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赶下皇位,自己登基为帝,是为明成祖,创下了大一统王朝中唯一一位藩王造反成功的记录。
朱棣靖难成功之后,是大封有功之臣,可以说是明朝开国以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封赏。对于朱棣来说,这些功臣就相当于是他的“开国功臣”一般,待遇自然也不一样,在迁都北京以后,靖难功臣也是随之迁往北京,成为他权力体系中的中坚力量。而当年追随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功勋则是留在南京,虽有不错待遇,却无多少实权,等于坐了冷板凳。
在靖难功臣之中,其实有着两个第一个功臣。丘福为明面上的第一功臣,李景隆为暗地里的第一功臣,但是两人下场都不太好,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宋安之来说说。
一、靖难第一功臣丘福,北征蒙古轻敌战死沙场,家人跟着遭殃被流放,更是引发朱棣五征蒙古。
在明成祖朱棣彪悍的人生之中,五征蒙古绝对是其人生中辉煌的一笔。亲领大军到对方的地盘上征战,一度打得对方只能四处逃窜避而不战,朱棣也是汉人天子中一一位再三越过沙漠御驾亲征获得胜利的皇帝。
但是这辉煌的背后,却是“无人可用”的窘迫,刚开始因为本雅失里杀了明朝使臣郭骥,朱棣是大怒,因此命丘福领兵北征。
丘福为人“朴戆鸷勇”,虽然谋略不足,但是勇猛有余,是一员不可多得的战将。在靖难之役中多次冲锋陷阵,立下汗马功劳。而且每次胜利以后,诸将都是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唯独丘福是慢悠悠等到最后才上报功绩,朱棣很欣赏这种行为,叹曰:“丘将军功,我自知之”。
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以后,“大封功臣,第福为首”。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禄二千五百石,与世券。可以说丘福就是朱棣钦定的靖难第一功臣,但是他这个人的政治嗅觉很不灵敏。
应该是因为同为武人的原因,在夺嫡之争中,丘福是大力支持汉王朱高煦,甚至多次劝朱棣立汉王朱高煦为太子,这种“直言”行为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
不过还好的是,朱棣对于这个大功臣还是比较宽容的。在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以后,朱棣命丘福为太子太师,并且“寻命与蹇义、金忠等辅导皇长孙”。以此行为让丘福与太子系缓和矛盾,并且让其成为太子一系的人,免得日后被打压,可以说朱棣对丘福是煞费苦心。
等到确定丘福负责北征以后,朱棣更是对他寄予厚望,命其率领十万精锐,再以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为左、右副将,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为左、右参将。同时考虑到丘福谋略不足,一再交代要谨慎小心行事。
结果没想到的是,丘福出塞以后,率领先锋一千余人,打了一个小胜仗,俘虏了一名尚书,轻信该尚书的谎言,不顾诸将的反对,不待大部队到来,非要执意轻敌冒进,即使诸将搬出明成祖朱棣交待的话也不听,结果不出所料,丘福率领的千余人全军覆没,其中包括丘福这个国公和其他四侯将领。
消息传回京师以后,明成祖朱棣大怒,先是“以诸将无足任者,决计亲征”,再“夺福世爵,徙其家海南”。等于是剥夺了丘福的世袭国公爵位,而且也没有让其子孙降级承袭个侯之类的,直接将其全家流放到海南。
至此正史之中,丘福后人再无记载。不过在其他资料中显示,丘福的儿子丘松,在父亲死后被贬谪海南澄迈,世袭海南卫指挥。应该有一定可信度,毕竟是功臣之后,自己又没有错误,流放偏远之地,给个一官半职安慰一下也属正常。
按理说丘福不管怎么说,都是战死沙场,而且胜负乃兵家常事,明成祖朱棣就算要惩罚,也不至于这么重,但是偏偏就是这么重,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来说,丘福虽然战死沙场,但也是他自己咎由自取,是犯了不应该犯的错误,轻信了俘虏拙劣的谎言,这分明就是没有把明成祖朱棣再三交代他谨慎用兵的话放在心上,这是在藐视皇帝,光凭这点朱棣如何不恼火?
另一方面来说,丘福这么一败,折损一国公四侯不说,使得军队指挥系统也被彻底摧毁,首战失败,对于士气打击之大可想而知,还又得重新找大将领兵。
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自己钦定的第一功臣都败得如此惨,再找一个大将,万一又败了呢?
这样的后果,明成祖朱棣承受不起,明朝承受不起,丘福这是给朱棣挖了一个大坑,朱棣无奈之下,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了,来收拾丘福留下的这个烂摊子。
虽然明成祖朱棣这一生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路上,也是一个酷爱领兵作战之人,但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喜欢御驾亲征的战争狂人,更不意味着无奈之下的被迫御驾亲征,他就不会生气。
两者综合之下,明成祖朱棣自然是大为恼火,丘福是藐视他,不将他的话放心上,又导致不少靖难功臣跟着战死,还使得朱棣只能自己上战场。
朱棣不是善人,之前替丘福那般考虑,已经很给面子,很不错了,结果丘福给他那么大一个“惊喜”,大怒之下,没有杀了他全家,只是流放海南,其实也算不错了。
可以说丘福战死沙场,却落得如此下场,并非是明成祖朱棣不讲究,而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罢了。
二、疑似“高级卧底”的第一功臣李景隆,不知进退,最终落得一个被圈禁到死的下场。
李景隆的父亲是明朝开国第三功臣李文忠,而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也就是说李文忠与懿文太子朱标、明成祖朱棣是表兄弟,李景隆得叫朱元璋老舅。
身为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又是名将李文忠之后,李景隆长相不错,又“进止雍容”,按说他的能力应该不差,建文帝朱允炆当初重用他也是这么想的,没想到李景隆是个“绣花枕头”,面对燕军是屡战屡败,整个就是一个运输大队长。
李景隆的败绩太多,甚至朝中大臣要求杀了他以谢天下。建文帝朱允炆并没有这么做,对其依旧重用,令其镇守南京金川门。
朱棣在四年的靖难之役中,虽然胜多败少,但说白了因为他是造反,所以真正可以控制的地方也就是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
因此在僵持不下之际,朱棣选择了冒险的斩首行动,率军直下南京。南京身为明初都城,城墙厚而高大,本来固守一段时间,等待各地援军到来,建文帝朱允炆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没想到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开了金川门,迎了朱棣进城,使得朱棣锁定了最终胜局。
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机之功”,在明成祖朱棣登基以后,被授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
可以说李景隆其实也享受了第一功臣的待遇,甚至有些地方比丘福还要高半格。
明成祖朱棣之所以给他这种待遇,应该是之前李景隆出城与朱棣议和时,见风使舵地倒向了朱棣,成为了高级卧底,在关键时刻为朱棣打开了金川门。
对于这种投诚“功臣”,朱棣是将其树立为典范,是大加重用,以安其他投诚大臣的心。不过说到底李景隆只不过是见风使舵的高级卧底罢了,之前手握重兵时,并没有率众投降朱棣,只是在朱棣快成功时才锦上添花,自然是得不到朱棣真正的重用和保护。
明成祖朱棣对于李景隆也有点捧杀的意思,对其太过重用,树立成典范以后,也引发了功臣们的集体不满,我们辛辛苦苦冲锋陷阵几年,到头来还不如一个开城门投降的贰臣?
于是在永乐二年,李景隆遭到接连攻击。先是明成祖朱棣同母弟周王揭发李景隆接受贿赂,朱棣为了表示自己宽仁,不予追究。
周王这么一开头,早就忍不住的群臣开始连番弹劾李景隆,无关紧要的小事,都可以用放大镜扩大成不轨之心,明成祖朱棣刚开始还象征性压一压。后来一看火候到了,就将李景隆给办了,先是削去他的功臣勋号,不让他上朝,以国公爵位闲赋在家,再褫夺他的爵位,并且连同家人一同圈禁起来。
说起来李景隆也是一个奇人,圈禁期间一气之下,曾想绝食而死,结果没有被饿死,想了想就算了,没有再寻死觅活,然后活到永乐末年才死去,也算是心态不错了。
可以说明成祖朱棣是个高手,先利用李景隆以安降臣之心,再有意无意捧杀他。等到控制住了局势,李景隆没有利用价值以后,再将其抛弃,任由群臣攻击,再顺势一处理,以安靖难功臣之心。
不过还好的是,李景隆虽然是在打压中郁郁而终,但好歹也算是得了善终。而且他毕竟有“开门之功”,父亲李文忠更是明朝开国第三功臣,所以他全家并没有被流放,而且虽然失去国公爵位,但其家族也是一门一侯降格世袭着,以临淮侯爵位传承了几代。
至此这两位靖难第一功臣的故事结束,丘福是勇猛有余,谋略不足,还粗枝大叶,本来为子孙后代博得了二百多年的荣华富贵,却是一朝之间败完,落得一个咎由自取下场。李景隆得父辈余荫,本可光芒万丈,却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没有重复父辈的辉煌,是不伦不类的结局,也算一朵少见的奇葩。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