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零碳园区划重点,“绿色低碳+”开启2025双碳五周年

百科   2024-12-24 07:36   广东  
从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到2024年的“人工智能+”,“+”就如一个公式,套上这个公式,政府就能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众多问题,“+”的前面代表的是政府最核心的科技指向,最新的“人工智能+”中“+”后面的内容则实际指向着政府未来的改革思路。

回到双碳视角下,“碳达峰碳中和”已连续四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关于2025“双碳”行动重点任务部署中提出了“建立一批零碳园区”,这也是在中央层面的工作部署中首次出现“零碳园区”一词。随后,工信部立马作出回应,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的翌日就召开党组扩大会议,明确表示:要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促进工业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

正所谓“五年一计划”,2025年是“十四五”与“十五五”承上启下之年,2025年也正值中国提出“双碳”目标5周年,是我国落实双碳行动的承前启后之年,是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的关键年,也是落实中央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部署的落地开局年,而不管是碳排放双控机制建立,还是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等体系构建,抑或是强制碳市场与重启后CCER市场制度建设,以及全面向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转型,都是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关键内容,也是未来至少五年的重大改革方向和双碳行动落地落实的核心内容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领下,降碳、减污、扩绿、增长,2025年,我们将加速迎来全面走向“绿色低碳+”的时代
零碳园区掀起全国“绿色低碳+”转型序幕
不同于“互联网+”与“AI+”偏向于科技赋能产业变革升级,“绿色低碳+”更多指向于产业自我变革升级,是全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气候治理下工业体系的必然走向,在全产业转向绿色低碳的同时驱动经济增长和绿色转型。

“绿色低碳+”既指向着我国整个工业体系在双碳行动下向可持续发展转型,也是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素,同时指引着当下落实双碳行动与绿色转型重点落地方向。

中央首提并部署的2025年重点任务零碳园区也释放了一个信号,2025年“零碳+”的概念将加速在各行各业全面开花,实际上,类似零碳园区、零碳工厂、零碳小镇、零碳高速等等“零碳产物”在这几年早已陆续出现,中央的加持和助推将让“零碳+”概念在2025年迎来起飞元年,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绿色低碳+”的发展迎来一波落地建设高潮!

尽管这是中央与国家部委首次明确提出建设零碳园区,但地方政府层面与企业、产学研等社会主体实际早已先行积极布局,赶在国家全面推进前就开始在零碳园区方面推动相关标准与项目加速落地。

碳界在全国团体信息平台上输入“零碳园区/工业园/产业园”词组搜索发现,目前全国由协会、基金会等行业机构牵头制定发布的零碳园区团体标准已经有17个,而在零碳园区相关地方标准上,根据碳界在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的搜索发现,目前全国已出台有四个零碳园区的地方标准,分别为福建和内蒙古自治区两个省级地方标准,雄安新区一个国家级新区地方标准,以及盐城一个市级地方标准。关注碳界并在碳界公众号对话框发送“零碳园区”,可下载以上所说四个零碳园区地方标准原文件

全国四个零碳园区地方标准
全国17个零碳园区团体标准
目前关于零碳园区暂无国家层面的标准,不过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工信部第二天就立即开会明确推动零碳工厂与零碳工业园区的响应速度,以及本就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来看,理论上2025年以工信部牵头或参与的国家层面的零碳园区相关标准应该很快就会出台,而且系列支持政策也会开始陆续出来。

此外,如果在网络上搜索“零碳园区”一词会发现,全国各地已经有大量低碳、近零碳、零碳等同类概念的园区已经落地,全国各地也已经有不少地方层面出台了推动建设零碳园区的省级政策和已经实际在推动落地中的零碳园区。

比如云南省在落实双碳行动上就以零碳园区建设为抓手,在2024年4月发布了首批5个零碳园区的建设名单;同月,江苏省发改委和市监局联合印发了《江苏省(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暂行)》,5月,安徽省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安徽省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方案(试行)》。

可以想见,类似目前的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体系,未来零碳工厂、零碳园区体系也应该会发展为国家级、省级(国家级新区)、市级三大层级体系。

而中央当前为何选中零碳园区作为当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

一是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工业园、产业园和创业园等制造产业为核心聚集的园区未来将转向“零碳园区”,“零碳园区”更像是一个框,国家级、省级、中外合作各类经济开发区、转型/改革示范区等也可以装进“零碳园区”的概念里;类似城市写字楼、城市中心的商务聚集区、医疗综合主体、教育综合主体等城市商务与生活基础设施类单一大型主体或聚集区也可以往里装,一样可以作为一个“零碳园区”来进行建设或升级改造。

二是从零碳园区的概念来看,尽管国家层面的官方定义还未出来,但我们可以从上文所述的四个地方层面的官方定义来作出相对统一的初步定义,实际内涵定义其实差不了多少,只是用词表述的不同,具体国际级和地方级的核心区别还是在评价标准上。

零碳园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指不产生碳排放,核心是在划定的具体边界(地理空间、产品边界、组织边界或管理边界)范围内一定周期内(一般按年核算)达到碳中和的状态,即将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和温室气体的人为移除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最终实现净零排放。实际是在新建园区或者改建、扩建园区从整体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全生命周期中系统性融入“绿色低碳”、“碳中和”的理念,在最终零碳园区边界范围内实现碳排放总量与吸收或移除自我平衡的状态。

核心可以从零碳园区能源结构环节,具体的制造生产环节,物流、建筑、交通等基础设施环节,废弃物等资源循环环节以及整体制度与运营管理环节来看,这五大环节基本组成了零碳园区的生态闭环,再严谨点的话,还应该加上零碳园区的建设环节,在各个环节中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固碳、碳交易等多种手段,实现周期(年)内碳排放总量与吸收或移除的平衡。

在实际的操作时是有不低的难度的,但如此一看也可以发现,零碳园区的建设一并带动的是整个清洁能源与绿色低碳产业链的发展,比如,从能源结构来看,零碳园区大量采用风电、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就是一条从源头的深度脱碳路径;从基础设施来看,可以大量融入绿色建筑、零碳建筑,加大物流与交通领域的电气化等;从废弃物等资源循环来看,可以提高废弃物等资源产业链后端产品的高附加值和高效再利用。

再如,从碳交易市场来看,零碳园区作为一个整体一样可以参与到CCER市场中,将CCER交易的碳抵消机制也作为实现园区零碳的其中一个路径。

而且零碳工厂与零碳园区的建设速度应该会很快,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4年3月,我国累计在国家层面创建绿色工厂5095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7%;累计认定绿色工业园区37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05家、绿色产品近3.5万个。现有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等绿色概念下的项目或产品融合“碳中和”理念与相关标准再往上改造升级就是零碳了。

三是跳出“园区”这一字眼来看,随着零碳园区受到国家层面的加持,2025年零碳概念下的零碳站点(如零碳收费站、零碳服务区)、零碳走廊、零碳街道、零碳生态园、零碳度假区等各行各业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零碳生态体”。

因此,中央推动零碳园区加速落地掀起的也是一系列“零碳生态体”的建设序幕以及“绿色低碳+”产业转型的全面铺开,不能局限在一个零碳园区的建设,要看到其发展关联带动的双碳视角下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

碳界在全国团体信息平台上输入“零碳”一词搜索发现,团体标准的发展明显比地方标准快了很多,目前全国涉及“零碳生态体”概念的团体标准共有118个,而在“零碳生态体”概念相关地方标准上,根据碳界在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的搜索发现,目前全国已出台的相关地方标准只有11个。

在“零碳生态体”的团体标准,涉及零碳工厂超过25个以上,而且你会发现有一些“很有趣”的零碳标准,比如《“零碳中国”评价标准通则》,也有非常细分领域的《零碳源投加污水脱氮技术规程》等等,“零碳生态体”的团体标准发展已经涵盖非常多的领域,零碳家庭、医院、酒店、社区、服务区等我们日常会接触的领域都已经有了相关标准,其中涉及能源各领域的标准占比较高。
从这也可以看出,整个产业生态对于“零碳生态体”的探索已经早就走在国家大力推行前了,只等国家层面的“一声召唤”,零碳生态体”在全国的发展很快就会全面开花!
全国“零碳生态体”团体标准
(文末可查看118个团体标准具体名称)
全国“”零碳生态体”地方标准
零碳园区建设是与当下的能源结构转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融合发展,“以点带面牵体”的形式盘活整个清洁能源与绿色低碳产业链条的创造性价值与流通性价值,激活整个产业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科研创新、商业模式、产业生态、资本整合等推动中国经济“增速”向“增质”的高质量发展切换,促进整个产业体系的绿色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

2025重点“转绿”落地的产业机遇
目前在整个国家顶层设计政策上,从全方位落实双碳目标任务、全面绿色转型、能源结构转型等国家层面的系统部署与核心指引框架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完善,全国地方层面相关支持政策也基本较完善了,接下来就是在顶层设计的统领下持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分阶段落实落细具体目标任务。
对具体的企业等社会经济主体而言,核心就是锚定国家的各领域的具体目标强推进,在政策中看准产业方向、看到市场空间,从中挖掘并抓住市场需求,找到切入其中的关键抓手,将企业发展融合进产业发展机遇中加速落地项目实现经济效益。

那么,2025年经济社会全面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核心抓手或者说重点产业机遇是哪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实际已经给出了答案,在会议确定的2025年推进双碳工作的重点任务中,除了上文说的零碳园区,整个原话核心是: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制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积极运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绿色贸易。
同时结合中央财办答记者问中的解读,核心可以从四个方面概括2025年双碳与绿色低碳转型的工作重点。

第一是全国绿色低碳产业落地提速。核心是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改造速度加快,以及推动一波能源气候领域的低碳零碳负碳新技术商业化进程与产业支持力度有望升级。

前者举一个例子来说,钢铁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在双碳视角下也是高耗能与高排放行业,仅钢铁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大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5%。在国家双碳目标与全面绿色转型下,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就是未来产业升级的核心方向。

其中氢冶金就是钢铁行业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氢冶金核心是采用氢气作为还原剂和过程燃料,这也是它与传统高炉炼铁的本质区别,通过对传统化石能源替代解决源头碳排放问题的同时,还能实现对钢铁行业的工艺深度脱碳、工业流程再造,大大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氢冶金既推动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另一方面也推动氢能的发展,氢能是未来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从长远来看,氢能也是终端用能部门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我国也在加速推动整个氢能产业的发展,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国内氢能产业规模有望突破5000亿元。

今年鞍钢集团“绿氢零碳流化床氢冶金中试线”项目也入选了今年国资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的中央企业科技成果应用拓展工程首批项目清单(下称“国家三部委科技清单”)。

未来将逐步纳入碳市场覆盖范围的八个高消耗行业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及国内民航的低碳改造升级的绿色技术、装备、工艺创新等在2025年都会迎来加速落地发展。

低碳零碳负碳新技术方面也举一个入选了今年“国家三部委科技清单”的例子——华能集团“150万吨/年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工程”项目。

CCUS技术是对温室气体的全流程绿色管理,从源头的捕集到创新利用,再到安全封存,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未来深度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技术和路径支持,已经逐步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和重要路径之一。

不过,目前国内CCUS整体发展现状相关设施数量偏少、现有项目也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技术相对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等短板。而中国近几年都在不断加速推动CCUS技术与相关产业的示范化和规模化发展,目前从国家到各省均出台有支持推动CCUS技术发展的政策。【关于CCUS国家以及省级全部政策可点击查看《31省CCUS政策PK:谁是中国“负碳王”?
根据《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年度报告(2023)》的预测,中国CCUS在2025年的产值规模预计将超过200亿元/年,到2050年将超过3300亿元/年。

而且CCUS技术具体在刚刚讲的钢铁行业的落地应用实现低碳转型一直就是一个重点方向,随着整个产业体系的升级,类似CCU、CCUS及其细分技术DACCS等低碳零碳负碳创新技术也会加速迎来初步的商业化落地和进一步实现规模的产业化应用。

实际上,低碳零碳负碳新技术的发展和前面提的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改造也都可以纳入工业降碳的视角去看,工业降碳可以说是整个产业经济体系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主题,2025年也可以关注工业降碳或者说脱碳科技领域创新创业公司,在技术突破、商业落地、资本融资等方面也有望迎来一波小发展。【关于工业降碳的科技公司报道可点击碳界此前文章《脱碳科技创新30强》查看

碳界统计了在今年“国家三部委科技清单”共计50个项目中,有18个属于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的科技项目,其中,核心涉及减排技术就是刚刚提及的两个例子CCUS和氢冶金两个,剩余16个能源领域项目中,油气等传统能源项目共7个,风光储项目合计6个,核电、水电和数字电网项目都占了一个。另外,算上还有6个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项目,整个名单中泛双碳与绿色转型的项目有24个,占比接近一半。

国家这些重点支持的科技项目也就代表着当下阶段重点支持的绿色技术方向。

第二是循环利用产业链条整合和体系建设加快。落实双碳行动与绿色转型其中一个核心关键是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建设,在此前国务院出台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和今年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顶层设计中都是重点内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次也单独提出了要“制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2025年将是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整合与体系构建的开局与落地年

为此,国家专门重新成立了一家国资委直管的中央企业来牵头,在今年10月18日,由党中央、国务院最高领导人亲自指示与定位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资环”)正式成立,目标剑指产业链“链长”之位,朝“全国性、功能性的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发展,“搭建多层次、立体化、高效率的资源回收再利用体系”。

2025年,在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即“两新”行动方面,国家将继续并大力推进其发展,“两新”行动其中一个核心重点就是“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包括完善废旧设备回收网络、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推进废旧设备再制造和梯次利用和资源高水平再生利用等。中央财办表示,2025年国家将进一步扩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包括研究将更多市场需求广、更新换代潜力大的产品和领域纳入政策支持范围

未来整个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建成与完善也将形成整个国民经济工业体系的循环利用闭环,中国资环在2025年将加速对行业整合,截止到2024年12月9日,中国资环已经先后确认并购重组5家企业逐步构建起初步的产业布局。

以中国资环国家队以及地方国企为牵头,2025年,线下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和废钢回收、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和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废旧电池业务、退役风电和光伏设备回收、废有色金属回收以及废塑料回收加工等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链条的资本整合以及产业链后端产品的高附加值提升和高效再利用将迎来加速度关于循环利用与中国资环的深度报道可点击碳界此前文章《“废品”国家队出场,10万亿市场开战》查看
第三是整个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化转型,包括传统能源的低碳化转型与加速推进风光氢等清洁能源电力有序替代替代化石能源电力,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这点实际一直就是长期和持续推进的重点任务,这里只针对2025年有望获得较大支持与发展的内容讲讲,具体来说,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水风光一体化开发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在2025年将在落地方面获得重点支持,这点中央财办在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解读中也有提到。

同时,在今年12月初国家能源局出台的《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也为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储能等技术类新型经营主体,和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和智能微电网资源聚合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支持政策。包括“绿电直供”模式探索,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的建设在2025年都将受到重点推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农村市场也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市场去看待,中国农村清洁能源的发展在2025年也将有望迎来一波建设的小高潮。今年12月,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三部委公布了第二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名单,加上此前公布的首批名单,目前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达到了23个地方。

国家农村能源革命试点源于此前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的通知》,核心将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作为落实碳达峰目标、大力发展新能源的重要增长极。

国家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年底公布第二批名单也意味着在2025年,农村地区的新能源建设将迎来一波落地发展,而其中国家农村能源革命试点一个核心就是推动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核心又是推动分散式风电和屋顶分布式光伏的开发。在整个农村地区的能源网络系统建设上,也重点支持推动微电网和源网荷储一体化结合的分布式新能源项目建设以及绿电直供。【关于农村新能源市场发展的深度报道可点击碳界此前文章《中国农村双碳与新能源生意:国家批了23个试点县》查看

四是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的加速落地。包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了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

具体关于碳市场的话题,碳界后续将单独撰写深度稿件来分析其2025年的发展动向。

这里简单提炼2025年将有所落地或突破的两大方面,一是推动健全碳制度,首先是2025年强制碳市场会加速扩围,今年9月生态环境部就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也已经发布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核算核查指南,这三个行业纳入碳市场的关键准备可谓都已经完成,基本差不多就可以说只等宣布日子。其次是重启后的CCER市场在2025年,项目登记即签发的数量将会引来一波高潮以及碳市场与CCER市场的联动将加强

二是加快构建碳体系,核心是推进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设。2024年分别在这三个方面国家都推出了支持政策,2025年将加速落实具体的落地任务以及更完善的支撑政策。

关注碳界并在碳界公众号对话框发送“零碳园区”,可下载四个零碳园区地方标准原文件,分别是福建和内蒙古自治区两个省级地方标准,雄安新区一个国家级新区地方标准,以及盐城一个市级地方标准。

······················推荐阅读······················







碳界
气候与环境:双碳、新能源与ESG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