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猪,又称“中国黑猪”,是我国著名的地方猪品种之一,其培育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作为河南省珍稀的地方优良生猪品种,项城猪在华北地区一直享有盛名。它的外形非常鲜明:体型大,骨骼粗壮,背部宽而平直,四肢强壮,整体看起来十分健壮。项城猪全身披着黑色毛发,有时还会掺杂黄色杂毛,毛长比普通白猪要长,最长可达16公分。这种又粗又硬的长猪毛在二战时期可是“抢手货”,它成为了当时中国少数出口的农产品之一!尤其是猪背部的毛发,被称为“猪鬃毛”,不仅可以用来做刷子,还被用来清理大炮的炮膛,效果甚至比石油化纤材料更好——燃烧后完全成粉末,没有残留物。
项城猪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它的大耳朵,耳朵下垂,额头带有皱纹。它的长嘴巴尤其适合散养,能够轻松拱出埋在土里的根茎,觅食能力非常强。根据体型的大小,项城猪可以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类。相比大型猪,小型项城猪的四肢短小,体型紧凑,性格温顺,皮薄毛细,出肉率更高。而这种小型猪的历史甚至比大型项城猪还要久远。早在汉代,中国就已经开始圈养项城猪了,在更早的时期,它们多是散养状态。
和其他中国本土猪种一样,项城猪最大的优点就是几乎不生病。虽然它的产仔数量比不上大白猪,但幼崽成活率非常高,而且极为耐寒。而说到肉质,项城猪的猪肉香味浓郁。如今,很多人可能没有尝过这种猪肉,但只要吃上一口,就能立刻感受到它和超市里常见猪肉的区别,那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醇香,让人回味无穷。
曾几何时,项城猪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大江南北,甚至连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都有引入。在建国初期,人民公社养的猪,大多还是这种黑猪。然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大量引进外来猪种,比如大白猪、杜洛克猪、长白猪等,这三种猪种的迅速扩大养殖,使得项城猪逐渐被市场淘汰。对很多80后来说,小时候的农村还能见到这些黑猪,但到了90后几乎已经很少见,00后则更难在农村找到这种传统黑猪了。项城猪的淘汰速度令人唏嘘,一个传承了5000年的优良品种就这样淡出了历史舞台。
那为什么项城猪会被外来猪种取代呢?前面提到,项城猪虽然抗病能力强,又耐粗食,甚至能吃粪便长肉,但它有两个无法回避的致命缺点。第一,项城猪的饲料转化效率远不如外来猪种。由于它没有经过人工特别繁育,基本上是自然繁殖,这导致它的生长速度较慢,饲料转化率较低。一头大白猪只需要半年就能出栏,而项城猪则需要一年半,甚至更长时间,且体型还不一定赶得上大白猪。第二,项城猪的肥肉比例较高,肥肉还很厚实。相同重量下,项城猪的瘦肉量比不上杜洛克猪。在过去,这种“缺点”反而是优点,因为那时候人们更爱吃肥肉,炼猪油能存储很长时间。但在现代,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肥肉成了“负担”,瘦肉才是更受欢迎的选择。
2006年至2009年,国家开展了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结果却让专家们大吃一惊:全国有10种传统地方畜禽品种正在消失,其中就包括项城猪。一度,专家们认定项城猪已经灭绝。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河南周口的一个小村庄里传来了好消息:村民石志辉的家里,竟然还养着这种大黑猪!
石志辉回忆道,小时候,家里就是靠养黑猪卖钱供他上学的。每年家里会宰杀一头黑猪,只有这个时候,他才能饱餐几顿红烧肉。后来,他考上了中专,学费仍然靠卖黑猪的钱来凑。毕业后,石志辉继承了父母的养猪事业,他也是后来才知道,家里养的黑猪叫项城猪。
当石志辉看到新闻报道项城猪被重新发现的那一刻,他非常激动,觉得自己也算为国家做了一件好事。从那以后,河南地方政府开始对项城猪这一品牌更加重视,石志辉也开始专注于项城猪的养殖事业。如今,他家的猪圈里已经养了300多头大黑猪,成为项城猪基因保护和种群恢复的关键人物。同时,随着保护工作的展开,很多本土猪种也被逐渐重新发现,比如七年前非常火的藏香猪,也是通体黑色,比项城猪个头更小,但肉质一样鲜美,成为了现代市场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