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治沙到底有多拼?为了锁住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条“沙漠恶龙”,我国在它周围建起了一圈绿色的防沙锁链,逐步将这片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圈起来”。最近,从新疆民丰县到于田县的多个区域,一项重大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最后一段“空白区”进行锁边合龙。通过这项工程,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正在形成,全面阻挡沙漠的扩张。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面积达到33.76万平方公里,比英国的国土面积还要大,占据了新疆全部沙漠面积的70%以上。如果想绕着沙漠边缘走一圈,距离足足有3046公里。面对这样浩瀚的沙海,中国人并未退缩。四十多年来,两代治沙人在这片不毛之地默默奋斗,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一部与沙漠抗争的壮丽史诗。
锁住塔克拉玛干沙漠,既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造福千秋的伟业。通过绿色屏障的建设,沙漠对周边地带的沙尘侵袭得到了有效遏制,大幅减缓了沙漠的扩张速度。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性极强,在强风吹拂下,沙丘可以在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时间里不断迁徙,所到之处带来漫天黄沙和一片荒芜。但随着绿色屏障的逐步建立,沙漠肆意迁徙的“自由”被牢牢限制住了。
自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以来,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色屏障建设一直在持续推进。从最初的一公里,扩展到100公里,再到如今的2761公里。这道防沙屏障,不仅有茂密的树木,还有覆盖着翠绿草地和繁茂沙漠植被的绿洲生态系统。屏障区域内,沙漠与绿洲的界限变得愈加清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生态屏障。
目前,这条绿色屏障的绿化面积已占到环线总面积的90%。在一些地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地带甚至出现了绿洲生态系统,这为改善当地的农业和牧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不过,这条绿色锁链还没有完全闭合,最后的两百多公里缺口位于沙漠南缘的南疆地区。南疆是沙漠侵袭最严重的地方,这里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由于昆仑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地形阻挡,来自南方的风无法进入沙漠腹地,但北部的强风却不断推动沙漠向南侵袭,严重威胁到南疆居民的生活和生态。
这285公里缺口横跨叶城、民丰、于田等县,其中,潜默县的情况尤为严峻。这个县城四面被沙漠包围,生活在这里的7万多居民如同生活在“沙海孤岛”中。风沙肆虐时,天昏地暗,红褐色的“血云”遮天蔽日,黄沙铺天盖地,能见度极低,甚至危及生命。
当地居民形容,这里的沙尘暴刮起来时,沙粒打在人脸上如针刺一般疼痛。农业生产更是深受其害,黄沙对作物的破坏比蝗虫还要严重。民丰县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这里一年有260天都是浮尘天气,天朗气清是少见的“意外”。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285公里缺口成为治沙工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但如今,这条缺口已经完成了八成以上的绿化,最后几十公里的攻坚战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随着机械化设备的广泛应用,如今扎草方格等治沙工程的效率比过去高出数倍,这为治沙带来了更多希望。
治沙不仅是锁住沙漠,更是为了让当地居民的生活更美好。如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已经有不少居民开始在沙地中种植红枣、小麦、水稻等作物,甚至利用光伏治沙技术,将沙漠治理和清洁能源发电相结合,带动经济效益。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治沙的积极性也大大提升。
放眼全球,像中国这样大规模治沙、改善生态的案例并不多见。在一些欧美国家看来,“锁住”沙漠的工程似乎是不必要的,他们甚至认为限制沙漠流动“妨碍了自然的自由”。然而,他们的“自由”没有黄沙肆虐到家门口,自然也不会关心沙漠扩张的恶果。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沙工程不仅是生态建设的壮举,更是一场关乎民生和未来的战役。随着绿色屏障的逐步完善,沙漠肆虐的势头被有效遏制,南疆地区的生活条件也在逐步改善。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道绿色屏障将完全合围,成为守护南疆生态的钢铁长城,让绿色希望真正扎根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