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谱写新时代西部“双城记”的教育乐章

教育   2024-11-19 11:31   重庆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全市教育系统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场景中找准教育方位、在建设现代化新重庆伟大征程中明确目标定位、在推进教育强市生动实践中落实职责本位,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持续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成果。


锚定教育强市建设,展现重庆担当作为。《重庆日报》特别推出“强国建设 教育担当——全面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看落实”专栏,看行动、观变化、见未来,展现深化综合改革的教育之新,增强惠民有感的教育之情、提升服务能级的教育之力。


进一步促进成渝地区教育协同发展提质增效

重庆 谱写新时代西部“双城记”的教育乐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两地正加强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教育如何进一步协同发力?近年来,我市坚持一体化高位谋划、协同化高位推动、集约化高位突破,聚力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多维度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产生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成果。

  特别是今年以来,推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入学、编班、资助等方面享受同城化待遇,将常住人口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开发并上线“教育入学一件事”招生报名系统,关爱25.8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系列行动催生合作花火,创新聚力点燃发展未来。

  建设成渝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10个、培育试验区9个,在课程资源共享、教研科研共推、研学基地共用、督导评估共施等方面先行先试;成立6个职教集团、4个职教联盟,覆盖两地职业院校608所;11对高校65个学科开展学科共建,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协同共建……“一盘棋”思维越试越活,“一体化”之路越走越宽。

  协同合作也促进了双城教育的创新发展,尤其在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方面体现明显,两地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围绕数智科技、生命科学、农业、新材料、新能源等关键领域,联合开展核心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100余项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紧扣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协同引育高素质拔尖人才、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育高素质教师人才。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五个年头,双城教育协同发展将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深化拓展,聚焦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四川六大现代化产业体系,共同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大学城”和“科学城”融合发展,升级建设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提速推进校地合作项目等,多措并举赋能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让西部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加速崛起、动能澎湃。


荣昌区

聚焦“一平台四任务两模式”推动教育协同发展

荣昌区第40个教师节文艺晚会暨川渝教师优秀文艺节目展演在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荣昌校区举行



  以奋楫潮头的先锋姿态,荣昌区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桥头堡”优势,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工作,不断探索教育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唱响教育“双城记”。

  搭好“一平台”,夯实协同发展基础,是荣昌区始终坚持的重中之重。

  2020年以来,荣昌区教委先后与自贡、泸州等地教育部门签订4个教育协同发展协议;2021年,与泸州市教体局、永川区教委、江津区教委联合发起并成功签约成立渝西川南教育共同体(泸永江荣),首创教育多地协同发展模式;2023年,在荣昌区教委的提议下,在重庆市教委、四川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渝西川南教育共同体(泸永江荣)成功扩容,成员单位扩至11个,并正式成立川南渝西教育共同体;2023年,作为川南渝西教育共同体年度理事长单位,荣昌区教委着力完善共同体运行机制,确保共同体常态化运行。

  如何推动教育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荣昌区教委聚焦队伍共建、资源共享、教学共研、产教共育四个重点任务,出真招、见行动、见实效。

  抓关键,师资队伍能力持续提升。采取共同培训、师资互派、组建工作室等方式共同推进队伍建设,完成首批100个川南渝西名师工作室组建,遴选首批川南渝西名师工作室领衔人100名。荣昌区教委还主办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面向2035的学校教育”研讨会等系列师培活动,培训覆盖面有效扩大。

  夯基础,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遴选出首批川南渝西高品质学校100所、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102个。选派5所优秀乡村学校加入共同体乡村教育联盟。荣昌区“成渝发展主轴教育一体化试点”获评“成渝协同”重大教育改革试验项目优秀试点项目,成功申报并完成市级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课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聚中心,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课博会、联合办赛、联合教研等方式共探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路径。荣昌区教委牵头组织开展成渝两地中小学教学领域高层次人才示范引领项目等现场研讨交流会20余次,牵头主办川南渝西教育共同体第三届名师课博会暨首届思政教育大中小幼一体化现场会等,每年活动参与师生万余人次。

  强融合,区域校企合作深度发展。依托国家级产业园区,全力探索并建立区域特色鲜明的“向下生根、向上生长”的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荣昌区职教中心以川南渝西产业布局为导向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与区域内高校开设5个3+2分段制人才培养专业;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与荣昌高新区牵头成立的重庆市电子电路产教联合体,目前已构建起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升级的综合性平台。

  荣昌区教委还以做靓品牌项目为抓手,筑牢教育协同发展载体,提出并推行做好品牌项目的“两模式”,即一区(市)一品牌的活动组织模式、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的活动参与模式。

  共绘“同心圆”,凝聚“同心力”,奏响“同心曲”。目前,川南渝西教育共同体已初步打造出“名师课博会”“领航培训”“职业技能大赛”等品牌项目,共同体教育各领域交流与合作走向深入。

  未来,荣昌区教委将继续砥砺奋进、勇担使命,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工作,为教育协同发展贡献荣昌智慧与力量。


重庆科技大学

搭平台 聚资源 强合作 科创之路越走越宽


全球首套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与地层风险评价一体化实验平台在重庆科技大学正式安装启动


  11月13日,全球首套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与地层风险评价一体化实验平台在重庆科技大学正式安装启动。这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从理论探索进入实践应用的新阶段。

  三年来,重庆科技大学携手中海油研究总院共同推动天然气水合物动力学实验室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闪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重庆科技大学开放、协作、创新的精神禀赋。近年来,学校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东风,搭平台、聚资源、强合作,科创之路越走越宽广。

  学校积极协同多方力量,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共创重大科研成果,在人才共育、平台共建、成果共创等方面通力协作,推动科技创新出成果、出实效。近3年来,学校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4项,学校牵头项目数和获奖总数均位居在渝高校前列,连续2年跻身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连续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超过20项;获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工程学和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协作远不止于此。依托行业办学的优良传统,重庆科技大学先行先试、勇探新路,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贡献“重科力量”。

  学校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联盟,深化产教融合,与300余家大型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承办全国高校产教融合研讨会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联盟年会,获“最佳贡献奖”;深化合作共赢,学校领导班子带队走访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行业名校,推动合作迈向更高水平;整合内外资源,联合重庆数字经济产业园、重庆璧山区广普镇,邀请成渝地区新农人代表与思政课教师开展成渝地区“双师同堂”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教学改革实践研讨,实现了成渝地区高校、基层政府、企业代表等协同育人。

  学校还大力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拓岗就业活动,加强与成渝地区地方政府部门的就业联动,与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共建毕业生就业基地;与重庆区县、园区共同举办企业专场招聘会,组织学生参加“满天星”软件人才双选会、国企专场等招聘活动,积极向在渝园区、企业输送各类就业创业人才。2023年党委书记、校长共走访企业262家,拓展岗位3000余个,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按下“加速键”。

  “合作之花”盛开,“共赢之果”累累。近年来,学校获批全市首个“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批重庆市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2100余项,学校连续5轮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排名前200名。

  未来,重庆科技大学将继续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深化当前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深度与广度,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

念好产教融字诀 助力唱好“双城记”

2023年,电子科技大学牵头成立国家级“西部职业教育基地产教联合体”


  作为“双高计划”院校,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也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贡献了“重电”力量,绘出明确“路线图”、列出详细“任务书”,精准对接产业发展,积极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推动科技与产业“同频共振”,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跑出加速度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研发的大光敏面APD芯片获中国激光“金耀奖”铜奖,开发出国内第一个具备隐私计算的数联网节点接入设备,打造西部“第一个智能网联校园应用示范场景”“智能柔顺训练康复机器人”等成果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1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3项……

  创新成果的闪耀,正是学校积极作为、大胆创新,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最好见证。

  学校深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田”,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纽带,带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带动区域产业数智化转型、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聚焦技术创新,构建“园区(企业)出题、学校立题、平台(团队)破解”助力产业转型的模式。学校与西部(重庆)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创新组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大数据与最优化研究所”等数智科研平台,并依托平台引进院士、专家等人才,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聚焦校地合作,形成“产教联合体—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一体化管理体系。学校坚持效益分享,牵头成立国家级西部职业教育基地产教联合体、市级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产教联合体以及全国网络空间安全、全国万物智联、全国移动通信等3个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探索学校教育要素、创新要素和产业生产要素循环互通机制,深入开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性能电驱动系统”等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项目61个,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学生敢闯会创

  构建双创生态体系

  巴蜀一家亲、川渝一盘棋。在助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各高校还充分发挥了人才保障作用。

  学校紧抓学生培养,着力激发学生科创能力,通过精准对接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重庆“416”科技创新布局,构建“双创”生态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开展特色“双创”活动、将科创元素转化为教学资源……为全方位提升学生“双创”能力,学校多措并举、多维发力,依托“重庆e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建设了大创谷“大数据”主题特色园区,提供全链条、全阶段、定制化的双创孵化与培育服务;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技术传承创新平台,创新开展“五个一”工程,即掌握一个前沿技术、下沉一个科技企业、参与一个科研项目、确定一个技术导师、获得一个大赛荣誉,为学生提升双创能力进行全面“导航”,让学生“敢闯、会创”。

  与此同时,落实“一院一园”办学模式,将百名博士引进园区,进一步提升学生技术转化与服务产业能力,助力成渝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在校生创业率达5%;孵化培育了158家大学生企业;3名学生获重庆市青少年创新市长奖;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4项、一等奖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9项;2022年斩获“互联网+”国赛金奖4项,刷新全国高职院校新纪录。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产学研用融合 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重庆青年职院与绵阳职院共同承办产教融合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论坛


  成渝唱好“双城戏”,携手共进促发展。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对接两地产业发展需求,深化多主体、广领域、深层次的合作交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贡献智慧力量。

  深化协同发展

  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

  去年6月9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和旅游产教联盟2022年年会暨文化旅游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据了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和旅游产教联盟是在重庆市教委、四川省教育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由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与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政校企行协作、产学研用融合。目前成员单位共有169家,其中院校102家、企业(协会)56家、文旅行政管理单位6家、科研院所5家。

  这体现了连通政企学研资源,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与职业教育产教协同发展、一体发展、创新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协调发展,学校加强与川渝两地兄弟院校互动,依托川渝地区相关产业行业协会和高职院校,打造川渝数字经济教育创新共同体。

  基于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该共同体持续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与制造、健康、服务类等相关专业交叉融合,促进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好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成渝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科研支撑。

  加强创新实践

  打造思政研究新范式

  作为重庆市唯一以“青年”命名的高职院校,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确立了以青年精神培育为主线的育人办学基调,构建了“一标三融五化”青年精神育人模式,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学校以“虚拟现实+红色教育”为切入点,充分挖掘和利用川渝地区的红色资源,开展“‘红岩精神’虚拟仿真教学资源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开发红岩精神系列虚拟仿真体验教学项目和红岩精神系列虚拟现实数字展馆等项目,逐步形成课堂教学主渠道、课外教育主阵地、社会教育多空间“三课堂”立体互动、同向发力的思政教学体系,创新了“大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聚焦推进数字思政建设,学校依托成渝地区文化与旅游产教联盟,围绕川渝两地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建设一批以联盟为单位的“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专业核心课程,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和团队。

  接下来,学校将积极联动川渝两地的高校、企业等资源,擦亮思政工作“青年”品牌,将川渝高职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建成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标杆,助力川渝两地的课程思政研究发展。


来源丨重庆日报

声明丨“重庆教育”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

重庆教育
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委官方发布,重庆教育权威资讯,教育民生服务,教育政策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