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ETF降费后,Smart Beta能否迎来春天?

财富   2024-12-20 07:31   上海  

2024年A股ETF领域掀起了一场“降费运动”,这场运动或将在来年为Smart Beta ETF的发展播下种子,这不仅是我的一番思考,更是对行业未来的憧憬。

若要细数2024年ETF行业的标志性事件,“降费”二字当属首屈一指。此前我已与诸位探讨过,市场上规模最为庞大的10只股票ETF,无一例外地调低了管理费率。它们从往昔0.5%的管理费,一路下调至与新晋上市的中证A500 ETF看齐,同为0.15%的水平。

这波降费潮流,无疑给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为了让这种费率变化带来的影响更加直观,我借鉴了保险业界测算保费时的方法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测算。具体而言,这种方法采用特定系数对规模保费进行折算,以期更准确地反映不同保险结构下基金公司的实际营收状况。据此,我在下表中将所有基金公司的非货币ETF都按照降费前的0.5%管理费标准进行了统一折算。这就意味着,那些年管理费为0.15%的基金,其规模需要按比例缩减,以便折算出相当于0.5%年管理费的规模水平。

从下表可见,我按照0.5%计算标准规模后的前10强名单如下。相比纯粹的ETF规模,标准规模的差距已显著缩小。按原本规模计算,第一名是第十名的6倍左右,而按标准规模计算,差距仅为约4倍。这充分体现了降费对保险公司的巨大影响。因此,我相信在2025年,基金公司除了追求规模增长外,如何将0.5%管理费的基金品类做大做强,将成为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这或许比一味地扩大0.15%管理费的宽基规模,对基金公司更具战略意义。

谈及0.5%管理费的ETF,传统而言,行业ETF无疑是主力军。目前仍有众多行业类ETF,在维持数百亿庞大规模的前提下,“乐享”0.5%的管理费。他们对基金公司的管理费贡献或许更为显著,但行业ETF能否长期维持如此高昂的管理费,实则存疑。

更何况,在整体宽基 ETF扩容的虹吸效应之下,行业ETF是否能实现规模的进一步增长,亦是未知数。至少,行业基金作为一个品类,其增长势头或增长基数较高,但增长的空间与可能的亮点相对有限。

反观Smart Beta以及与之血脉相连的Active ETF(主动型ETF),作为在美国市场上已然证明其价值的“明星选手”,确实令人不得不对其前景充满遐想。

事实上,若以美国ETF的分类标准来看,近年来在A股市场大放异彩的“中证红利”、“红利低波”等品类,本质上都应归入Smart Beta阵营。

有趣的是,在A股ETF的分类体系中,这些产品往往被简单划归为策略类ETF,极少有人用“Smart Beta”这个对普通投资者而言颇显陌生的术语来定义。但恰恰是这种现象,印证了A股投资者对Smart Beta并无天然的排斥,关键在于它能否在收益表现上给予投资者一份满意的答卷。

谈到高股息ETF这个话题,以中证红利为代表的品种近两年来确实表现抢眼,资金规模水涨船高。这背后,与其说是股息理念深入人心,不如说是自2021年以来那一波令人心安的稳健上涨更具说服力。放眼未来,随着Smart Beta指数及其衍生品种的不断推陈出新,这一赛道的成长空间可谓大有可为。

不过,市场从不缺少竞争,红利类ETF近年来的内卷之势昭然若揭,低费率竞争更是已成常态。无论是基民还是基金公司,都在呼唤更为丰富的Smart Beta类ETF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中证指数公司近期动作频频,一系列新指数的推出似乎在为市场未来的风向标指明方向。其中,11月11日发布的沪深300、中证500和中证1000三个自由现金流指数尤为引人注目。在海外市场,自由现金流策略的魅力早已盖过高股息,如今国内市场也开始布局,相关指数产品想必很快就会与投资者见面。

此外,12月9日,中证指数公司进一步发布了中证1000成长指数、中证1000价值指数、中证2000成长指数和中证2000价值指数,这些指数的发布,标志着中证规模-风格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其实早在这之前,沪深300成长和沪深300价值就是不少投资者熟悉的规模风格指数,但再往下,中证1000和中证2000始终缺乏相关的指数。

此前仅有华夏基金和中证指数公司定制的1000价值稳健指数和1000成长创新指数,缺乏中证指数本身官方的规模风格指数。如今这一块也算补齐了。这些指数简单易懂,符合市场未来的热点,对于普通基民而言,接受难度相对较低,是Smart Beta的优质跟踪标的。

2024年下半年,中证A500ETF,经历了一场近乎疯狂的内卷。用“绞肉机”来形容或许也不为过。几乎所有基金公司都挤在同一条赛道上,追逐着相同的指数,用近乎雷同的策略,进行着一种低效且残酷的竞争。

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下,Smart Beta类ETF(包括指增ETF在内)的出现,无异于在暗夜中划亮了一道希望的光芒。

Smart Beta类指数,不再简单地复制市场指数,而是根据特定的因子,例如价值、规模、盈利质量等,对成分股进行筛选和加权,构建差异化的投资组合。这为市场提供了更广阔的异质性竞争空间,不再局限于费率的锱铢必较,而是转向了对投资策略、产品设计的精耕细作。对于那些渴望效仿美国ETF市场发展路径,以产品创新带动市场份额提升的机构而言,Smart Beta无疑提供了一条破局之路,一条通往差异化竞争的蹊径。

下表来自晨星的统计,显示了在 Active ETF 这个赛道上收益的新玩家,你会发现排名靠前的并非传统 ETF 的那几家巨头。显然新的品类,为新玩家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金融市场的格局演变,总是充满辗转腾挪的意味。在这场 A 股 ETF 的角力中,参与者们站位各异,胜算迥殊。那些早已布局、手握存量产品的基金公司,无异于提前占据了制高点,在 Smart Beta 赛道上尽享先发优势。而新入场者,则需要从产品研发伊始,一步一个脚印地追赶。

这场博弈的走向,令人不禁浮想联翩。谁将在 Smart Beta 的蓝海中率先扬帆?谁又会选择深耕已有的沃土,在存量产品中寻求突围?这不仅是一场考验机构战略定力的较量,更是一次检验其创新勇气与智慧的试金石。

亚当·斯密笔下那只“看不见的手”,从来不会辜负真正的创新者。在这个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中,那些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机构,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沉沦。眼下 A 股 ETF 市场的降费潮,表面上看是一场惨烈的价格厮杀,实则是市场自我净化的必经之路,是优质机构脱颖而出的试炼场。简单的模仿与复制,终究会沦为死路一条,唯有在创新的道路上执著前行,方能在这场市场的搏击中立于不败之地。


EarlETF
只投基不炒股,让赚钱更容易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