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太空农业科技领域迎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首批在空间站中培育的第三代太空水稻已经成熟。这一成果不仅标志中国在太空农业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也预示着未来人们有机会品尝到来自太空的粮食。
这批太空水稻并非直接在太空中成熟,而是经历了地面的精心挑选和多次太空培育。2020年,我国首批40克水稻种子随嫦娥五号进入太空,接受宇宙射线的照射。23天后,它们返回地球,开始了在华南农业大学温室的培育之旅。经过一年的生长,这批种子被移出温室,通过地面实验获得了第二批太空稻种。
2022年,这批太空稻种再次进入太空,进行了长达120天的全生命周期培养实验。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太空完成的水稻全生命周期培养,填补了航天员对主要粮食作物培养的空白。此次试验中,航天员们观察了水稻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生长速度、水分需求、对光的反应、开花时间和种子发育过程等指标,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如今,这批太空水稻已经在田中成熟并结出了第三代果实。经过科研人员对种子成品的分析,太空水稻在淀粉含量方面与普通水稻基本相同,但在淀粉成分、蛋白质和糖分含量上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太空水稻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是地球种子的5到6倍,蛋白质含量也高于地面种子,这使得太空水稻的口感更甜、更有营养。
很多人担心这样的水稻加工成的米吃起来是不是对糖尿病患者不友好?其实这个真不用担心,因为纯淀粉进入人体后,升糖效果不比葡萄糖差,最终还是要转化为葡萄糖。其实太空中也可以进行药物合成方面的实验,或许某种细菌进入太空,自行变异成了产胰岛素的细菌,与糖尿病患者共生,将彻底解决高血糖的问题。总之,不能因噎废食,太空育种只是一个手段,并不是目的。
俄罗斯媒体对中国的太空水稻进行了专题报道,高度赞赏了中国在太空农业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据说有俄方记者还品尝了太空育种的水稻,他们也觉得比普通稻米煮的饭要香甜很多,以后会不会培育出奶香味的大米呢?一切是要交给时间去验证的。
为什么太空环境下可以培育新品种的水稻?太空中的辐射环境复杂,包括地球磁场俘获的银河、宇宙射线和太阳风暴、释放的电子、质子、低能重离子和高能重粒子等。这些辐射能够穿透宇宙飞行器的外壁,作用于其中的生物体,如水稻种子辐射源,能够非常有效地引起水稻种子细胞内遗传物质DNA分子的双链断裂和细胞膜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生物系统遗传物质的损伤。这种损伤在某种情况下会触发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异,使得水稻种子在返回地面后进行培育时,能够展现出新的性状和特征。
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也对水稻的生长和细胞分裂产生影响。微重力通过增加水稻对其他诱变因素的敏感性,干扰DNA损伤修复系统的正常运作,从而加剧生物变异,提高变异率。这种环境促使水稻在细胞分裂和生长过程中发生一系列变化,可能产生有利于新品种培育的遗传变异。变异是没有任何方向的,在太空培育的种子拿到地面种植,会出现很多性状较差的植株,种植者将这些性状差的植株筛选掉,保留好的种子即可。太空育种要比在地面育种快得多。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失望,弄了半天原来不是在太空中种水稻啊。别说,太空育种获得的数据的确可以为以后人类在其他星球上种植水稻提供指导。比如在月球上种水稻,虽然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带回了月壤,表明月壤不适合种植水稻,但月壤里可以提炼水。这表明,月壤不适合种水稻,但我们人类是可以对其进行改造的。未来,月球基地若建成,中国人肯定会在月球上种菜、种粮,前提是对月球土质加以改进。
除了水稻育种,近期天宫空间站又爆出一个大新闻:中国科学家把果蝇带上了天宫空间站,准备进行亚重力环境下的果蝇繁殖实验。太空中的环境不仅对植物的细胞分裂有影响,对动物也能产生诱导变异的作用。说不定,从天上待了几个月,果蝇就变异成小蜜蜂了,可以用来采蜜。
水稻上天后,接下来将是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太空育种实验。天宫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们可有得忙了。这些都是值得的,是人类走向深空的前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