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人事调整|新开一馆|宁夏考古新发现

文化   2024-10-23 07:30   北京  


 2024年10月23日


综合 

■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任命乔云飞为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会见沙特文化大臣
■ 国家文物局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 国家文物局关于广东潮州“潮人绣古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复函


博物馆
■ “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即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 前海博物馆项目近百米拱结构外钢梁合龙
■ 正式开放!洛阳民俗博物馆近20年来首次大规模换展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举办建馆90周年座谈会
■ 宁波弥勒博物馆开放

■ 长沙辣条博物馆升级迎客


考古
■ 实验考古证实:中国蒸馏酒出现时间提前至西汉
■ 宁夏姚河源遗址发现马匹死后分娩现象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会见沙特文化大臣


10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在北京会见来华访问的沙特文化大臣巴德尔·本·阿卜杜拉·阿勒沙特。双方就共同举办2025“中沙文化年”,进一步加强中沙文化交流与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


会见后,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沙特阿拉伯王国文化部关于举办2025中国-沙特文化年的执行计划》,并共同见证国家文物局同沙特遗产委员会代表续签关于在塞林港联合考古的合作协议,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与沙特博物馆管理局代表签署博物馆合作执行计划。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参加会见。(国家文物局)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任命乔云飞为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10月22日消息,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


任命乔云飞为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免去关强、陆进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职务。


乔云飞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国家文物局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物局(文化和旅游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党委、管委、局):

文物普查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文物事业立足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工作的重要基础,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等名录公布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力促进了文化遗产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23〕18号)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总体方案》,为深化部门合作,切实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各级文物、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关于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关于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的重要论述,将保护放在第一位,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等要求,加强对文物普查工作重大意义、目的、任务的理解把握。要通过文物普查,全面查清不可移动文物家底和保存状况,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

二、加强沟通协作,明确普查重点区域

各级文物、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合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中的文物普查工作,通过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建立部门沟通协调长效机制。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积极提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名录和相关资料档案,作为文物普查重要线索,并指定专人作为联络人,配合文物普查的组织实施。各级文物部门在普查中应注意加强区域历史研究,对历史上曾是都城、府城、州城、县城的老城及其历史文化街区开展文献、历史档案、地方志等研究,结合城市考古资料,列出普查重点区域清单,在普查中优先投入普查队伍、普查设备等资源,重点开展调查。要对调查到达率加强抽查检查,确保重点区域普查全覆盖、无遗漏。

三、践行应保尽保,严格按照标准开展普查

各级文物部门要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普查中践行应保尽保,丰富文物内涵,推动系统保护。要按照文物普查总体方案与标准规范要求,加强古老建筑、老旧房屋等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保护,符合文物认定标准的要通过文物普查纳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达不到文物标准但具有一定价值的要纳入历史建筑名录,实现应保尽保。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有关规定,妥善解决不可移动文物与历史建筑的身份重叠和保护管理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文物部门要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对不可移动文物与历史建筑名录进行校核比对,涉及身份重叠的,提请地方人民政府依法依规调整,使保护对象身份具有唯一性,落实更严格的保护管理要求。

四、筑牢安全底线,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各级文物部门要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坚持保护第一,传承城市文脉。通过文物普查,在城乡建设中进一步明确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和范围,落实最严格的保护措施。要重点对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本体保护状况、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发现城乡开发建设等过程中危害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安全的违法行为,要及时通报地方依法调查处理,严肃追究责任,筑牢安全底线。所有普查登记对象,在完成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公布前,一律不得拆除、迁移。所有已认定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实地调查期间,一律不得撤销。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审慎开展老旧房屋拆除审批,坚决遏制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等违法违规行为。

特此通知。

国家文物局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24年10月18日


国家文物局关于广东潮州“潮人绣古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复函


广东省文物局、潮州市人民政府:


经广东省文物局核报,潮州市人民政府编制的《广东潮州“潮人绣古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收悉。经研究,我局意见如下:

原则同意所报方案。


潮州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及时公布《广东潮州“潮人绣古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创建任务一以贯之落实,推动创建工作取得实效。广东省文物局要加强工作协同,切实帮助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并推动有关经验做法复制推广。方案涉及的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和相关涉建等内容,应按程序报批。


国家文物局将加强检查指导,对创建进展情况适时予以通报。


专此函复。


国家文物局

2024年10月21日




    “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即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10月21日,工作人员在国博点交即将展出的大理石库罗斯(阿波罗或男青年)雕像。“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览即将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该展览旨在通过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近280件套陶器、青铜器、金器、玻璃器、壁画、雕塑等代表性的文物,探寻古希腊对于“美”这一主题的执着追求以及多元创造。(中新社)


    前海博物馆项目近百米拱结构外钢梁合龙


    10月21日,前海博物馆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南北立面近百米拱结构外钢梁顺利合龙。该馆位于前海文化艺术半岛,背靠大小南山,总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最大建筑高度约68米。


    项目创新性地利用“五层至天面层”三层高度,布置了跨度约95米的钢管混凝土拱架。这一设计不仅在结构上实现自平衡体系,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保证其美观性,在南北两侧立面形成了视野开阔、便于观景的“无柱空间”。


    目前,前海博物馆项目进入冲刺主体结构全面封顶阶段,预计2026年4月建成。(中国新闻网)


    正式开放!洛阳民俗博物馆近20年来首次大规模换展


    洛阳民俗博物馆“风俗犹尔雅——河洛民俗文化展”基本陈列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正式对观众开放!这是洛阳民俗博物馆近20年来首次大规模换展,主要内容是对基本陈列进行提升改造。该项目历时约3年,其间,该馆通过梳理和征集文物藏品,结合时代精神,重编展陈大纲,使基本陈列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洛阳民俗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展览为契机,用“创意+科技”讲好河洛民俗文化,助推文物保护和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用河洛文化谱写新时代文化自信新篇章。(洛阳旅游)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举办建馆90周年座谈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建馆90周年座谈会21日在广西南宁举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以下简称:广西博物馆)成立于1934年。90年风雨兼程,广西博物馆见证了社会变迁的波澜壮阔、见证了无数珍贵文物的发现与保护。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欧余军在致辞中表示,2022年,广西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后,馆舍旧貌换新颜,藏品管理保护日新月异,科研工作硕果累累,陈列展览突飞猛进,社会教育成效显著,数智赋能日益强劲,文旅融合深度推进,成为广西文物博物馆事业的标杆。


    欧余军指出,广西文博行业要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要持续强化文物保护和传承,优化博物馆体系,加强学术研究;创新提升陈列展览水平,丰富展览形式,打造精品展览,创新提升策展办展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教育传播作用;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开发文创产品,提升博物馆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与文物安全处处长吴伟镔指出,广西各文博单位各主管部门要以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聚焦主责主业,在文物保护利用上真抓实干;创新发展思路,推进博物馆发展理念、技术、手段、业态创新,推动广西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化旅游强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座谈会期间,还同期举办西南博物馆联盟2024年年会。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秘书长艾静芳指出,作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博物馆组织,西南博物馆联盟多年来在搭建西南各级、各类博物馆合作交流的平台,提升西南地区博物馆科学化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展览策划、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西南地区博物馆的协同发展。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文物旅游处处长孙鹏强调,西南博物馆联盟创建14年来,在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创新、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西南地区文旅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促使西南地区一跃成为中国文博领域的产业高地、文旅胜地。

      

    会议决定,2025年,西南博物馆联盟年会在云南大理州举办。(中国新闻网)


    宁波弥勒博物馆开放


    为更好服务公众,弥勒博物馆兹定于2024年10月22日起试运行,弥勒博物馆坐落于中国佛教名山雪窦山山脚,与东北面的弥勒圣坛遥相呼应。博物馆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由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公凯先生设计。(宁波文旅)


    长沙辣条博物馆升级迎客


    10月19日,长沙黄兴广场辣条博物馆举办开馆仪式。据了解,辣条博物馆自15日升级开馆以来,市民游客排队打卡热情高涨,到辣条博物馆听辣条起源故事,看辣条产业发展,吃上一根辣条发明人现做的正宗麻辣辣条成为了长沙新晋潮流打卡方式,开馆5日已接待上万名游客入馆参观。(海外网)



    实验考古证实:中国蒸馏酒出现时间提前至西汉


    从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获悉,日前,该中心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对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馏器进行仿制和模拟实验,证实其确实具有蒸馏酒的功用。这将中国蒸馏酒的技术实现可能性上推千年。


    “这一新发现纠正了基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的流行观点,将中国蒸馏酒的出现时间提前至西汉时期,改写了中国酿酒技术史。”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韩国河说。


    这是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馏器。(受访对象供图)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酒具库中,曾出土一青铜蒸馏器,由天锅、筒形器、釜三部分组成。一直以来,学界对于其使用方式和蒸馏对象持有不同观点。


    “蒸馏器可用于生产蒸馏酒,也可用于丹砂、花露的蒸馏提纯。”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教授姚智辉表示,根据器物的形制和质地、原料反应的条件等,能够将蒸馏提纯丹砂、花露的可能性排除,“综合器物出土位置、残留物的信息、刘贺的身份背景以及器物结构设计,并以仿制装置使用不同原料进行实验,得到充分的实验数据后,可以确认这是一套早期蒸馏酒装置”。


    研究团队还通过技术分析,确认了海昏侯墓出土蒸馏器中天锅的正确使用方式为把手向下。在此基础上,按照1:2比例仿制器物,分别以固态酒醅、液态啤酒和黄酒等为原料,进行釜中蒸馏、箅上蒸馏的模拟实验。


    这是研究团队证实的天锅的正确使用方式。(受访对象供图)

    这是研究团队按1:2比例仿制的蒸馏器。(受访对象供图)


    “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箅上还是釜中蒸馏,每次都能得到现代意义上的蒸馏酒产品,且蒸馏效率均大于70%。”姚智辉说,海昏侯墓出土蒸馏器在大小、结构、使用方式、操作的连续性上,都符合和满足蒸馏酒生产的需要,不仅能保证蒸馏效率和产量,还能同时兼顾酒的口感和度数。

    目前,上述研究成果已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原文物》刊发。(新华网)


    宁夏姚河源遗址发现马匹死后分娩现象


    从2024中国动植物考古学大会获悉,中国科研人员在宁夏姚河源遗址二号车马坑(CMK2)发现动物死后分娩现象。

      

    姚河源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从西周早期延续至春秋早期,是目前发现的西周时期最西北的一处封国都邑城址。


    宁夏姚河源遗址发现的母马及其死后分娩的马胎儿遗存。(受访者供图)

      

    据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黄泽贤介绍,其团队在姚河源遗址2号车马坑(CMK2)中发现唯一一匹成年雌性马个体,编号为马6,年龄15岁,其盆骨后方以及腹腔位置有一极幼年马个体的牙齿及骨骼,编号为马10。

      

    据介绍,马10的头骨紧挨马6的盆骨与股骨处,即产道位置,尺骨、盆骨、胫骨碎块以及脊椎残块散乱分布于马6的腹腔后方,且骨壁疏松、薄脆,尚未发育,明显为幼龄个体。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马10可能为妊娠期不小于9个月的胎儿。

      

    现代畜牧业资料显示,马的妊娠期约11个月左右,繁殖年龄在3岁至15岁。结合年龄、性别和空间位置来看,马10很可能是马6的胎儿,马6是孕期死亡后被埋葬,马10属于马6死后分娩的胎儿。

      

    黄泽贤介绍说,死后分娩是现代法医学概念,是指孕妇死亡后,尸体分解产生大量气体,胎儿因受腹腔内的腐败气体压迫而被压出孕妇体外。在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家的考古发掘研究中,已发现女性死后分娩现象。考古人员认为,这一概念可能也适用于其他胎生动物。

      

    黄泽贤表示,是次研究是首次公布的考古遗址动物死后分娩现象,为了解西周时期姚河源遗址马匹的利用管理策略,为进一步探索中国青铜时代贵族葬仪中的马匹埋葬提供了新资料,也为现代动物兽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数据。(中国新闻网)





    编辑:高莉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文博圈
    文博行业领先的传播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