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葬西陵,为何儿子乾隆批评“有妨民业”,妻子也不与他合葬?

文化   历史   2024-07-25 20:40   山西  

大清雍正七年(1729年)的一天,清世宗雍正帝收到一个喜讯,那便是找到了自己的万年吉地,怡亲王胤祥和大臣高其倬为他“相度得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实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龙砂穴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雍正帝阅后大悦:“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遂决定将陵寝建造于此,对这块“上吉之壤”很是满意,但是并没有马上开工,而是犹豫不决,直到一年以后,随着怡亲王胤祥病逝,还有自己得了一场大病,差点死去,才开工营建陵寝。


一般来说,古人是事死如事生,尤其是清朝皇帝更是如此,所以按照惯例,皇帝登基后,就应该马上选择万年吉地。但雍正帝直到雍正七年才找到自己的万年吉地,到了雍正八年才开始营建,可谓是很反常。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雍正帝此举是在挑战祖制!

自清朝入关以后第一位皇帝清世祖顺治帝死后葬入河北遵化孝陵,按照“子随父葬”制度,康熙帝也在附近营建了景陵,死后入葬于此。


按理到了第三代的雍正帝,也应该在河北遵化一带选择万年吉地,但雍正帝并没有,最终反而是破例选择了河北易县境内。于是清朝的帝陵由此分为清东陵和清西陵,顺治帝孝陵为清东陵之首,雍正帝的泰陵为清西陵之首。


雍正帝不与父亲康熙帝同葬一处,等到了乾隆时期,儿子乾隆帝变相批评他是“有妨小民田产”、“另择他处,有妨民业”,太过相信风水术士的话,并且还将自己的万年吉地选在了清东陵,与祖父康熙帝同葬一处。


雍正帝的妻子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也就是乾隆帝的生母,也是拒绝与雍正帝合葬一处,而是另外营建陵寝,那么这是为什么呢,背后有什么深意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

一、雍正帝不与父亲康熙帝同葬一处,有风水问题,更有躲避康熙帝的意思。


雍正帝之所以打破祖制,没有“子随父葬”,明面上的理由是他对于万年吉地的标准要求太高了,要求是十全十美。


他曾中意遵化境内的九凤朝阳山,但发现此地“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不能容忍有此缺陷,因此是选择放弃,再派人四处寻找万年吉地,最终选择了易县泰宁山下的太平峪为自己的万年吉地。


对于自己打破祖制,不葬于清东陵,雍正帝还是有所顾忌,是进行了一定的铺垫。下令大学士和六部九卿具体商议远离祖陵是否符合礼制,雍正帝这么一问,大臣们自然知道他的意思,于是费尽心思地引经据典,为营建清西陵找到合理合法的依据,使得雍正帝龙颜大悦。


雍正帝又特意在谕旨中解释道“朕之本意原欲于孝陵、景陵之旁卜择将来吉地,而堪舆之人俱以为无可营建之处”。

平心而论,雍正帝这个风水理由是说得过去,也说不过去。


你说说得过去吧,因为他葬入的清西陵的确是上吉之地,最起码没有出现渗水等问题。像他的儿子乾隆帝后来葬入清东陵之裕陵,虽是上等之地,但亦有不足,而且其地势平缓,不利于排水,所以陵寝营建完成以后,还出现了渗水情况,而且还没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等到清朝灭亡以后,乾隆帝的裕陵更是被东陵大盗孙殿英盗掘。根据相关记载,裕陵被盗以后,溥仪安排人过去重殓裕陵遗骨时,地宫里竟有两米多深的积水


你说说不过去吧,按照雍正帝的说法,清东陵范围之内是没有可营建陵寝之处,但是雍正帝之后还有乾隆帝、咸丰帝、同治帝三位皇帝入葬清东陵。


所以雍正帝这个风水理由,其实很勉强,并不是那么充分,所以这又涉及到另一个不能说出来的原因,那便是雍正帝在刻意躲避父亲康熙帝

在历史上关于关于雍正帝的继位,一直有着是否篡位的争议关于这点之前宋安之多次分析过,在这里就不多做叙述。


简单来说,雍正帝的继位在当时是爆了最大冷门,是毫无征兆,所以很多兄弟和王公大臣都不服他。主要因为在康熙帝驾崩时,只有隆科多一人在场,是由隆科多口述传位遗诏使得雍正帝继位,而所谓的康熙遗诏,也是后来根据隆科多的口述加工润色而成。


对于这点,雍正帝登基以后也是亲自承认道自己的继位是康熙帝“于仓卒之间,一言而定大计”。不过等到雍正帝先后铲除了八爷党、年羹尧、隆科多,彻底掌握大权以后,又换了一种说法,说道康熙帝驾崩时,在场有七位皇子和其他重臣,还将之写入《大义觉迷录》中。不过等到儿子乾隆帝继位以后,谈及此事时,说道康熙帝驾崩时是隆科多一人在场,这其中可是很耐人寻味。


所以很多人认为雍正帝是伙同隆科多矫诏继位,甚至是联合隆科多毒杀了父亲康熙帝,不过这只是一种推测,雍正帝只是有着是否篡位的争议,此事并没有盖棺定论。

等到雍正帝继位以后,虽然对康熙帝表现出极大尊崇,诸如力排众议,坚持给其越格上“圣祖”庙号。还有康熙帝入葬地宫时,雍正帝不是按照礼节步上宝顶后再双膝跪地,将第一把土捧入宝顶埋入,而是双膝跪行爬上宝顶,以示至诚至孝之心。


但雍正帝在生活中是尽量的远离先帝常待之处,诸如不住乾清宫,改宿养心殿。还有康熙帝驾崩后,他再未入住畅春园。


有着如此种种,所以雍正帝葬入清西陵,其中应该也有躲避父亲康熙帝的意思。只是不知他是在刻意疏远父亲康熙帝,毕竟在康熙年间,雍正帝这个四阿哥并不显眼,康熙帝也并没有对他另眼相看,到了康熙晚期,雍正帝靠着展现孝心等表现,才开始得到重用,这也是雍正帝继位,很多兄弟和王公大臣不服的原因所在,所以雍正帝继位后,以这种方式来报复康熙帝早年对他的疏远和不重视。


还是在康熙帝驾崩过程中有着不光彩的行为,是心中有愧或者说心里有鬼,所以在选择万年吉地时,故意离自己父亲康熙帝远远的,不葬清东陵,不与父亲康熙帝相见。

二、雍正帝留下一个大难题,儿子乾隆帝难以抉择在何处建陵,干脆打脸雍正帝,选择葬入清东陵。


无论雍正帝选择葬入清西陵到底是何原因,但他终究是遂了自己的愿。但同时也打破了祖制,给儿子乾隆帝留下一个大难题,那便是到底葬在哪里?


葬清东陵吧,冷落父亲雍正帝,将之孤零零的一个人在清西陵,怕是会落得一个不孝名声。子随父葬,葬清西陵吧,以后都葬在清西陵,那样岂不是冷落了葬在清东陵的曾祖父顺治帝和祖父康熙帝,同样也说不过去,尤其是自己还特别崇拜祖父康熙帝。


于是乾隆帝很是纠结,在选择万年吉地的大事上面是一再拖延,这么一拖,王公大臣们就着急了,开始一再催促。


像重臣讷亲就联合其他大臣上奏让乾隆帝赶紧选择万年吉地:“惟是万年吉地,垂宝祚于无疆,绵福祉于有永,事关重大,相度宜先”。不过他们很聪明,只是催促,对于在哪里选址,是闭口不谈,毕竟这个问题太敏感了,猜不透乾隆帝的心思,谁也不敢发表意见。

乾隆帝依旧是拖延,不过也派人是四处勘察合适的万年吉地。到了乾隆七年,乾隆帝终于做出了决定:“万年吉地定于胜水峪,一应工料等物,该部照例办理”。而胜水峪,就在清东陵中孝陵和景陵的附近。


乾隆帝之所以如此选择,有着4个原因:


①、父亲雍正帝先不讲究打破祖制的,自己想要扭转回来。


②、相比于父亲雍正帝,乾隆帝更喜欢更崇拜祖父康熙帝,是处处效仿祖父,更想陪伴其左右。


③、乾隆帝选择的胜水峪,在入关第一位皇帝清世祖顺治帝的孝陵之东,而康熙帝的景陵在孝陵之西,与景陵是一东一西供卫着孝陵。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不只是补上了父亲雍正帝的位置,更是提高了自己的地位。

④、虽然乾隆帝对父亲雍正帝看不顺眼,但父亲雍正帝对他是很不错的,将皇位传之于他不说,更是因为他,与三子弘时闹得反目成仇,是不余遗力的支持他,所以乾隆帝虽选择葬在清东陵,等于是打脸了父亲雍正帝,但还是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乾隆帝的解决办法便是,从自己开始定下家法,清朝皇帝只能在清东陵和清西陵范围内选择万年吉地,是祖孙隔代同葬一处。诸如自己葬清东陵陪伴祖父康熙帝,那么自己的儿子嘉庆帝就葬在清西陵陪伴祖父雍正帝,是以此类推。


嘉庆元年十二月,已是身为太上皇的乾隆帝,就建陵一事特地发出谕旨:


“朕绍登大宝,本欲于泰陵附近地方相建万年吉地。因思皇考陵寝在西,朕万年吉地设又近依皇考,万万年后,我子孙亦思近依祖父,俱选吉京西,则与东路孝陵、景陵日远日疏,不足以展孝思而申爱慕。是以朕万年吉地即建在东陵界内之圣水峪……至朕孙缵承统绪时,其吉地又当建在东陵界内。我朝景运庞鸿,庆延瓜瓞,承承继继,各依昭穆次序,迭分东西,一脉相联,不致递推递远。且遵化、易州两处山川深邃,灵秀所钟,其中吉地甚多,亦可不必于他处另为选择,有妨小民田产,实为万世良法,我子孙惟当恪遵朕旨”。

在谕旨中,乾隆帝是变相批评父亲雍正帝是“有妨小民田产”,同时更是有力反驳了雍正帝对于清东陵一带无可营建陵寝的风水宝地说法做出了有力反驳。


不过乾隆帝如此定制,也算是肯定了雍正帝开辟西陵之做法,替他解了围,不然乾隆帝葬回清东陵,不如此定制,后世肯定也跟着都葬于清东陵,那就是对雍正帝开辟清西陵的彻底否定和打脸。


不过乾隆帝的万年吉地的确是不如父亲雍正帝的泰陵,虽然胜水峪是“诚天造地设之大地,应万年吉祥之佳名”的上等吉壤,但也有明显不足,那便是“惟左边贴身界气之砂稍低,须用人力培补”,也就是说裕陵的砂山基本上是人工填补。


因为胜水峪有着明显缺陷,所以后来有一个名叫进爱的风水术士上书,要求乾隆帝废弃此地,另选万年吉地,有着以上各种考虑,乾隆帝即使对胜水峪也不是很满意,但依旧坚定想法,并没有改换地方,同时为了防止以后再有人不开眼的提这种让人心烦的建议,乾隆帝是大怒,将进爱治罪。

在嘉庆二年,应该是考虑到父亲雍正帝太过相信风水术士,乾隆帝害怕后代子孙再出一位特别相信风水术士的人,再遇到一个像进爱这种风水术士进言,那样岂不是又要开辟一个南陵、北陵什么的,所以再次下发谕旨强调


“前经降旨,以嗣后万年吉地当各依昭穆次序,在东西陵界内分建,不必另卜他处。但堪舆术士每多立异邀功之习,所言最不可信。即如朕选千年吉地时,定孟东陵界内之胜水峪,而进爱又欲改卜,经朕查出,即将进爱治罪示惩。万世子孙皆当以此为法,庶不为形家之言所惑。且遵化、易州两处山川灵秀宽广,其中吉地甚多,我子孙务须恪遵前训,永垂法守,断不必另择他处,有妨民业”。


这次乾隆帝不只是再次变相批评父亲雍正帝开辟清西陵之举,是“另择他处,有妨民业”。更是说出风水术士“所言最不可信”,而雍正帝之所以先选址清东陵,再变卦开辟清西陵,就是因为相信风水术士的说法,乾隆帝如此强调,就差指名道姓的说出父亲雍正帝是无事生非,太过信任风水术士,是打破祖制劳民伤财多此一举。


乾隆帝之所以这样多次变相批评父亲雍正帝,可能是他也看出父亲雍正帝是有意躲避康熙帝,而且雍正帝继承皇位疑点不少,他这个当儿子的肯定也是清楚。

加上他更喜欢祖父康熙帝的宽仁治国之道,认为父亲雍正帝太过苛刻寡恩,所以登基以后,颇有些跟父亲对着干的意思。诸如平反了八阿哥和九阿哥等雍正帝政敌,还杀了雍正帝特意交代不能杀得曾静,所以变相批评父亲雍正帝也属正常,选择葬入清东陵,也多少有点与父亲雍正帝对着干的意思。


不过不论这么说,乾隆帝终究是想到两全其美的方法,虽然自己葬入清东陵,打脸了父亲雍正帝,也变相批评了他,但同样肯定了雍正帝开辟清西陵之举,不至于闹得太难看,还是留有余地,可谓是个高手,既批评了自己看不顺眼的父亲,同时也替其解了围,使人无法说什么,是滴水不漏。


三、雍正帝的妻子孝圣宪皇后,也就是乾隆帝的生母,也拒绝与雍正帝合葬。


乾隆帝这个儿子看雍正帝不顺眼,最终选择去了清东陵,而雍正帝的妻子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也是拒绝与雍正帝合葬。

乾隆元年九月,负责清西陵泰陵营建的恒亲王弘晊和户部尚书海望等人向乾隆帝上奏,询问是否需要为皇太后在雍正帝的泰陵地宫预留分位。


乾隆帝询问母亲孝圣宪皇后,回答却是拒绝合葬。并且在懿旨中如此说道:“世宗宪皇帝奉安地宫之后,以永远肃静为是。若将来复行开动,揆以尊卑之义,于心实有未安。况有我朝昭西陵、孝东陵成宪可遵,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


孝圣宪皇后拒绝与雍正帝合葬,理由是卑不动尊,看似合情合理,实则并非如此。在古代,身为后宫女人,尤其是没有当过中宫之主,只是靠儿子才升级成为皇太后的女人,能与皇帝同葬一处,可谓是莫大的荣耀,但孝圣宪皇后却拒绝合葬,所以真正的原因在于她是真的不愿与雍正帝合葬,而且要参考昭西陵和孝东陵再行建陵。


孝圣宪皇后是雍正帝在潜邸时的格格,并不受雍正帝宠爱,直到在康熙五十年生下皇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地位才得到提升,后来随着康熙帝看重弘历这个孙子,同时称赞她是“有福之人”,才得到雍正帝的另眼相看。

不过雍正帝对于她的重视,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还有母凭子贵罢了,两人并没有太深感情。甚至可以说雍正帝对他没有什么感情,尤其是雍正帝登基以后,有了更多女人,对她更为疏远,以至于生下弘历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中,钮祜禄氏再未生下一儿半女,可见雍正帝对她有多冷淡。


雍正帝真正所爱之人是年羹尧的妹妹年妃,是给予了特别的待遇,与年妃所生的三子都是别出心裁的定为福字辈,而非弘字辈,若非这三子都是早夭,怕是弘历都要有强劲的夺嫡对手。


身为雍正的潜邸旧人,孝圣宪皇后从康熙四十三年入王府,历经残酷的九子夺嫡,到康熙帝突然驾崩,丈夫雍正帝在一片不服声登基,再到丈夫雍正帝坐稳皇位,一一残忍收拾政敌,还有恩宠年妃,最后到雍正帝驾崩,足足有31年之久。


在漫长时间中,孝圣宪皇后大多数时间处于被冷落的状态,虽然她此人性情温和,从来不争不抢,但如此长时间遭受冷落,可谓是雍正帝冷暴力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加之她足够了解雍正帝的为人,深切感受到何为刻薄寡恩,太清楚他冷血无情的一面,所以在可以真正做决定,有了选择的时候,终于是扬眉吐气了一次,是拒绝与雍正帝合葬,并且要单独建陵,而且还是要参考昭西陵这座清朝皇后陵中级别最高的陵寝。

孝顺的乾隆帝,遵照自己生母的意愿,于乾隆二年,选择泰陵东北约3里远的东正峪为吉地,于此营建了泰东陵,是清西陵3座皇后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并且还根据孝圣宪皇后的爱好,别出心裁的首次在泰东陵的地宫之中雕刻了大量佛像经文。


泰陵与泰东陵相距只有约3里远,这个距离并不远,但对于雍正帝和孝圣宪皇后这对帝后而言,百年之后不仅没有合葬,反而有如此距离,实在是太远了,这段看似很近却很远的距离,标志着雍正帝的尴尬和孝圣宪皇后隐忍多年的爆发。


雍正帝是一位好皇帝,他不只是在治国理政上大魄力,对于祖制的存在,亦是有大魄力做出改变,开辟了清西陵,是遂了自己的心愿。


但他并不是一个好人,或者说他并不会做人,所以在生前继位的时候,就遭到很多王公大臣明里暗里的反对,多少有些孤家寡人之感。等到死后,更是有众叛亲离之感,儿子乾隆帝不愿与他同葬一处,是回归祖陵陪伴祖父康熙帝,妻子孝圣宪皇后也不愿意与他合葬,可谓是一种莫大讽刺。


可以这么说,他是一位好皇帝,但他不是一位好人,他做皇帝很成功,但他做人很烂,是一个矛盾到极致之人,也许这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又或者说,这样刻薄寡恩却又有强大政治手腕的人就适合当皇帝。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


宋安之的历史小屋
古来多少王侯将相,英雄典故数不胜数,大江东去淘不尽,多少国仇家恨,多少悲欢离合,亦或是千古一帝亦或是升斗小民终成往事,留下的是故事,停不下的是时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