住的屋前进行堆肥。这是我们对村民承诺的实现,他们的行动也是一种信任的反馈

03


信任的提升



试点垃圾分类实施两周后,我们组织学生在村里的院墙上画画。起初只叫了两个小朋友,但很快就“炸”出七八个小朋友,有上幼儿园的,有读小学的,我都没反应过来他们从哪里“冒出来”的。他们兴奋地拿起画笔,涂涂画画,笑声不断。天黑时,小朋友们依依不舍,还有人问:“可以天天来画吗?”后来听说,当时还有家长在找小朋友,却发现在这里画画。这些孩子平时几乎不怎么露面,也许是活动让他们变得活跃,也让家长们放下了戒心。


刚到袁市村时,我曾在另一个组闲逛,与两位热情的阿姨聊天,听说村里曾经发生过孩子被拐的事,大人们一直很警惕。刚来袁市村想组织儿童活动也被他们婉拒了。但是现在我们几乎每周都开展环保工作坊,教妇女们使用堆肥,制作酵素,带小朋友做活动。这两位阿姨和她们的孙子都是最积极的参与者。



乡村治理,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建立


无论是政府与村民、协作者与村民,还是村民之间,都需要一种默契与支持。


当大家愿意团结起来,许多看似困难的事就会迎刃而解。


袁市村的垃圾分类故事,仍在继续…


THE END

编辑:邱玉雪

排版:周周



■此文系由农道联众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

了解更多农道项目详情

扫描二维码登陆“农道联众”官网





农道基金会致力于资助传统古村落及传 统民俗、传统文化的修复与保护;救助乡村贫困群体;扶持乡村特色产业,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

详细信息请扫描上方二维码

登陆“农道基金会”官网查看



农道联众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