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坚持守正创新
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重庆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夯实课堂教学主渠道、增强协同育人向心力、打造课程育人大品牌、培养思政教学主力军,守正创新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改革发展,努力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统筹推进,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将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纳入高校党委领导班子考核和政治巡视指标体系,定期听取情况汇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统筹推进思政课改革发展。市领导每人联系一所高校,定期上讲台为学生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近两年为高校师生上形势政策课100余场次。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出台在全市高校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行动方案、重庆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重点举措等,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跨学段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研交流机制,健全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三是强化压力传导。成立“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每半年调度思政工作,组建重庆市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教指委专家深入思政课堂全覆盖常态化开展听课、调研等。压实学校党委主体责任和书记、校长第一责任人责任,督促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守土尽责办好思政课,定期报送工作情况,形成工作闭环。
坚持内涵发展,全力夯实课堂教学主渠道。一是突出学科建设强引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工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纳入市级一流学科建设,修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健全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二是突出课程建设强动能。完善“必修+选修”“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思政课程体系,推进思政课标准化、可视化、立体化、专业化改革,打造西南政法大学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宣讲团等党的创新理论示范宣讲团队6个,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三是突出马院建设强支撑。推动重点马院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共建,全覆盖设置思政课二级教学科研机构,64所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市级重点马院15个,1所高校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坚持一体建设,合力绘就协同育人同心圆。一是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共建。围绕讲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时政,打造思政名师课堂200门、示范课堂300门。13家单位入选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出“行走的思政课”实践研修线路80条,《红岩故事展演》等3个项目入选国家“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二是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力。举办课程思政示范培训班和优质课竞赛,深入挖掘各门类专业课思政元素,打通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建设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750门、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2个。三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创新。打造国家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1个、市级共同体25个。健全覆盖市、区(县)两级的思政课教学联盟,以高校“大手”牵起中小学“小手”,开展教师交叉上课、跨段体验、链接式教育,举办科研、教研活动2000余场次,切实增强思政育人效果。
坚持特色引领,聚力增强思政课程辨识度。一是打造“红岩思政”品牌。发挥区域红色资源优势,将红岩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积极构建“1458N”红岩思政育人体系(即1个总体目标、4个维度课堂、5项主要任务、8项工程、N个实践教学基地),出版《红岩精神大学生读本》等红色教辅读物20余部,打造《行走·红岩》系列思政实践课105门,每年开展大中小学生“红岩思政”教育75万余人次,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二是提升“文化思政”品质。推进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全市高校在历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中获奖近300项,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精品文化育人项目2个。三是拓展“数字思政”场域。扎实推进“数字+思政课”改革,建设重庆市高校数字思政实验创新中心、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打造“重庆高校‘大思政’E平台”,办好“重庆大学生微讯”“重庆学校思政工作者”微信公众号和“重庆高校思政”APP客户端,形成立体化网络思政平台矩阵。
坚持夯实基础,致力打造思政教学主力军。一是强化队伍配备。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攻坚计划”,健全思政课兼职教师选聘机制,鼓励学校党政领导干部、思政工作骨干等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聘请革命博物馆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构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大中小学现有专兼职思政课教师约1.5万人,较2022年增长8.6%。二是强化培训提升。健全市、校两级培训体系,“组合拳”式开展岗前培训、骨干研修、技能竞赛活动,做到思政教师培训全覆盖。在选用、管理、考核中严把政治关、业务关、师德关,培养教书育人“大先生”。全市新增全国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3人、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3人。三是强化激励保障。突出教学优先评价标准,落实公办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加强思政课教师待遇保障,每年表彰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10名、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优秀工作者40名,不断提升教师获得感、荣誉感。
来源丨教育部官网
声明丨“重庆教育”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