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杯这几年彻底火了,冬天捧着它,随时都能喝上一口热水,别提多舒服了。不管是明星还是普通人,甚至不少国际友人,手里都少不了一个保温杯,连“朋克养生”都成了一种潮流。然而,市场火爆的同时,也让一些不良商家嗅到了“商机”,大量劣质保温杯流入市场,不仅不保温,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健康。央视曾多次曝光这些问题产品,甚至一些销量火爆的品牌也上了黑名单。劣质保温杯到底有多可怕?我们该如何挑选一款真正安全的保温杯?
市面上保温杯的核心技术在于真空隔热,通过隔绝外界温度,让杯内液体保持温度不易散失。通常保温杯的内胆采用不锈钢材料,因其耐腐蚀、结实耐用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餐具、厨具等。但并不是所有的不锈钢都能用来装水,目前常见的不锈钢材质有201、202、304、316、430等,其中真正能达到食品级标准的只有304和316不锈钢,而市面上很多劣质保温杯,都是用201、202这类工业级不锈钢制成的。
如果长期使用劣质保温杯,会带来怎样的危害?201、202不锈钢在冶炼过程中可能含有铬、镍、镉等重金属元素,长期浸泡在水中,这些有害物质会逐渐析出,进入人体后可能损害肝脏、肾脏,甚至影响生殖系统。有些劣质保温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内胆甚至会出现锈斑、异味、腐蚀现象,说明金属已经析出,继续使用只会让身体长期处于重金属超标的风险中。而合格的304、316不锈钢,耐腐蚀性更强,金属析出量极低,对人体更安全。
央视曾多次报道劣质保温杯的问题。2018年,北京市消协抽检50款保温杯,其中19款不合格,部分大牌产品也上了黑名单。2021年,央视再次曝光部分劣质保温杯的重金属超标问题,劣质保温杯的问题依旧没有完全杜绝,仍然在市场上大量销售,很多消费者根本不知情就买回了家。
面对鱼龙混杂的市场,我们该如何挑选真正安全的保温杯?首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保温性能测试,装满热水后拧紧杯盖,等待2-3分钟后摸一下杯身表面和杯底,如果明显感觉到热量,那说明杯子的真空层质量不过关,保温性能差。其次,可以测试杯子的密封性,装满水后拧紧杯盖,倒置几分钟或用力甩动,如果出现渗水、漏水,就说明密封性不好。
除了这些基础测试,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和气味来判断保温杯的材料是否合格。合格的食品级304或316不锈钢,通常会在杯底或内胆印有SUS 304、SUS 316或18/8的标识,而劣质保温杯往往不会标注具体材质。如果刚买的保温杯打开后有刺鼻的金属味或塑料味,那就要小心了,这可能是低质量材料或劣质塑料配件导致的。另外,还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盐水测试,将保温杯放入1%浓度的盐水中,浸泡24小时,如果出现锈斑,那说明材料不过关。
即使买到了合格的保温杯,也不能随便用,错误的使用方式同样会影响健康。首先,不要长时间存放含电解质的液体,比如酱油、热汤、食盐等,即使是食品级不锈钢,长时间接触这些物质也可能发生电化学反应,导致金属离子析出。其次,避免存放强酸性液体,如果汁、碳酸饮料、柠檬水,这类液体容易与金属发生化学反应,增加重金属析出的风险。
对于热牛奶、豆浆、茶水等,最好短时间内饮用完,特别是牛奶和豆浆,存放时间过长会滋生大量细菌,影响健康。有些人喜欢用保温杯泡枸杞、红枣,但要注意泡的时间不能太久,否则容易滋生细菌,甚至可能产生气体,造成危险。2020年福建曾有一女孩泡了红枣水后忘记喝,十多天后打开杯盖,结果杯盖瞬间弹起,击中眼睛,差点酿成悲剧。
如今市面上的保温杯品牌众多,花样繁多,功能各异,在选择时一定要认准品牌和不锈钢材质,不要为了省几块钱而忽视健康。同时,也要提醒身边的亲朋好友提高警惕,注意选购细节,确保安全。保温杯虽小,影响却不容小觑,喝水是每天都要做的事,选对了,才是真正的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