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信,86字道尽一生智慧,值得所有人看

文化   2024-11-12 21:44   北京  

家训在中国形成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自此绵延数千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彰显。

自古以来,有很多家训的例子。

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次搬家,最终选择让学宫成为孩子的居所,以此来熏陶孩子的文化气息。这体现了家训中对于教育环境的重视。

曾国藩强调“勤以持家”,“和以治家”,他不仅这样教导子女,还身体力行,为家族树立了榜样。这体现了家训中对于勤劳、和睦的重视。

南北朝时期的祖昌,发现孙子不爱读书后,没有强迫他,而是循循善诱,根据孙子的兴趣进行引导,最终使孙子在天文学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这体现了家训中因材施教、尊重孩子兴趣的重要性。

曾子为了履行对儿子的承诺,不惜杀掉家中的猪,以此来教导儿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体现了家训中对于诚信的重视。

这些家训案例都蕴含了深刻的教育意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诸葛亮在去世前写给儿子的《诫子书》,虽然仅86字,却说透一生,字字珠玑,句句肺腑。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以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开篇即点明主旨,指出君子应当依靠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朴素来培养品德。这里,“静”和“俭”是修身养德的关键。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进一步阐述了淡泊和宁静对于明确志向和实现远大目标的重要性。没有淡泊宁静的心态,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也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强调了学习与成才的紧密关系。学习需要宁静的心态,而才能又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没有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完成学业。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两句指出了放纵懒散和轻薄浮躁的危害。放纵懒散就不能勉励心志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最后这几句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告诫。他告诫儿子要珍惜时光,不要让年华虚度,否则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对社会将毫无用处,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总之,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人生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强调了修身养德的重要性,还阐述了学习与成才的关系,指出了放纵与急躁的危害,并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避免年华虚度。

往期热文


 小王阳明贪玩,被母亲骂哭,写了一首诗,竟然火了500年

♥ 千古诗人也皮一下?李白调侃杜甫减肥,诗句太逗了!

♥ 苏轼吹捧妓女,写了一首诗,前两句很俗,后两句直接封神

历史人物传记故事
历史未解之谜,历史名人故事等。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