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景山挖出的龙袍干尸可以说是近年来史学界最大的谜团之一,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下面我们来推理一下。
下葬棺头上所载为“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拙吾黄公之灵柩”,身着皇帝礼服,外穿一品武官的麒麟补服,另陪葬一套龙袍,随葬品康熙通宝,东珠朝珠等。
初步判定为清朝四品文官中宪大夫黄拙吾,为明末清初人物,葬于康熙后期。
有三大谜团,一、在留发不留头的清朝,竟然留着明朝发式;二、陪葬龙袍;三、相关专家翻遍史书,竟然找不到这位黄拙吾老先生的只字片语。
现在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康熙年间废太子胤礽,死于雍正二年,时间上跟推理的康熙后期能搭上点边。
二、顺治帝福临,史书记载是英年早逝死于天花,有很多人认为福临或遁入空门或被孝庄太后拘禁,活到康熙后期也有可能。
三、黄拙吾为明末清初汉人,死后怀念前明,盘为明朝发式,购得戏服龙袍陪葬。
四、为前明皇族或太子,死后恢复明制而葬。
五、康熙帝八子胤禩,身为清皇族死后被这样规格所葬。
补充一点,清朝剃发易服之下,两种人最为特殊,道士可留发,服饰照旧,是顺治年间龙虎教张天师进京面圣后皇帝特许保留下来的,戏子虽剃发,但上台表演可戴假发行前朝服饰,因为戏子本身表演的就是前朝旧事。
首先我们先排除一下。
皇八子胤禩,雍正皇帝即位路上的有力竞争者之一,在雍正稳固统治后,赐名阿其那(满语中狗的意思),后被圈禁死于雍正四年,以雍正对其的怨恨是不可能如此厚葬他,而且胤禩不可能留有明朝发式,这个说法不合理。
前明皇族亦或太子,当年农民起义时,明皇族就被大规模屠杀,满清入关后又是一轮屠杀,早就所剩无几,不可能在朝为官,更不可能穿上清朝龙袍。
购戏服说法更是经不起推敲,干尸所穿龙袍为清朝龙袍,戏子表演穿的是前朝龙袍,而且戏服繁琐花样多,与真正的龙袍有差别,质量上更不可能一样,这个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三四五说法被排除,现在推理一下前面两种说法。
黄拙吾这三个字很耐人寻味的,倒过来念吾拙黄,这个“吾”等同于“我”的意思,“拙”字形同类似“黜”,“黄”字同音字为“皇”,可以理解为“我是被罢黜的皇帝”。
而符合条件的也就是顺治帝和康熙年间废太子胤礽,顺治帝疑似出家或被孝庄太后拘禁,废太子胤礽二度为太子,几十年储君,距离皇位只有半步之遥而功亏一篑。这两人,一个为康熙帝父亲,一个为康熙帝嫡子,顺治帝史书记载死时年仅24岁,如果出家或者被孝庄拘禁,活到康熙后期也犹未可知,废太子胤礽死于雍正二年,死时51岁,也距离康熙后期很近的。
龙袍不消多说,皇帝专属,东珠朝珠在清朝只有三种人可以拥有,皇帝、皇后、皇帝直系亲属,现在唯一的疑点就是明朝发式,而顺治帝和废太子胤礽留发的唯一可能就是信奉道教。
顺治帝信奉佛教,这是史上明确记载过的,更是有出家的说法,信仰不同,但不排除之后改信道教,因为道教的发型服饰保留就是顺治帝特许的。
废太子胤礽二度被废,圈禁生活极其苦闷抑郁,而明末清初大兴的是佛教与道教,在此期间信仰道教也说的过去。
可是最大的缺点在于,史书记载,胤礽死后被追封和硕理亲王,葬于天津蓟县黄花山理亲王园寝。在雍正二年,雍正皇帝登基之初,统治极其不稳定,追封胤礽为亲王有收买人心之举,对一个没有威胁的死人厚葬应该更会大加宣扬,更何况以雍正的务实及其当时国库的空虚,在天津蓟县劳民伤财建下亲王规格园寝不用,另改名换姓另选地方埋葬胤礽是不可能的吧。
而之前朝代也有皇帝追封前太子也就是自己哥哥为皇帝的例子,有名的唐玄宗李隆基在哥哥李宪死后追谥为“让皇帝”,显示自己的仁义。雍正的皇位虽不是胤礽主动让出来的,但胤礽二度为太子,也勉勉强强算让了这个皇位,雍正不追封其为帝正常,但陪葬龙袍等厚葬这种收买人心之举应该大加宣扬,何至于让胤礽改名换姓另埋他地呢?
个人认为最有可能是顺治帝福临,参考顺利帝的生平,这个皇帝在史书记载英年早逝之前一系列不寻常行为,更多是实际上出家或被孝庄拘禁,而他有可能在出家或者拘禁生活中改信道教,因为顺治帝跟道教也有不解之缘,然后死于康熙后期,其特殊身份,康熙帝也不敢大张旗鼓复葬孝陵亦或其他地方,只能改名换姓厚葬于北京石景山。
当然这个逻辑也有漏洞,但这是当下专家对龙袍干尸没有更新研究出来之前,个人认为几种推测里最接近的一种推测。
个人见解,只道一家之言,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