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会表彰了35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368名模范个人。重庆市教育系统1个集体、2名个人受到表彰。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曾现江、重庆精一民族小学校校长李萍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下面,随小育一起走进TA们的故事——
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位于重庆市永川区新城,全校在职教职工300余人,在校学生5013人,来自13个不同的民族,其中藏族学生123人。学校利用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实施“四五四”民族教育教科研工程,通过校企合作、军校共建、名优高校助力,构建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助力学生最理想成长。学校举办青海民族班12年来,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实际行动支援青海教育事业,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新时代党的民族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学校先后获评“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支持海北州教育事业先进集体”等荣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学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民族教育工作提质增效。定期召开民族教育管理座谈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立德树人,着力推进“三全”育人。新生入学,党委书记带头上好民族团结课第一课,唱响民族团结的时代主旋律。任课教师实行“首课负责制”,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我是党员向我看齐”“1+1”师生结对活动,积极主动解决学生学习与生活当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党员刘兴梅与2023届学生索南措结对,结下深厚母女情,周末节假日的温情陪伴让索南措倍感温暖,索南措刻苦学习,最后考上青海大学。2016届学生索南木东主已考上博士研究生,学校党员四人组从大学一直资助其到参加工作为止。师生共筑渝青连心桥,不少学生为表达感激之情,回校看望老师,鼓励学弟学妹努力学习建设大美青海,给学校献上锦旗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文理附中通过接续不断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通服务多民族学生的“最后一米”。通过观看“福建舰试海”报道,关注“台海”局势,参观三峡博物馆、邓小平故居、红岩革命纪念馆,建立统战文化教育基地石榴园、团结园,开展英模学习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开展和润启智教研活动,坚持“爱严细实”管理原则,落实教学“四精”举措,践行科研“四五四”工程,开发《茶竹附中 我的家园》《走进重庆 触摸永川》《榜样的力量》等校本读本;开设唐卡、书法、美食等特色民族教育课程,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常态开展和慧溢德成长活动。依托传统节假日,教师陪伴孩子们做青团、包粽子、打糍粑等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缓解思乡之情与学习压力;开展“华夏杯”篮球赛、趣味运动会、汉藏联谊晚会等,利用石笋山社会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互助友爱的品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海藏族班学生大多十五六岁年纪,从千里之外来渝求学,刚开始时生活饮食不适应,学习压力较大,是老师们用陪伴抚慰了孩子们的孤独,用爱心浸润了孩子们的脆弱。2015届学生龙特合,毕业后为感谢老师,不辞辛苦到海北大山里采摘极易变质的黄蘑菇(青海特产),为把最新鲜的黄蘑菇亲手送给老师,他历尽千辛万苦抢到节假日难买的无座票,当黄蘑菇送到老师手上时虽已变质一半,但他这份炽热的感恩之心却令老师无比动容。
蓝天共碧水,山水城相依。跨越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多方力量共同守护这份深厚的民族情。学校组建渝青“石榴花”民族教育联盟,参与青鲁渝九校联盟,与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高校实现校际联动,为青海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搭建平台,共助青海民族班学子成长;与“长城汽车”“琪金食品”等知名企业合作,让学生体验中国制造的宏大场景,感知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界社会人士加盟,先后成立“宏志教育基金”“琪金民族教育基金”等帮扶困难学生。学校每年组织教师赴海北州牧区家访,泥泞的山路、恶劣的气候、严重的高反,在学生求知的眼睛、家长热情的接待面前,化为老师们将孩子培养成才的责任担当,主动送课进牧家。
“大爱无疆,师恩难忘”。民族班孩子毕业时送给学校锦旗上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老师们对各民族学生平等的关爱。班主任徐宗明,在学生昂秀措肠坏死、两度病危的情况下,果断为孩子签手术风险单,主动垫付所有费用,一直守护床边直到康复;彭富勇、宋代平等老师买蛋糕、做家常菜,与家人一起为孩子们庆祝生日。这样的暖心故事不胜枚举,文理附中师生用真情共建起一个充满温情和爱心的和美“石榴籽家园”。
石榴花开籽紧抱,民族团结一家亲。十二年来,重庆文理附中累计招收青海学生496人,已毕业9届351人,升学率100%,其中229人考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985、211知名大学。现在,重庆文理附中青海班学生有的成为基层公安干警,守护一方平安;有的成为医院白衣天使,为民救死扶伤;有的成为重点中学骨干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校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协力谱写渝青教育协作“交响曲”。
曾现江,中共党员,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民族学、历史学等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为引领,为国治学,致力于为“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贡献力量;以促进“交往交流交融”贯穿育人全过程为抓手,立德树人,着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高水平人才;以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为己任,积极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求真务实,为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入选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和重庆市委统战部、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民宗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家”。
作为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曾现江紧紧围绕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聚焦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牵头组织多学科研究团队,协同攻关重大科研项目。他作为首席专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元明清周边人群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程与路径研究”、重庆市社科规划重大委托项目“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重庆卷”,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教育部、国家民委、重庆市的重要科研项目,论证设计西南大学2035先导计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在科学研究中,曾现江秉持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的理念,瞄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前沿,严谨治学,勇于探索,守正创新,在中原与周边双重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与演进、文献与田野相结合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历代边疆民族治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高水平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先后入选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专家库专家、重庆英才·名家名师,被授予重庆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家”称号。
曾现江在西南大学从教近二十年,一直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坚持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学生心中的一把火,以“三交”理念引领人才培养全过程。他依托西南大学在西部地区建设的田野考察站体系,探索构建“学校+田野”育人模式,长年坚持带领学生在田野中发掘各民族“三交”和中华民族“四个共同”典型案例,着力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协同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助力西南大学民族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以促进“三交”为教育目标,不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质量人才培养。他以“交融”作为核心内容,持续驱动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引领,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机嵌入少数民族预科、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基础强化培训和本、硕、博课程教学,获重庆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称号;担任本硕博少数民族学生党支部党建导师,通过党课讲授、谈心谈话、社会实践、结对共建等工作,用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该支部入选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曾现江把服务社会作为人才培养的宗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历年指导的汉、藏、彝、回、傣、土家等民族的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数面向西部地区就业,不少学生扎根“三区三州”等艰苦地区和边疆地区。硕士生马克礼担任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普兰镇镇长,以专业所学,发展边境贸易,推进西藏自治区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建设,获提拔任中共阿里地区措勤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傣族学生张海涵凝在云南丽江第二中学任教,担任班主任,以爱心温暖学生,维护民族团结,成为丽江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进典型,相关事迹获新闻媒体专题报道。在重庆、成都、武汉等地基层就业的汉、藏、土家等各民族学生,积极践行“三交”,以交融促团结,先进事迹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赞许。
多年来,曾现江一直坚持以自身所长服务民族地区发展所需。他立足于深入而扎实的田野调研,围绕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强化经验总结与问题梳理,积极资政建言,所撰写的资政报告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省级民族工作部门政务调研报告特等奖,有关加强边疆史研究的报告获教育部采用。为了发挥好学术宣传作用,他积极投身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宣讲,担任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讲好各民族“三交”和中华民族“四个共同”故事,打造民族团结宣讲的“轻骑兵”;以专题授课、讲座、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为民族预科学生、大学生、中学生及地方党校学员、中小学教师宣讲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曾现江坚持科研与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着重以智库建设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倾情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献智献力。他作为重庆市首批智库培育基地西南大学民族研究院首席专家,承担市级重点智库项目“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资政建言发展的区域协作模式研究”,连年参加重庆市专家服务团服务基层项目专家团队,在重庆市黔江区石家镇、太极镇和城口县修齐镇,开展乡村社会建设与文化产业规划、决策论证等工作,为渝东南民族地区、川陕革命老区以乡村振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互嵌式社会探索新路径。
李萍,中共党员,重庆精一民族小学校校长。她扎根民族校园辛勤耕耘30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作出突出贡献。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重视理念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硕果累累;培育教师团队,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执教水平;坚持改革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重要内容,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拓展育人路径;建立民族团结一家亲工作机制,关爱各族儿童,助力实现学生人生梦想;坚持“多方共建”,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曾获得“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重庆市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
李萍常常会驻足在题写着“各族儿童互学互敬、天天向上、精益求精”的校园壁画前,壁画中各族儿童神情愉悦,或看书、唱歌,或跳舞、放风筝……壁画展现天真与生机的同时,也坚定了她践行“多元一体 惟精惟一”办学理念的信念。她深知学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阵地。其中,教师是关键力量。为了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质量、帮助广大教师明确“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重要内容实施爱国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路径,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氛围。她带领教师一起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与教师共同学习《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一次次前往西南大学等高等学府查阅文献、访问请教,一趟趟来往于北京等地观摩学习、研讨交流。她带领老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选派学校骨干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多次参加民族教育干部培训,指导教师参加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堂教学竞赛等活动,培养精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教师团队24人。她主持、主研市区级课题8项,多次为重庆市民族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授课,发表《多元一体,美美与共》《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美术教育创新桥梁》等论文、案例20余篇,获评全国首届民族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并参加展示活动,成为重庆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李萍积极构建“小石榴”成长课程体系,为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她指导教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德、智、体、美、劳“五育”全过程,在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中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素,运用朝会课、班队会课、大课间、艺术展演、劳动实践等分年段实施“爱我中华大家园”主题教育,践行“石榴花开慢慢红,石榴籽美颗颗亮”的评价理念,着力培育各族儿童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一粒粒石榴籽紧紧拥抱在一起,恰如56个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李萍和师生、家长一起在校园里种下石榴树,五月观赏石榴花,十月采摘石榴果。带领美术教师组织策划“亲亲石榴娃”系列活动,指导学生讲述石榴故事、颂扬石榴品格、创绘石榴形象,凸显民族团结进步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育人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石榴”成长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李萍牵头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技艺课程读本12册,邀请市级“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设漆画、烙画、草编、面塑、葫芦丝等9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设时长达640余课时,1500余学生受益。同时,聘请重庆民乐团艺术家组建起“石榴花开”民乐坊,邀请足球、考古、语言表达、创意美术等各行业专业人士执教特色社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孩子们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精神的传承者和代言人。
李萍坚持“教育无疆界,友爱在精一”的教育理念,通过建立民族团结一家亲工作机制,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爱、尊重和融合。学校坚持混班教学、混合就餐,让各民族学生思想上同心、学习上同行、生活中同乐。每逢中华传统佳节,各民族学生共同唱响经典乐章,共同吟诵传世诗篇,共同描绘幸福画卷,共同品尝中华美食。学校坚持每周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专题会,每月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班队活动。开设民族文化普及课程、特长提升课程、心理健康辅导、周末研学活动等,受益学生达11200人次,组织资助、慰问家庭困难学生1560余人次。她以“团结进步、文化育人”为思路,扎实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与西藏昌都、云南文山等多地开展“石榴籽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师生联谊活动20余次,让学生广交朋友、开阔视野、凝心铸魂。
来源丨市教委基教处、统战处
通讯员丨王庆华 蒙瑶琪
编辑|李艾妮
初审|张功
复审|向斌 郭冠仁 尤春艳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