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5年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教育系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找准教育方位、在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伟大征程中明确目标定位、在推进教育强市的生动实践中落实职责本位,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努力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全市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进入全国中上行列,教育强市建设的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砥砺前行,我市将以“西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全国职业教育领头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新范例、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新标杆、内陆教育开放国际合作主力军”五个发展定位为牵引,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重庆新篇章。
2023年4月,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宣讲团走进渝北区翠云街道开展理论宣讲
牢记教育使命责任
在同频共振中凝聚教育强市之力
去年10月,重庆市域产教联合体成立大会召开会议,对西部职教基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及先进材料等4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授牌。
截至目前,我市已推进14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行,进一步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
得益于教育部与重庆联合印发《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方案》,“分层级组建、实体化运行、数字化治理”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模式初显成效,不仅更好地培养出适应产业需求、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也对我市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也起到了支撑作用。
市域产教联合体只是部市合作走深走实的一个缩影。
教育部引领重庆共同推进15项改革创新工作开展:部市联合设立全国首批来华留学奖学金项目,共同打造内陆教育对外开放高地;共同推动重庆高等研究院筹建,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一体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样本;共同推动成功设置直辖以来首所公办本科院校——重庆中医药学院和首所公办职业技术大学——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部市携手努力、紧密合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推进重庆教育强市建设的新格局加速形成。
市委市政府、各级党委也一直关心支持教育发展、优先布局教育发展,市、区县两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覆盖设置,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不断健全。
引领创新、保障发展的举措实实在在,砥砺前行、挺膺担当的行动铿锵有力,重庆教育绘就出“迸发新活力、涌现新成果、实现新飞跃”的新图景:
2024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取得重大突破,2023年成功孵化首家高校上市企业——重庆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纳米时栅、海扶刀等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义务教育“入学一件事一次办”及“红岩思政”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
这些具有辨识度的教育成果,也成为重庆教育踔厉奋发、争先创优的生动写照。
育才中学实验课程
回应百姓美好期待
在惠民有感中传递重庆教育之暖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坚持与时俱进、服务人民,推进教育改革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盼,是教育人肩负的重大使命。
如何响亮回应全市3000多万人民的教育期盼?
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勇毅果敢的改革气魄……重庆开启了一场“行稳致远”的教育综合改革行动。
通过发挥教育评价改革“牵引性”作用,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成中央部署教育改革任务17项,对接承担国家级教育改革试点任务39项,一大批重庆教育改革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通过发挥招生考试制度“指挥棒”作用,坚持文理融通、选科选考、多元录取、综合评价多措并举,高考“3+1+2”综合改革平稳落地;通过发挥数字教育建设“新引擎”作用,建立数字教育建设体系架构,重庆智慧教育平台访问量突破3.2亿人次,形成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的良好局面。
一个个关键抉择、破难之举,让重庆教育乘着改革之风,带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教育强市建设成效的刻度尺,我市还聚焦群众所盼,持续推动教育减负,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全面提升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水平和课后服务质量,持续巩固扩大“双减”成果,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坚决纠治“十不得一严禁”负面清单行为,积极稳妥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优质,我市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布局合理、公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健全省际教育合作体制机制,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教育协同发展,不断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扩大优质基础教育供给。
一系列改革之措、惠民之举为我市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坚实支撑,更有温度地回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近年来,我市以“固本铸魂”提升思政引领力、“五育并举”提升学生成长力、“引育共促”提升教师竞争力,着力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西南大学在校生罗诗芳在巴黎奥运会上获得举重金牌,在国际舞台上为国争光,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盲生“扬帆管乐团”登上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舞台,真挚的表演感动了世界。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重庆教育以改革求变塑造出新优势,“惠民”有感、“育见”未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期待。
纳米时栅研究成果亮相国家“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不负时代殷切希望
在能级提升中彰显教育有为之效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要从哪发力、又指向哪里?我市从三方面探索答案。
增强专业支撑力,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两大定位”,健全高校高质量发展机制,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和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完善高校对接重庆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加快“双一流”建设,加大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急需学科等建设力度,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大力培育“高峰”“高原”学科,培育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学科专业生长点。
增强人才支撑力,主动适应我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需要,汇聚人才要素和科教资源,探索跨学校、跨学科人才交叉培养,健全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加快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增强科技支撑力,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支撑体系,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和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有机融合,推动大学城与西部(重庆)科学城深度融合发展,共建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大学科技园,着力搭建高能级科创平台、创新联合体,培育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并依托“教育强市区县行”“职教出海”等举措,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尤其在着力构筑科研创新平台方面,我市已建成国家级平台43个、教育部平台65个、省部级平台300余个,建成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6个,高校领衔承担全市90%基础研究项目。
以更前瞻的视野办教育,全市教育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呈现出从“全面提速”到“乘势跃升”的良好态势,还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
锚定教育强市建设,重庆将聚力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教育标志性改革成果,为建成教育强国、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1月13日,重庆市2025届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基层就业研讨论坛在重庆师范大学举行
来源丨重庆日报
声明丨“重庆教育”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