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后疯了?把他的官职换到现代,你也会疯

文化   历史   2024-07-06 07:05   北京  

在中国历史中,等级制度和阶级固化如同一座高山,使得底层百姓难以跨越。想要改变自身的出身和命运,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一种奢望。

在大多数时候,官职都被士族门阀和王孙贵族所把持,他们通过世袭和垄断选官制度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然而,隋朝的到来为这一局面带来了转机。

隋炀帝为了广泛选拔人才并削弱士族门阀的影响力,对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普通人也有了通过才能和努力跻身仕途的机会。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最初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士族门阀的权势,并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这种制度使得除了门阀士族子弟外,寒门贫士也能有机会通过考试取得官职。

这条路虽然崎岖难行,但道路尽头的果实足以让人心动,因此,历代读书人仍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科举制度既为贫寒学子提供了上升通道,让他们有机会跻身社会上层,享受富贵荣华;然而,随着统治者的有意引导,科举逐渐变得机械化,许多读书人沉迷于书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生活变得如同行尸走肉,只为应试而活。

清朝一位叫做吴敬梓的文人,创作了《儒林外史》这部讽刺小说,其中小说中有不少篇目揭露了科举弊端,最为人知的则是《范进中举》。

该故事通过夸张的手法,描述了主人公范进参加乡试并最终中了举人的经历。范进在得知自己中举后,因过于激动而精神失常,这一情节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当时士人心理的巨大影响。同时,通过对比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作者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现象。

记得,在中学的课堂上,我第一次读到《范进中举》的故事,当时的我对范进因考中举人而发疯的行为感到十分困惑。我不明白,为何周围的人对他的看法和做法会有如此大的转变。

如今,当我经历了社会的洗礼,见识了人情的冷暖,我终于能够体会到范进在得知中举那一刹那的心境。若是我置身于他的位置,恐怕会比他更加欣喜,甚至激动到无法自拔。

毕竟,在明朝与清朝,科举考试都绝非易事。每隔三年,乡试便会如期举行,参与者众多,人数从数十万到数百万不等。然而,这些考生面对的却是极低的录取率。

明朝时,全国乡试通常只能选拔出千余名举人,而最终能成为进士的更是只有200到300人。到了清朝,即便是在录取进士人数最多的一年——雍正庚戌年,也仅录取了406人。

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让许多读书人终身投入其中,甚至不惜耗尽家财,最终却可能一无所获。

范进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读书人。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举考试中,历经20年的努力,却仍因贫困而陷入困境。

家中无米下锅,老母和妻子经常忍饥挨饿。即便在得知自己中榜的消息时,他也因为过于激动而不敢相信,以为是邻居在戏弄他。然而,他的坚持和执着,正是科举制度下无数读书人的真实写照。

为何吃了那么多苦,仍旧义无反顾地迈向科举之路。除了考生确实力量有限,无法从事其他职业外,关键是历经磨难后,一旦金榜题名,便能跻身社会上层。

众所周知,一旦考取举人,不仅可以免除赋税劳役,还具备为官资格。唯有成功上榜,方能真正实现鱼跃龙门、跨越阶级。

比如,范进没中举前,谁都能欺负他,在中举后,所有人对他的态度都改变了。无数人前来奉承,就连一向看不起他的老丈人,都在“贤婿”称呼中再加老爷两字。

对于如此巨大的诱惑和转变,读书人可能会陷入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范进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备考后,终于考中了举人,却因激动过度而发疯,这不足为怪。

范进在短暂的疯狂之后,又成功地考取了进士,并被任命为山东学道。如果将这一职位与现今的体系相对照,那么山东学道就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是一位省级别的官员。

范进出身贫寒,没有背景,身为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他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着实不易。

如果我们是范进,也许会比他更加疯狂吧。毕竟,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次巨大的飞跃。他可能会激动得不知所措,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他可能会迫不及待地与亲朋好友分享这份喜悦,让他们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他可能会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思考如何在新的职位上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自己的梦想。

往期热文


♥ 范进中举后发疯,被众人嘲笑,您却不知道后来范进有多牛

♥ 范进中举至于发疯吗?

♥ 《左宗棠究竟多彪悍》全本

历史人物传记故事
历史未解之谜,历史名人故事等。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