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朝会,秦王嬴政第一次穿上新缝制的黑色王袍,上绣五色金龙,头戴王冠,好不威风。四十多岁的他历经征战的磨炼,额上的皱纹取代了当年的稚气,无论从思想到外表都达到成熟的巅峰阶段,只是阴鸷之气显得更加深沉。
新官上任还点三把火,嬴政当然要为新帝国做些事情,做一些一鸣惊人的事情。
孔子曾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嬴政点的第一把火就是为自己正名。
新马还配新鞍呢,嬴政取得了亘古未有的功绩,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君王,当然要重新拟定一个新帝号了。
在灭六国之前,嬴政一直被称作“秦王”。“王”本来是周天子的称号,到了春秋战国后,各国诸侯割据一方,互相倾轧,一时间遍地是“王”,走在大街上随便问几个人,都可能碰到几个王室成员。现在,天下一统,“秦王”这个称号显然不适合嬴政了,究竟改用一个什么样的称号才能符合自己尊贵的身份呢?嬴政虽然已经心中有数,但还是召集群臣,开始商讨定夺。
大殿之上,群臣议论纷纷,有的提议叫“皇”,有的提议叫“大帝”,这些还说得过去,只是没有新意,也不够霸气。可笑的是有人甚至提议叫“王王”,真搞不懂,如果称嬴政为“王王”,那朝堂之上的臣子岂不都成了犬类,那宝座上的嬴政和一群犬同堂,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个提议不仅没什么创新,还差点把自己给套进去。
好在嬴政不在意,毕竟是群策群议,出现另类的想法,在所难免。他饶有兴趣地看着群臣,享受着高高在上的那种美妙感觉。
廷尉李斯出班启奏道:“当年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拥有的领土也只有方圆千里,有的诸侯前来朝见,有的不来朝见,五帝都无法控制天下诸侯。现在大王用正义之师平定了天下,全国统一设置郡县,法令也由中央统一,这是前所未有的大事,五帝实在无法和大王相提并论。臣曾和博士们讨论后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等应该尊称大王为‘泰皇’。还有,除了帝号以外,有关皇帝的称谓也应该更新。臣建议大王自称“朕”,同时改命为‘制’,改令为‘诏’。”
李斯的一席言论,让嬴政心中万分舒坦,按他的建议,自己不仅有了万世的功绩,也有了超过任何一位君王的头衔,凌驾于古代三皇五帝及历代君王之上,不过,这个“泰皇”叫起来总感觉很别扭。再说,既然前人已经用过了,自己再用,如何彰显自己与众不同呢?不行,一定要有创新,想一个前人没有用过的称号。
嬴政沉思了一会,道:“廷尉的言论很高明,大家说的都不错,但‘泰皇'这个称呼,古人已经用过,寡人觉得三皇五帝合称最好,今后王号就改为皇帝,众卿家觉得如何?”
“吾皇圣明,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皇帝’之称当之无愧,”李斯满脸堆笑,躬身赞美道。
既然有了主旋律,其他官员当然也不甘落后,顷刻间,大殿中便充斥着一片阿谀奉承之声。
嬴政创造“皇帝”这一尊号,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迅速膨胀起来的欲望,客观上却利用了那时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美好愿望。
生于乱世的人们总是期盼有神人降世,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百家著作,总不缺少对圣君明主的呼唤。但坐着老牛破车、用了长达十三年时间几乎游遍列国的孔子,也没有找到一个像样的圣君明主。
既然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就只好寄托于梦想,于是,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赞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所以,在那个时代,三皇五帝是人们心目中十全十美的人物,是完美的统治者的化身。现在,嬴政集三皇五帝于一身,给自己披上了一个圣明君主的外衣。
大臣们拍完马屁后,本以为当天的朝议就要结束了,可嬴政的兴致丝毫未减。既然名正了,那么接下来说话办事就没什么障碍了。他要趁热打铁,把第二把火瞄准了流传已久的谥法制度。
嬴政清了清嗓子道:“过去君王去世之后,即位的君王和大臣都要给先君一个谥号。这种后代君王议论前代君王的做法,是以下犯上,犯有欺君之罪,很不妥当。从朕开始,废除谥号。朕称‘始皇帝’,下面是二世、三世,直至万世。”
“陛下圣明,陛下圣明……”群臣中又响起一阵谄媚之声。
大秦江山真的能传万世而不灭吗?也许连嬴政自己也不相信,但夏(约前2205——前1766年)、商(约前1766——前1122年)、周(约前1122——前256年)三朝的统治都超过了五百年,我大秦帝国即使不能传承万世,维持千八百年应该不是问题。可就在这不该出问题的地方出了问题,如果嬴政在天之灵知道他苦心创建的帝国只传承了两世,也许他会急得从棺材中奔出来,再拼杀一番。
俗话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嬴政认为,皇帝不仅要走自己的路,而且不允许任何人说道。皇帝至高无上,岂能容许别人说三道四,头脑有些发热的嬴政把自己摆在了几乎和神一样高的位置。但人就是人,没有神主宰万物的本事,却要和神相媲美,只能是自掘坟墓。
后来,嬴政还还制定了一系列与皇帝有关的制度,如“陛下”是臣民对皇帝的尊称。另外,皇帝的亲属也有独特的称谓,皇帝的父亲为“太上皇”,皇帝的母亲叫做“皇太后”,皇帝的妻子封为“皇后”等等。秦始皇还下令博士官参照六国礼仪,从而制定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廷礼仪。
往期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