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2月3日,中国四大行业协会突然集体发声,并且用词非常果断直白:美国的芯片产品不再安全、不再可靠,相关行业谨慎采购。
你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就是说,从这一刻开始,两个国家的半导体芯片行业将彻底脱钩,并且没有退路。因为按照我们的一贯风格,但凡事情有一点回旋的余地,都不会把话说得这么决绝。
那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看看过去72小时发生的两件大事,你就明白了。
第一件事:美国宣布新一轮制裁
12月2号,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将136个中国实体纳入管控清单。这次制裁堪称一次大规模无差别的拉黑,涉及从芯片设计、半导体制造、封装测试设备制造到光刻机研发等中国芯片行业的完整产业链。加上这一批,累计被拉黑的中国公司已经接近800家。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有疑问:美国的制裁六年前不就开始了吗?为什么四大协会今天才集体发声?
其实背后有一个逻辑,既简单也很残酷。
2018年芯片战争刚开始时,中国的芯片自给率仅有5%。那时候,整个中国只有寥寥几座芯片工厂,生产水平可以用“不忍直视”来形容。你要说不买美国芯片,那像手机、汽车、电脑这些极度依赖芯片的行业都会完蛋。于是,我们只能卧薪尝胆、忍辱前行。
但正是美国的极限封锁,激发了中国芯片全产业链的突破。
2020年,中国几乎所有的科技企业没有组织、没有约定,却全部开启了“换芯运动”。进口芯片库存用完了,就拉倒;国产设备重新设计技术兼容性,硬着头皮顶上去!
2021年,中国进口芯片金额是4400亿美元;2022年降到4200亿美元;到2023年,已经减少到3500亿美元。注意,这是手机、汽车、电脑等行业大爆发的情况下,进口芯片规模反而越来越少。
在美国的封锁下,中国的芯片企业从原来的1698家增长到4.63万家,生产芯片的晶圆制造厂也超过了40座。不仅是芯片设计和制造,包括封装设备、材料化学气体等领域,我们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2024年,中国成熟制程芯片出口额突破万亿人民币,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按照这个趋势,我们有望在203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生产国,垄断四分之一的全球芯片产能。
正是有了如今的实力,才有了四大协会的共同发声,向美国和全世界表明一个态度:中国的芯片制造业崛起了,我们不用再忍了!不仅不用忍,还要反攻!
第二件事:中方反击“稀有材料禁令”
就在四大协会发声的前几个小时,中方宣布:原则上不予许可加者、T、超硬材料等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
这些材料有多重要呢?简单说,如果美国离开了这些材料,他们的科技和军工产业将全面瘫痪。这可一点都不夸张。
比如“加”,号称半导体工业的粮食,是集成电路、雷达、手机屏幕、太阳能电池板的基础原材料;在军事上,无论是美国的F35还是F22战斗机,都离不开它。
再比如“T”,这是各种金属弹药的关键添加剂,也是核武器和火箭的重要阻燃剂。
问题是,这些东西全球最大的供应商是谁?答案是我们!
去年,我们已经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出口管制,但当时还说得比较委婉:“出口管制不是禁止出口,不针对任何国家。”而这一次,直接点名道姓,就是针对美国,而且连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留。
可以说,这条禁令就是中美科技战里,中国的绝地大反攻。
有人曾经说过,中国的现代化是建立在美国芯片供应的基础上。那现在可以告诉你,美国的现代化同样是建立在中国稀有金属供应的基础上。
过去六年,中国用行动证明了我们可以造出自己的芯片,但美国却无法摆脱对中国稀有金属的依赖。
全球芯片战争,注定是中美之间的博弈
中国是全球唯一能在芯片领域挑战美国的国家。换成俄罗斯、日本、德国、韩国,根本不需要制裁,因为他们都没有这样的潜力和能力。
而中国和美国的芯片企业对比,也越来越旗鼓相当。
美国有阿斯麦,中国有上海微电子;美国有高通、英伟达,中国有华为海思、地平线;美国有英特尔,中国有中芯国际。
当然,现在美国还处于芯片工业领域的第一梯队,而中国在第二梯队。但中国的发展速度,早已让全世界瞠目结舌。
写在最后
教员曾经在朝鲜战争时期说过:时间要打多久,我们不要做决定。过去由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决定,以后由美国其他总统决定。
这句话放在今天同样适用。芯片战争打多久,我们不做决定;让欧洲的技术能力、美国的政策去决定。
但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件事:他们要把中国“卡”死,中国偏要活得更好,而且还要活得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