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修建的万里长城,都有哪些防御机制?看完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

旅行   2025-01-14 14:55   江西  

很多人以为万里长城只是一堵超级长的墙,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可以这么说,美国在美墨边境修建的阻挡移民的墙,与长城相比,设计思路差了不止一万里。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防御建筑,曾一度延伸超过5000公里,甚至从太空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最初的长城是由战国时期燕国、赵国和秦国等地处边陲的国家修建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将这些早期修建的长城连接成一体。作为中国初代“基建狂魔”,秦始皇并没有满足于这种拼接修建,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进。


由于古代的运输条件非常差,修建长城时通常会就地取材。在石头丰富的地区,秦国的徭役民工会用大石块堆砌城墙。而开凿石块的方法也独具特色:首先,他们会大量准备柴火,并将其点燃烧烤岩石,使岩石受热膨胀后产生裂纹。这样,岩石就能更容易地被凿开。


这些裂开的石块经过修整后,会用混合了糯米浆和石灰的粘土砌成墙体。墙体的高度通常在4到5米之间,底部宽约5米,顶部略窄,约3米,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得整个墙体更加稳固。


在黄土较多的地段,通常使用的是夯土筑墙法。在夯土过程中,会加入原木、碎石和芦苇杆,工具上也有不同的选择。例如,木杆头部配有铁锤,适合单人操作;而另一种方法则是使用大石块放置在木头上,四周捆绑绳子,几个人合力将石块抬起并砸下去。

在打好基础后,修建顶部的夯土时,通常会采用牛马拉着六轴车进行反复碾压,确保土层更加紧实。


在一些关键的地段,秦长城还使用了砖块。秦砖在文玩界广为人知,其原料多取自骊山尘泥,这种泥土含有多种矿物成分,经过高温烧制后能形成质地密实、强度极高的砖块。


为了生产更优质的砖,古人改进了战国时期的烧砖工艺。在窑中设立了火塘、窑室和烟道,利用水浇窑壁产生水蒸气,迅速冷却砖块。水蒸气在降温的过程中隔绝了空气对砖块中铁离子的进一步氧化,使得烧出的砖呈现青灰色。


秦砖的尺寸一般为34厘米长,20厘米厚,考古学者甚至发现过70厘米长、超过40厘米厚的超大号秦砖。优质的秦砖硬度极高,以至于古代文人墨客曾用它作为砚台。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秦长城的砖块依旧能在遗址中找到痕迹。


那么,长城的施工质量是如何保证的呢?虽然说“九族严选”有些夸张,但如果质量不过关,工人掉脑袋、监工满门抄斩也并非不可能。事实上,长城上的一些青砖上刻有烧制厂的名称和各级监管人员的名字,这些信息在制作砖坯时就已印上,如果出现问题,便能层层追责。


长城修建完成后,它的用途远不止一堵墙那么简单。长城实际上充当了国防“光缆”,能够快速传递信息。每隔3000到5000米,就会设立一个烽火台,在特殊地段,烽火台的间距会更短。当游牧民族南下时,驻守在烽火台的士兵会将干草混合狼粪放入土灶中点燃。混合狼粪的烟雾不仅能够上升得更快,而且散发着独特的味道。


一个烽火台点燃后,会迅速传递信号到下一个烽火台。这样层层传递,极为迅速。不到一天的时间,前线的紧急情况就能够传递到咸阳。即使看不到狼烟,只凭借那特殊的气味,也能知道烽火已点燃。到了明朝,长城的烽火台上还增设了铜钟、合谷,配合狼烟进行信号传递。


此外,长城也是边防士兵的“家”。在长城的重要地段,都设有隘口、军堡和关城。周围还有城镇,中央也会定期将一些犯了罪的人流放到这些地区。这样一来,士兵就能得到生活物资的保障,长城周边的生产活动也能为他们提供后勤支持。

长城的另一大作用是充当运输通道,类似于古代版的“高铁”。长城上可以运送兵员和粮草,确保物资源源不断地越过山岭,不仅是军用物资,民用物资也能够顺利运输。事实上,中原地区每年都会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贸易。在唐朝之前,主要是中国出口盐、铁等商品,换取游牧民族的马匹。


到了明代,茶成为了游牧民族的重要商品。朱元璋推出了茶马贸易,用内地的劣质黑茶砖交换草原上的马匹,并对铁器和火药等进行了严格的进出口控制。许多茶马贸易活动也在长城附近进行,商队沿着长城行进十分便利。


如今,很多人喜欢指责中国古代修建长城是“劳民伤财”,借古讽今。其实,他们并不了解长城的真实意义,只是把它简单理解为一堵阻挡骑兵的墙。从战国到明清,历朝历代都对长城进行了修缮与维护,这足以证明长城的巨大价值。

申官发财
一个专门讲述奇异故事的神秘角落!如果你喜欢跌宕起伏的冒险、不可思议的奇遇和让人毛骨悚然的传说,那么你来对地方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