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立教之本 深化强师兴教的“重庆实践” 我市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培育新时代“大先生”

教育   2024-11-18 18:16   重庆  

  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建成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坚强支撑。

  重庆教育系统如何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锚定教育强国目标,加快教育强市建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市坚持以强师建设托举教育强师之翼,以教育之强夯实民生幸福之基,系统构建“厚师德、优培养、强发展、建平台、重保障、促协同”的教师工作体系,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持续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构建全方位的教师发展保障体系,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教师规模稳中有升、教师地位逐步提高、引才聚才实现突破、高层次人才培育取得进展……我市培养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纵深推进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重庆理工大学

向新图强 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重庆理工大学党委召开人才工作会


  人才是发展之基、创新之要、竞争之本。

  紧扣时代脉搏,重庆理工大学争当表率、争做示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打好“引育用留”组合拳,持续打造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奋力打造“重庆理工类高校发展样板”,争创“双一流”,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重理工”力量。

  2022年,重庆理工大学召开首次党委人才工作会,出台《重庆理工大学关于促进人才发展的若干举措》及其配套措施,对人才工作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打造聚才引才“强磁场”。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将引才聚才作为头号工程来抓,不断完善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党委书记亲自带队引才,校领导“一对一”服务联系高层次人才,构建起良好的人才生态圈;聚焦学科建设引才,围绕“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学校瞄准相关学科、专业、产业精准引才,打造具有“重理工”辨识度的引才模式,有效促进重大原创成果加速生成。

  构筑人才培育“新范式”。学校对引进的重要人才赋予学术职位,让他们专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营造干事创业氛围;扎实推进新进教师“三进”(进团队、进基地、进学科),推进“三种经历锻炼”(实验室科研、辅导员育人、企业实践),搭建起人才成长“立交桥”;深入实施学院“三对接”(对接区县、对接园区、对接企业),推动全体教师深入产业线,到产业里寻找课题、解决问题。

  塑造人才发展“新高度”。近年来,学校引进博士人才数量位居重庆市属高校前列,自主培养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连续两年入选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实现人文社会科学国家级人才突破,拥有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300余人次;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创新策源能力明显提升。学校连续两年进入全国高校专利转化50强,单项成果位列科技部转化榜第七,获评2024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十大好案例,学校团队潜心研究的原创“纳米时栅”技术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和“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被誉为“中国精度”。

  如今,一支视野开阔、业务精湛的人才队伍正在这片沃土加速成长,为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重理工”力量。



重庆文理学院

“三个着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重庆文理学院抗癌新药PZ-1转化签约活动


  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完善机制、引育人才、构建平台”为三个着力点,千方百计地“引”、科学规范地“育”、不拘一格地“用”、用心用情地“留”,努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向着建设应用型工业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行。

  着力完善机制,筑牢人才工作基石。学校不断完善引才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引才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谋划学校人才工作。建立全时全域全员引才机制,推行人才引进清单制和责任制。构建“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三位一体人才创新评价和培养机制。完善人才思想引导机制,营造爱才留才生态圈。建立人才关怀机制,将办好人才“关键小事”作为人才服务“头等大事”。

  着力引进人才,把牢人才工作关键。聚焦重点学科,绘制人才引进图谱,全校上下联动“以才聚才”,举办铭旌国际青年人才论坛,新增博士226人。柔性引进国家级人才10余人,省部级及以上人才近100人,总量增长近7倍。在站博士后增至130余人,增长近12倍。

  着力构建平台,厚植人才成长“沃壤”。学校创新构建平台,建成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市级科研平台29个;搭建人才服务平台,作为全国首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学校依托基地组建专家服务团26个,形成“1+N+1”团队模式,让人才“关键变量”成为发展“最大增量”。

  竞相奔涌的人才“活水”,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能。学校获全国首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科研成果转化实现从不足百万元到超8000万元的飞跃式增长;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5项,其中,教育部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8项;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未来,重庆文理学院将继续在精准引才、精细育才、精心用才方面下真功夫,不断激发人才活力,充分发挥人才效能,支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构建“三体系”写好引才育才“大文章”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羚老师给学生做中药调理实训指导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三峡库区唯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公办医药卫生类高等院校,已有70余年的办学历史,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心怀“国之大者”的优秀教师。

  马羚正是其中一员。在学校营造的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下,她从参与课程开发改革到实训实习项目设计,从人才培养改革到名师工作室带头人,她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工作,实现了从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到全国优秀教师的跃升,获得各类区级、市级、国家级奖项超30余项。

  马羚的故事正是学校突破人才难引、引才难留困局,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缩影。以开放引才、人才评价、人才激励“三体系”建设为着力点,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筑巢引凤、聚智引才,构建开放引才体系。学校通过“三举措”形成聚才、引才“强磁场”:创新构建了全职引进和柔性引才相结合的方式,在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从医药企业、研究院所柔性引进特殊高技能人才,不断壮大发展“硬内核”,积蓄发展新动能;将高层次人才引育计划纳入学校重点工作,大力营造引才浓厚氛围;与相关流动站携手培养博士后,充实壮大人才“蓄水池”。

  破立并举、统筹推进,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学校突出以实绩论英雄的评价体系,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职称评价方式,并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研究类型实行多元分类评价;积极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重点向高技能、高层次、紧缺型人才倾斜,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发扬民主、强化激励,完善人才激励体系。学校由点到面,全面铺开人才激励机制:在点上,将高层次人才薪酬分为市场化薪酬和激励性报酬,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在面上,建立“质”与“量”“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类绩效考核体系,将考核体系网格化、人物具体化、指标数量化、过程全程化、手段信息化,精准发挥人才作用。

  多措并举强师资,精耕细作结硕果。近3年来,学校人才队伍快速壮大,共引进人才228人,其中高层次人才59人,硕士148人;教职工获市级以上标志性成果77项,其中获评全国技术能手2人,获聘全国行指委委员3人;获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级1个、市级2个,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优化人才培养全链条 成就卓越医药强师队伍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召开人才工作调研座谈会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头戏来抓,优化人才培养全链条,下真功、使真劲、出真招、用真情,教师队伍实现量质齐优。他们将拳拳之心化作教育事业前进的巨大动力,为党和国家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支撑了学校健康快速发展。

  “从宏观层面加强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要形成引才的吸引力、聚才的向心力、成才的牵引力……”2024年,学校党委牵头召开了两场人才工作调研座谈会,聚焦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推进学校人才队伍建设。

  宏观层面,聚焦学校持续发展需要,制定《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十四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实施方案(“双高计划”建设项目)》等,为学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人才成长发展提供制度、经费、服务保障。

  微观层面,落实人才工作的路径抓手,学校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大力实施“英才引进”工程。

  学校聚焦发展需要和重点专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塔尖”“塔基”人才政策,坚持“按需引进、坚持标准、一人一策、重在使用”的工作原则,优先保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和新专业、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需要。近5年柔性引进国家级人才2名、省部级人才1名;全职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8名,博士61名,博士后7名,行业技能人才25人,学校教师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如何培养人才、发展人才,更考验办学眼界和管理智慧。

  学校实施“人才培育”工程,以“新教师成长”、“中青年教师成才”、“高层次人才成名”三大培育计划为平台,形成阶梯式教师职业发展成长路径。据统计,近5年学校培育全国名中医、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等“大国良师”近20人,获批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全国优秀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团队1个。

  与此同时,学校强力实施“双师锤炼”工程,扎实开展重庆市“双千双师”交流工作,与20家公司深度合作,近5年学校“双千双师”交流计划交流人员36名。立项教师企业(行业)实践流动工作站6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7个,促进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实践锻炼。

  多措并举,锤炼队伍,目前,学校专任教师高级职称占比超30%,博士占比近20%,专业课专任教师双师型占比81.59%,省部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建立校级技能大师工作室7个,教师拥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57人。



云阳县

让试点成为示范 探索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云阳经验

云阳县召开学校管理团队提能升级研讨会


  从“四有”好老师到勉励广大教师成为“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再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新时代教师承担着更大的使命,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如何回应时代呼唤,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云阳县教育系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持续发力,探索了师资队伍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工程,通过“专业智库+市内外名校+县城学校+乡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四方统筹发展路径,实现“一校好”到“校校优”的蜕变。

  “三计划”畅通教师专业发展通道。“专家面对面”计划,借力专业智库理论支持和指导,为教师教育提供专业支持;“城乡手牵手”计划,通过组建名校联盟、集团化办学等举措,实现县内各所学校均衡高质量发展;“教师面对面”计划,通过以名师带名师、青蓝结对等方式,助力中青年教师站稳课堂。

  与此同时,云阳县还优化教师队伍共建共治共享实施载体,组建流动工作站畅通校长、教师流动渠道,大力推进转岗培训,让每一名教师尽展其才;畅通教师城乡流动机制,打通干部教师流动障碍,激发教师队伍活力,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助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再上新台阶。

  作为“全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云阳县教育系统在积极开展师资队伍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工程的同时,还创新打造了铸时代师魂强教师幸福建设工程、“研训教评”四位一体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教师多元评价体系建设工程、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迭代工程、奋力创造山区库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云阳经验”。

  多点、全面发力让云阳县“试点改革”产生了一系列令人惊喜的成效:名师引领,后浪奔涌,能师辈出。 

  如今,云阳县已组建18个集团(学区)覆盖105所学校,形成城区学校示范引领、区域中心学校辐射带动、乡村精品学校齐头并进的办学格局;全县教师获国家、市级荣誉20余人次,1名青年教师被推荐为教育部乡村优秀青年;培育市级名校长、名师工作室3个,“一专多能教师”1947人;打造示范学校16所。

  未来,云阳县将在教师队伍改革浪潮中“乘风破浪”,持续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为加快教育强市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


来源丨重庆日报

声明丨“重庆教育”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

重庆教育
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委官方发布,重庆教育权威资讯,教育民生服务,教育政策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