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帝师排行榜,咸丰帝师傅杜受田排第一,嘉庆帝师傅朱珪排第二

文化   2024-09-08 14:58   山西  

清朝帝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王朝前期,帝师并不怎么受重视,因为皇子有权力,可以组建自己的班底,身边有文武大臣辅佐,对于师傅依赖性并不强,所以等到皇子胜出,成为皇帝以后,帝师的待遇也并不高。


等到雍正帝有鉴于九子夺嫡的前车之鉴,开始限制皇子,使得皇子干政空间大为减少,并且实施秘密立储制度,使得大臣不知道储君是谁,没办法提前下注,储君也没办法提前培养自己的势力,因此皇子对于师傅的依赖性大为增加。等到乾隆帝继位以后,他这个人在治国方面,用不太恰当的话来形容就是一板一眼,甚至可以说是小心眼,为了保证皇权不受威胁,对于大臣自是不用说,可谓是防备有加,只重用满臣和外戚等自己人。


对于生母孝圣宪皇后也是防备有加,不准服侍的太监和宫女对其提及宫外的消息。对于皇子更是视为皇权的威胁,是进一步限制皇子权力,使得皇子几乎没有参政空间,也不能与大臣结交,即使礼节性赠送礼物都不可以,这时期皇子对于师傅的依赖性大为增加,等到胜出皇子继位以后,因为没有参政经验,而皇子师傅往往并非专职,还多会外放为地方大员,拥有丰富的从政经验,所以新皇帝往往会更加倚重师傅,与其商议军国大事,并且以此组建班底,因此帝师自然开始水涨船高。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乾隆帝之后的嘉庆帝,自然是特别依赖自己的师傅朱珪。


朱珪对于嘉庆帝来说可谓是亦师亦友,甚至可以弥补他在亲情上的空白,嘉庆帝的父亲乾隆帝太过严厉,嘉庆帝只能是小心翼翼,尤其是之后乾隆帝虽然禅位于嘉庆帝,却依旧掌握大权,是将嘉庆帝架空了三年多,使得嘉庆帝成为真正的“儿皇帝”,父子之间的感情可想而知,以至于嘉庆帝在乾隆帝死后,亲政不到半个月,乾隆帝尸骨未寒之际,便是将他的第一号宠臣和珅处死。


朱珪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在上书房行走,开始教嘉庆帝读书。当时嘉庆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刚刚于上一年去世,嘉庆帝只有15岁,对于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朱珪,年少的嘉庆帝,自然是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乾隆帝可能是出于防范嘉庆帝这位密定的储君之举,所以之后自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朱珪督福建学政开始,大多数时间一直在地方为官,使得师徒二人并不能同在京城,嘉庆帝也无法通过师傅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不过朱珪虽然被外放,但乾隆帝可能是考虑到他是未来的帝师,仕途也算一帆风顺,后来官至两广总督。在此期间,年轻的嘉庆帝“曾致书朱珪达139件”,并且与师傅朱珪亦有多首赠别唱和之作。

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帝准备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学士,和珅感到朱珪回京,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此对乾隆帝进谗言说道嘉庆帝写诗向老师朱珪表示祝贺是在笼络人心,使得乾隆帝大怒,认为嘉庆帝不甘心当儿皇帝,要培养自己的班底,因此之后找借口将朱珪进京之事作废,并且将其降调为安徽巡抚。


嘉庆四年(1799年)初,太上皇乾隆帝死后,嘉庆帝始一亲政,便急匆匆召师傅朱珪入京,开始对其委以重任,是直南书房,管户部三库,并加太子少保,之后历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事务。当然更重要的是,嘉庆帝经常召他咨询国家大事,虽然自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以后,明清不设丞相,但就实际作用来说,朱珪在嘉庆帝在位前期,是实际上起到丞相作用,对于军国大事的决策起到关键作用,在朱珪的建议之下,嘉庆帝也一改乾隆帝时期重用满臣的情况,地方督抚大员之中汉臣的比例也开始逐步增加。


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朱珪入宫与嘉庆帝商议政事之时,突然感到眩晕,被搀扶归家,不久便是病逝,嘉庆帝得知以后大为悲痛,是亲临其家祭奠,朱珪是一位清官,虽然为官五十余年,但是从不谋取私财,因此住所很是寒酸,御轿竟然进不去,嘉庆帝看着如此寒碜的住所,是恸哭不已,赐朱珪陀罗经被,晋赠太傅。

嘉庆帝还下谕旨,是如此说道:“大学士朱珪持躬正直,砥节清廉,经术淹通,器宇醇厚……启沃至多,揆诸谥法,足当“正”字而无愧,特谥文正。”文正为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对人臣来说可谓是最佳的谥号,清朝得“文正”谥号者仅有8人而已,而朱珪为清代帝师之中第一位得“文正”谥号者,由此可见嘉庆帝对于自己师傅朱珪的敬重。


朱珪在四十多岁时即丧妻,他并没有续娶妻妾,而是一人独居而终老,后来嘉庆帝回忆起自己师傅时,是这般评价“半生惟独宿,一生不言钱”。朱珪死后被葬于北京近郊西山,之后嘉庆帝两次亲临墓前祭奠自己的师傅,对于自己的师傅可谓是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


嘉庆帝对于师傅朱珪的待遇之高,可谓是罕见,也是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师徒情深并且善始善终的典范,但朱珪身为帝师的待遇,在清朝只能排行第二,后面还有一对师徒更为情深的典范,那便是咸丰帝与师傅杜受田。

杜受田有一大独特之处,他不同于清朝其他帝师,他是直接介入夺嫡之争中,并且助力年少的咸丰帝,击败具有明显优势的六弟恭亲王,这可谓是天大的功劳。


当然皇位竞争不会公开进行,更不会留下相关的史料,只能综合当时的各方信息,来还原出一个大概轮廓。在道光帝晚年,咸丰帝身为皇四子,因为之前皇子先后过世,所以他是实际上的皇长子,而且生母还是道光帝第三任皇后之孝全皇后,虽然是在为贵妃时生下他,不能说是嫡子,但亦是一大加分项。


虽然清朝在康熙年间实施嫡长子继承制度失败,但随着汉化已深,历代皇帝还是深受嫡长子继承制度影响,或多或少想要以嫡长子继位,像道光帝便是嘉庆帝嫡长子,也是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所以咸丰帝身为在世皇子中的长子,优势并不小,而且他成熟稳重,展现出一派老成持重之感,不过缺点也明显,那便是资质平平。

而皇五子奕誴不好读书,性格粗犷,不受道光帝喜爱,被过继于三叔惇亲王。皇六子恭亲王聪慧不凡,能文能武,是相当受道光帝喜欢,非要说缺点的话,那便是他不是那么成熟稳重,并非中规中矩之人。余下的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则是年岁太小,因此被年老的道光帝排除在继承人选之外。


所以道光帝晚年,实际上是皇四子咸丰帝和皇六子恭亲王争夺皇位,这可谓是九子夺嫡以后的又一个夺嫡高潮。像雍正帝之后,乾隆帝实际上并没有强劲对手,唯一算是对手的是三哥弘时,不过弘时与雍正帝政治理念不合,父子之间矛盾很大,因此被雍正帝过继给八弟廉亲王允禩,到了雍正五年(1727年),更是被削除宗籍,是抑郁而终,年仅二十四岁。


到了嘉庆帝更是不用说,他的优势就是表现的中规中矩,并且没有早夭,是平平安安的活过了三十岁。在他之前,乾隆帝曾想立发妻孝贤皇后的两位嫡子为继承人,不过奈何两位嫡子先后夭折。后来想立能文能武的皇五子永琪,但永琪虽然活到成年,但命祚不长只活到二十五岁便是病逝。根据统计,乾隆帝共17子活过30岁的仅仅6人,所以可供乾隆帝选择的皇子其实并不多,因此最后是选择了相对不错的皇十五子嘉庆帝。到了道光帝,身为嘉庆帝的嫡长子,他从小便被嘉庆帝另眼相看,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的天理教起义之中,面对闯进皇宫中的教徒,年少的道光帝是沉着指挥,还拿着鸟枪亲自击毙二人,使得嘉庆帝大为高兴,被进封为亲王,他在皇子时期并没有对手,虽然没有公开储君身份,但朝野上下都心知肚明他就是密定的储君。

所以咸丰帝与恭亲王的皇位争夺战,可谓是九子夺嫡之后的又一个高潮,在这个过程之中,杜受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清史稿》之中留下这样意味深长的记载:


“文宗自六岁入学,受田朝夕纳诲,必以正道,历十馀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付大业,犹未决,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訢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受田辅导之力也。”


这则记载其实逻辑性并不强,打猎就是打猎,整出这般悲天悯人的话语,演得太明显太过了。而且比《清史稿》成书要更早一些的《清朝野史大观》之卷七,是更加详细记载了这则故事,因此《清史稿》应该是引用了这一说法。当然虽然逻辑性不强,但背后也透露出杜受田的确对咸丰帝争夺皇位有大功,不过由于史料不详细,又间隔了几十年,所以《清史稿》的作者赵尔巽找不到合适的史料,干脆引用《清朝野史大观》里面的资料,以显示咸丰帝之仁厚。

从人性判断来说,杜受田应该知道资质平平的咸丰帝难敌天资聪颖的六弟恭亲王,所以想出了一招,那便是让咸丰帝处处表现自己的仁孝,毕竟古代以孝治天下,像汉朝皇帝,除却开国皇帝,一般皇帝死后谥号只有二字,其中一字必是“孝”,以示对孝道的重视。而且要表现的成熟稳重,使得道光帝更加认可咸丰帝。平心而论,道光帝是一位平庸皇帝,咸丰帝登基以后,面对内忧外患全面爆发的局势,虽然没有成为下一个崇祯帝,但也绝非英明神武的皇帝,父子二人可以说本质上是同一类人。


而天资聪颖,并非中规中矩之人的恭亲王,与道光帝和咸丰帝则不是同一类人,他善于学习,并非迂腐守旧之人,亲身经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倡导开展洋务运动,是为晚清开明派代表人物之一,而正因为他与道光帝并不是同一类人,所以道光帝权衡利弊之下,认为咸丰帝与他为同一类人,并且表现的可圈可点,虽然资质一般,但只要恪守祖宗成法,大清便可以传承万世。而恭亲王虽然资质不凡,可能会使大清更好,但不是那么稳重,也可能会使大清变得更差,充满了不确定性,意味着有较大风险。而实际上大清在当时已经很糟糕,不然也不会在咸丰帝登基当年便爆发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还不如让恭亲王继位折腾折腾,说不定局势会更好。


但晚年的道光帝只想听到好消息,不想听到差消息,久而久之,接受到的多是好消息,他认为大清虽不是康乾盛世,但也是蒸蒸日上的治世,这种情况下,选择继承人要的是守成(咸丰帝),而非不安分者(恭亲王)。

正因为杜受田勘破道光帝的心理,才使得咸丰帝被道光帝认可,最终顺利继位,可以说杜受田是咸丰帝登上皇位的隐性第一功臣。


咸丰帝登基以后,没有从政经验,没有自己的班底,面对清朝内忧外患的全面爆发,面对的危机可比祖父嘉庆帝面对的危机要大多了,这时候他只能依赖他的师傅杜受田,杜受田也可以说是咸丰帝在位初期实际上的丞相,这君臣二人是一心想要力挽狂澜,不过杜受田虽然可以摸透道光帝的心理,虽然他比咸丰帝的从政经验丰富,但他并没有担任过地方大员,在京官生涯之中,也没有担任过操办具体事务的一线官员,处理政务的经验远不如嘉庆帝的师傅朱珪,虽然他学富五车,可称大儒,但终究只是书上理论,处理事务,尤其是糜烂局势下的各项事务,需要的是拥有丰富的基层经验,可以看懂事情的本质,很明显杜受田做不到,那么咸丰帝自然也做不到,因此君臣二人明明很努力,但局势并没有变好,反而是越来越糟糕,太平天国运动声势越来越大,最终占据东南半壁江山。


在这种焦头烂额的情况下,咸丰二年(1852年),黄河决口,咸丰帝对于地方官员处理不当很是不满意,尤其是太平天国在南方如火如荼之际,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一场新的农民起义,因此实在无人可用的咸丰帝派自己的师傅杜受田前往赈灾,杜受田到了江苏清河以后,便开始尽心尽力的赈灾,因为气候炎热加之操劳过度,导致他的旧病复发,最终于七月九日病逝于江苏清江浦驿台,终年六十六岁。在病重期间,杜受田上奏折子只谈公事,不提及自身病情,他病逝的消息被咸丰帝得知以后,感到很震惊和悲伤,是如此说道“披览遗章,不觉声泪俱下,悲痛实深”。并且说道“讵料相睽两月,晤对无期耶。”

对比嘉庆帝的师傅朱珪是年老病逝而亡,咸丰帝的师傅杜受田则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助力咸丰帝登上帝位,有着天大功劳,在咸丰帝登基以后,又苦心积虑的帮他收拾烂摊子,最后因此旧病复发死于外出赈灾地方,有一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凉之感,咸丰帝自然是又感恩又愧疚,因此咸丰帝对恩师的身后待遇是高的吓人,杜受田也成为清代帝师第一人。


当然杜受田死于咸丰二年(1852年)七月,也算是一种幸运,因为他虽有心助弟子咸丰帝成为一代贤明之君,但咸丰帝并没有那样的资质,而且局势越往后越糟糕,杜受田活着之时,便有些束手无策,如果他再多活几年,只会越来越束手无策,起不到太大的辅佐皇帝作用,咸丰帝虽然不至于因此冷落自己师傅,肯定依旧是重用,但他的身后待遇应该是不如悲凉落幕以后那般。


咸丰帝给予了恩师杜受田超高的规格待遇,是“着赏给陀罗经被,由驿发往。加恩晋赠太师大学士。入祀贤良祠。即照大学士例赐恤。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应得恤典,该衙门察例具奏,并赏给广储司银五千两,经理丧事,灵柩回京,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护送,准其入城治丧。”

对于杜受田的家人,咸丰帝也是考虑到,杜受田的父亲杜堮为前任礼部侍郎,当时已是年届九旬,咸丰帝害怕他悲伤过度,因此派恩华前往看视,并赏给人薓十两,以资调养。杜受田之子杜翰加恩以庶子补用。杜受田的三个孙子,均着加恩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在清代举人便可以外放为官,在小地方可谓是天花板的存在,举人再进一步则是可以考取进士,进士的仕途前景更为广阔。这是为杜受田的孙子铺下可进可退之路,如果有本事成为进士,那么前途无量。没本事也没关系,举人也可以步入仕途,虽然前景不如进士,但有着皇恩浩荡的加持,以后成为大员也是有着很大可能,足以看出咸丰帝照顾之全面和周到。


在看到杜受田的遗疏以后,咸丰帝更是深情的说道“十七年情怀,付与逝水,鸣呼,卿之不幸,实朕之不幸也”。他在为师傅的不幸命运鸣不平,更是为自己的不幸命运鸣不平,从此以后再无人与他同舟共济,他不只是失去了恩师,更是失去“救命稻草”,自此只能自己一人面对复杂的局面。


咸丰帝还打破惯例,不待内阁票拟,便将谥之极美的“文正”谥号赐予杜受田。在前有嘉庆帝师傅朱珪被赐予“文正”谥号,又有着咸丰帝师傅被赐予“文正”谥号以后,清朝开始形成帝师可上“文正”谥号的惯例,因此之后同治帝师傅李鸿藻,光绪帝师傅孙家鼐亦是被上为“文正”谥号,不过这两位皇帝都为傀儡皇帝,并没有实权,他们的师傅被上这个谥之极美的谥号,只不过是按照惯例选出的帝师代表罢了,并没有起到真正辅佐皇帝的作用。

杜受田的灵柩到京以后,咸丰帝亲自到杜府奠醊,抚棺洒泪,悲悼实深,他是在为杜受田而哭,更是在为自己而哭!愧疚和思念恩师的咸丰帝开始频繁的加恩于杜受田家人,杜受田的父亲杜堮身为前任礼部侍郎,咸丰帝是赏他礼部尚书衔。


随着时间推移,局势的一步步恶化,咸丰帝并没有淡忘师傅杜受田,反而是越发怀念,认为他若是在身边,局势不至于那般一发不可收拾,自己不至于到了近乎山穷水尽的局面,因此在杜受田病逝几个月以后,在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咸丰帝在临雍讲学时,说道师傅杜受田“傥能久在左右,于时事艰虞,尚冀多所补救。”感叹之下,咸丰帝又对杜受田的父亲杜堮加恩赏食礼部尚书全俸,并派五弟惇郡王奕誴去祭奠杜受田。咸丰八年(1858年)杜堮病逝,咸丰帝更是亲自前往祭奠,并赠大学士,谥文端,入祀贤良祠。


杜受田的长子杜翰,当时以翰林检讨外放湖北学政,在咸丰帝的大力提拔之下,是火箭式上升,仅仅用了一年三个月的时间,便是由从五品提升至正二品的工部侍郎,并且进入清朝的权力中枢之军机处,成为军机大臣。杜受田的次子杜䎗,之后亦是被提拔为正二品的侍郎。

咸丰十一年(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逃到热河避暑行宫的咸丰帝在驾崩之际,因为继承者同治帝年幼,并无亲政能力,所以任命顾命八大臣辅佐幼帝,而顾命八大臣之中便有杜翰。按照这样的历史轨迹发展下去,杜氏一族应该会长盛不衰,会屡出大员,杜翰会升为内阁大学士,以后成为军机处领班大臣也不是不可能。他的弟弟杜䎗当时以钦差身份任督办山东团练大臣,如果能力可以,不是不可能成为下一个创建湘军起家的曾国藩,也可以进入朝堂历练几年,然后外放为一方巡抚或者总督,最后官至大学士,使得杜氏一门两大学士。


但历史的发展就是这么戏剧性,杜翰是站队于咸丰帝的头号宠臣肃顺一方,而咸丰帝对于身后的安排,虽然是以两宫太后慈安和慈禧牵制顾命八大臣,同时顾命八大臣中有远支亲王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有宗室大臣肃顺(端华之弟),有驸马景寿(咸丰帝姐夫),有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也可以互相牵制,但看似如此,实则并非如此,肃顺头脑灵活,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以他马首是瞻不说,其他四位军机大臣也是以他为首,剩下一个景寿则是唯唯诺诺的好人,使得肃顺开始一家独大,有着独揽权柄之势,如此一来,其他人自然不愿意,别说慈禧太后,就是敦厚的慈安太后也是忍不了。


这时候咸丰帝的六弟恭亲王也是不甘心被排挤于权力核心之外,按照顾命大臣有亲有贤来说,至亲人选应该是恭亲王当仁不让。虽然咸丰帝和恭亲王是同父异母,但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咸丰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病逝以后,道光帝便是令恭亲王奕訢的生母静贵妃抚养咸丰帝,这兄弟二人朝夕相处,是如亲昆弟,这是其他兄弟所比不了的。不过因为争夺皇位,已经使得兄弟二人心中埋下芥蒂,咸丰帝登基以后,能力强的恭亲王也是被打压,直到咸丰帝逃离北京时,才重新起用恭亲王留守北京来收拾烂摊子,所以咸丰帝害怕恭亲王成为下一个摄政王多尔衮,因此以景寿取代了恭亲王的位置,如此一来,一直收拾烂摊子的恭亲王更是不乐意。

最终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一起发动政变,顾命八大臣还没有享受权力带来的快感没多久,便是被逐一收拾。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被赐自尽。肃顺被斩于菜市口。其他五位军机大臣因为只是依附,并没有太过飞扬跋扈,所以包括杜翰在内只是被罢免。


在这个过程之中,杜翰的帝师之子身份应该起到作用,毕竟两位亲王都赐死,也不差四位军机大臣,尤其是早前有大臣请求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时,杜翰是坚决反对,使得这一提议没有实施,这个罪过可比其他军机大臣要大,只不过两宫太后和恭亲王综合考虑,认为牵扯太大,像杜翰特殊身份这点,恭亲王肯定要保护,不然会让人以为他是记恨当年杜受田帮助咸丰帝登上皇位,抢了自己的“皇位”,所以非要杀杜翰不可,因此杜翰等军机大臣最终得到保全,只不过都被罢官,从此仕途断绝。杜翰还牵连到弟弟杜䎗,杜䎗也跟着被罢官,还没有施展抱负,便是仕途到头,是郁郁寡欢,最后于同治四年(1865年)病逝于家中,终年五十七岁。深受打击的杜翰也在同治五年(1866年)郁郁而终,终年六十岁。


顾命八大臣成为短暂的历史光影,本可以成为重臣,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杜翰和杜䎗兄弟二人,也是成为杜氏一门的双响绝唱。


不过他们的父亲杜受田,身为清代帝师第一人,却是深刻影响了历史,助力咸丰帝登上帝位,如果没有他助力,也许是恭亲王成为皇帝,那么晚清的历史或许又是另一个走向,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没有发生的事情,只能假设和令人唏嘘一番罢了。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宋安之的历史小屋
古来多少王侯将相,英雄典故数不胜数,大江东去淘不尽,多少国仇家恨,多少悲欢离合,亦或是千古一帝亦或是升斗小民终成往事,留下的是故事,停不下的是时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