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博行业一周大事汇总

文化   2024-10-21 07:31   北京  


 2024年10月14日—10月20日


综合 

■ 国家文物局召开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期推进会

■ 国家文物局召开“走进文化遗产 助力乡村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

■ 我国宣布:将开展太阳系考古

■ 我国新发现76座廊桥

■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座谈会在郑州召开

■ 山西首次与境外机构签署联合考古合作协议

■ 雅韵华裳,古建冬意——哈尔滨文庙冬季旅拍推介会成功举办

■ 江西进一步明确文物保护领域协作机制


博物馆

■ 20多年来首次!国家自然博物馆古爬厅升级改造更名

■ 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24年会暨“涉海类博物馆的新使命和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港博顺利召开


■ 全国博物馆文创联盟在北京成立

■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重新开放

■ 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哈尔滨展示中心揭牌

■ 昆明市博物馆加入中国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团体会员

■ 新时代文学成就展在京开幕 展现十年来文学创作丰硕成果

■ 百年红楼历史文化展”重装开展

■ 《苍洱镌石——大理历代名碑拓片精品展》正式亮相通渭县博物馆

■ 中国文字博物馆“指尖上的文字”展览开展

■ 江西瑞昌铜岭铜矿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

■ 世界首个举重主题博物馆在东莞石龙开馆

■ 梧州电信博物馆焕新开馆

■ 西安美院校史馆全新开馆

■ 大埃及博物馆部分展厅试运营


考古

■ 山西发现夏商时期冶铜遗址 

■ 山西发现吕梁山腹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 河北省内高校首个田野考古实习基地落户临城

■ 河南发现距今约5000年大墓 推测为古国君主墓葬

■ 白口城遗址考古发掘启动!该遗址为江西汉魏时期目前所知最大城址

■ 距今约2万年!宁夏海原县油坊院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



国家文物局召开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期推进会


10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召开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期推进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宣传部文化艺术局负责同志参会。

关强指出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总结分析各项任务中期进展,肯定了各地宣传、文物、文化和旅游部门卓有成效的务实合作,要求以廊桥保护为切入口,探索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有效路径。他强调要深化专项工作机制,如期完成资源调查评估,一体推进廊桥本体修缮和安全防护、环境整治、展览展示工程,完成国保省保廊桥测绘并建立廊桥数据库,加强非遗传承和文物建筑保护队伍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廊桥文物“活起来”,确保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既定目标。


会议调研屏南县万安桥修缮工程效果,实地组织实施消防演练,考察长桥镇廊桥展示馆和千乘桥。福建、浙江、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六地文物部门负责同志汇报廊桥保护进展与经验做法。


会议由福建省文物局、宁德市人民政府协办,宁德市文化和旅游局、屏南县人民政府、周宁县人民政府承办。国家文物局有关司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及13个廊桥分布省份省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负责同志,廊桥分布密集市县文物部门负责同志和相关研究机构代表参加会议。


据介绍,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进展顺利。经初步统计,全国已调查廊桥文物1820座,各地完成廊桥保护修缮和安消防工程93项,正在实施的41项,保护经费投入超过1.5亿元,利用廊桥周边建筑设置了一批廊桥专题展示馆,推出“廊桥化境”等一批文物主题游径,各地出台地方法规、推出影视作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廊桥系统性保护成效日益显现。(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召开“走进文化遗产 助力乡村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


10月15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走进文化遗产 助力乡村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介绍推进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有关情况,国家文物局机关党委(人事司)司长朱晓东、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腾讯公司副总裁刘勇、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区长王献超回答记者提问。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金瑞国主持新闻发布会。



解冰表示,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城乡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在保护传承乡村有形文化文物资源、发挥“文物+”赋能乡村振兴效应、继承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鼓励公众力量广泛参与等方面多措并举,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文物局联合有关机构发起“公益捐步”活动,善款用于国家文物局定点帮扶地区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乡村振兴相关工作。活动启动仪式将于10月18日在淮阳区举行。希望文物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持公益事业、助力乡村振兴,领略中国文化遗产之美。


据介绍,国家文物局把定点帮扶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帮助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先后选派10名工作能力突出、领导经验丰富的精兵强将前往淮阳区挂职锻炼。挂职干部深入基层,加强淮阳历史文化价值研究挖掘,积极探索通过文物保护成果与休闲农业、文化旅游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推动淮阳建设“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活力之城”。


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直属机关党委、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周口市淮阳区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公益捐步”合作意向协议。据悉,“公益捐步”活动期间,通过腾讯公益平台捐出走路步数,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按一定比例进行配捐。“捐步小程序”还展示良渚古城遗址、龙门石窟等16处世界文化遗产,让参与者在体验运动之美的同时,感悟文物之美。


我国宣布:将开展太阳系考古


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我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规划《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提出了我国有望取得突破的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包括中国将进行太阳系考古。(中国新闻网)


我国新发现76座廊桥


16日从国家文物局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召开的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中期推进会上获悉,根据当前初步统计数据,全国共有1820座廊桥,相较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新发现76座。


廊桥一般指设有廊屋的历史桥梁,是中国桥梁的一种重要类型。廊桥是山水田园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住乡愁、传承历史文脉的实物载体。据初步统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有138座不同类型的廊桥,分布在全国13个省(自治区)。2023年5月,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研究制定了《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开展全国廊桥文物专项调查,补充登录、认定新发现的古廊桥,建设中国廊桥数据库等。


目前统计数据显示,福建共有537座廊桥,是全国已知廊桥数量最多的省份。湖北、四川、重庆等之前被认为廊桥数量不多的省区,经过调查发现数量有不小增幅。四川通过调查发现全省共有85座廊桥,有较大幅度增加。虽然廊桥主要分布在南方,但山西、甘肃2个北方省份也发现有数座廊桥分布。


据介绍,目前全国各地陆续组织完成廊桥保护修缮工程70项。各地还积极推动廊桥活化利用,浙江启动区域廊桥主题游径建设,整理有代表性的40座廊桥,并以“廊桥+”方式构建主题片区、形成串联线路。福建、安徽也发布了廊桥主题游径。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会上介绍了廊桥保护三年行动的重要意义,提出下一步要强化工作机制,继续做好调查评估,全面留取廊桥信息,切实做好廊桥整体保护,推动廊桥文物“活起来”,加强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确保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目标顺利完成。(光明日报)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座谈会在郑州召开


10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河南郑州召开《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座谈会,北京、上海、江苏等省级文物行政部门、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省市县级博物馆代表参加会议,对《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修订研提意见建议。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由原文化部于1986年颁行,是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方面第一部系统性、专题性的部门规章,对博物馆藏品建账建档、库房保管、提用管理、保护修复等基础性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博物馆藏品的规范管理、科学研究与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博物馆条例》等法律法规陆续修订出台,对藏品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类型与藏品门类不断拓展,藏品保护管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随之发生较大变化。


为与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衔接,适应新时代藏品管理工作实践与发展趋势,2022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办法》修订工作,在深入调研、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修订思路与方向,形成了修订原则与基本内容,对原《办法》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补充、完善与调整,进一步理顺了博物馆不同部门、不同场所、不同环节涉及的藏品管理职责与工作流程。《办法》修订致力于提高藏品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推动解决当前藏品保护、管理、利用中的实际问题,推进藏品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发展。(国家文物局)

山西首次与境外机构签署联合考古合作协议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落实《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新时代山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10月11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与乌兹别克斯坦高等教育部、科学和创新部费尔干纳国立大学在山西考古博物馆签署考古合作协议。


据了解,此次签约,是山西省考古机构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创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积极组织推进考古工作“引进来”“走出去”的初步实践,是山西省考古机构主动联合境外机构合作开展考古工作的第一步,开启了山西考古对外工作的新篇章。


雅韵华裳,古建冬意——哈尔滨文庙冬季旅拍推介会成功举办


10月13日,由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哈尔滨文庙)承办的“雅韵华裳,古建冬意——哈尔滨文庙冬季旅拍推介会”在哈尔滨文庙成功举办。


此次推介会旨在展示哈尔滨文庙冬季特色旅游资源,开辟特色旅游新路径、探索新模式,全面助力龙江冬季冰雪旅游。


本次推介会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充分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扩宽与各领域的合作,为助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提供新的思路。推介现场9家旅拍机构获得“哈尔滨文庙冬季旅拍推荐官”授牌。


哈尔滨文庙,作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其典型的东方建筑风格与冬季的冰雪世界相得益彰,是游客添加了一个冬季旅游新选择,满足游客对于文化的探索与打卡拍照的双重需求,也为龙江冬季冰雪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江西进一步明确文物保护领域协作机制


近日,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签署《关于建立健全文物保护领域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通过加强文物保护领域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配合,进一步凝聚文物保护合力,筑牢文物安全底线。


该意见对公益诉讼案件线索移送机制、办案协作机制、建立执法情况和公益诉讼案件办理交流会商和研判机制进行了明确。要求各地文物行政部门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发现文物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应及时移送同级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过程中,发现涉文物保护领域行政执法问题线索,应及时向同级文物行政部门移送。针对文物保护违法行为多发领域、重点和敏感区域等,开展专项整治;对涉及多部门、协调处理难度大或者跨区域、案情复杂等重大违法问题,文物行政部门可以会同同级检察机关联合挂牌督办。同时为从根源上预防违法案件的发生,明确建立执法情况和公益诉讼案件办理交流会商和研判机制,共同分析研判本区域文物保护领域违法案件特点,研究对策措施,协调联动妥善处置。


值得一提的是,该意见还提出文物损害赔偿的化解对策,规定对于公益诉讼案件,文物部门和检察部门可共同敦促违法行为人开展修复、赔偿工作,或充分发挥文物赔偿金效能促进文物保护和修复。(江西频道)




    20多年来首次!国家自然博物馆古爬厅升级改造更名


    国家自然博物馆古爬行动物展厅日前迎来21年来的首次升级改造。升级后的展厅将更名为“脊椎动物的崛起”,预计年底前后开放。(北京日报)


    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24年会暨“涉海类博物馆的新使命和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港博顺利召开



    10月16日,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24年会暨“涉海类博物馆的新使命和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北仑拉开帷幕。全国近50家航海类博物馆及相关机构共计80余位参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涉海类博物馆的新使命和新发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刘曙光理事长作《关于中国海洋遗产的初步认识》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加强海洋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利用,并在法律研究和实施领域充分体现,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进一步科学化、社会化、国际化的迫切需要和有效途径。他要求,作为国内唯一的航海类博物馆专委会,海专委要不断提升组织能力,完善平台联动功能,更好地服务于航海文博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赵峰介绍了中国航海类博物馆2023年发展情况,提出了航海类博物馆的三个发展趋势建议,即专业化、融合化和国际化。今年正值海专委成立十周年,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副馆长陆伟作海专委工作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十年海专委的各项工作。


    会议还设有“馆长论坛”“业务交流”“航海类策展培训暨十大精品展览案例分享”等环节,与会代表积极参与讨论汇报,交流案例心得,分享工作经验,探寻馆际合作意向。会后,共同参观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中国博物馆协会)


    全国博物馆文创联盟在北京成立


    10月16日,全国博物馆文创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该联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央视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联合发起,将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广泛吸纳全国各地博物馆及相关文化创意企业加入。联盟将全力打造“产研学供销宣”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探索博物馆文创事业发展的新路径,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积极引导博物馆文创提升体验性、科技性、共享性、创新性、融合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重新开放



    2024年10月16日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日,当天,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系统改造升级后重新开放,收集的大量珍贵档案史料和文物向公众展览展示。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位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北京怀柔雁栖湖校区的怀柔火箭试验基地旧址,这里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回国后亲自选址和创建的中国第一个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重大历史性贡献。(中国新闻网)


    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哈尔滨展示中心揭牌


    近日,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哈尔滨展示中心揭牌仪式在哈尔滨市博物馆金漆艺术馆举办。据介绍,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哈尔滨展示中心的正式成立,是京哈两地金漆镶嵌非遗主题展馆间的交流合作。 据介绍,哈尔滨展示中心展出的金漆镶嵌精品包括屏风、牌匾、器皿、摆件、家具等多个品类,制作技艺精湛,设计独具匠心,全方位地展示了这一古老技艺的辉煌与魅力。2008年,“金漆镶嵌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青年报) 


    昆明市博物馆加入中博协藏品保护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团体会员


    昆明市博物馆在2024年10月10日至12日参加了中国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全体会议暨2024年学术研讨会,以新加入的团体会员单位及专委会委员的身份参与了会议的各项议程。



    在会期间,昆明市博物馆代表做了题为“科技创新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以昆明市博物馆馆藏铁质文物为例”的报告,详细阐述了昆明市博物馆在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的新思路和新成果。特别是护国门门头修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如补配、铸造、整形以及防锈处理等,还分享了如何将数字技术与传统修复工艺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修复铁质文物的新路径。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提高了文物保护的效率,也提升了文物修复的质量,为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会议间隙,昆明市博物馆代表还与中国文物保护领域的权威专家周宝中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同其他文物保护工作者共同探讨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这次会议,昆明市博物馆与全国同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为馆藏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新时代文学成就展在京开幕 展现十年来文学创作丰硕成果



    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歌以咏志 星汉灿烂——新时代文学成就展”10月14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幕。展品达千余件,包含手稿、书籍、刊物、照片、剧本等,并配有人工智能生成图像互动、影视欣赏等多处数字化媒体展示区,展现过去十年来文学创作的丰硕成果。


    据介绍,此次展览旨在全面展示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辉煌成就。展览现场搭配了系列文创产品,观众可以亲自动手带走独一无二的展览纪念。(新华网)


    “百年红楼历史文化展”重装开展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和国家文物局机关服务中心联合主办的“百年红楼历史文化展”将于10月15日在北大红楼四层东侧展厅开展。



    展览共分为红楼前世今生、新思潮新文化、传承保护利用三部分,采用实物与图文、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多元展示手段,生动诠释百年红楼所承载的新文化运动史、建党史、建筑史、学术史和文物保护史,突出呈现北大红楼的筹建过程及建筑规模、考古学发端的学术奠基成就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北大红楼的保护与利用。


    《苍洱镌石——大理历代名碑拓片精品展》正式亮相通渭县博物馆



    2024年10月14日,由大理市博物馆和通渭县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苍洱镌石——大理历代名碑拓片精品展》正式亮相通渭县博物馆。此次展览共展出大理历代碑刻拓片精品共100余幅,展期将持续至2025年1月14日。


    中国文字博物馆“指尖上的文字”展览开展


    2024年10月14日,由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盲文出版社、安阳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盲文发展史专题展“指尖上的文字”展览开展。


    “指尖上的文字”展览是中国文字博物馆首次展示视觉符号系统以外的文字形式。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将看到盲文的独特魅力,这些由点组成的文字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情感。它们见证了视障人士在追求知识、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也展现了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中国文字博物馆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视障人士的关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他们创造更优质的文化享受。


    江西瑞昌铜岭铜矿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


    从江西省瑞昌市获悉,总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瑞昌铜岭铜矿遗址博物馆已于近日正式开馆。


    据了解,瑞昌市铜岭铜矿遗址博物馆总投资约7000万元,被列入江西省九江市文旅攻坚重点任务,2023年12月启动建设,陈展面积达3700平方米。该博物馆展陈分为《探源》《匠心》《薪火》三个部分,分别阐述铜岭铜矿遗址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全面展示遗址考古发掘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先进技术;展示该遗址作为青铜原料来源,对传播华夏青铜文明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国新闻网)


    世界首个举重主题博物馆在东莞石龙开馆


    10月16日,世界首个以举重为主题的博物馆——举重博物馆在东莞石龙镇正式启用。举重博物馆主馆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由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中国举重协会以及东莞市政府三方共建,是国际举联官方认证的世界首个举重主题博物馆。目前,举重博物馆征集到了包括陈镜开奥林匹克银质勋章在内的6000多件(套)藏品、160套历届举重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的手印。(东莞日报)


    梧州电信博物馆焕新开馆



    近日,梧州电信博物馆焕新开馆,展示了从1884年广西第一条电报电路起,梧州电信业诞生和发展的恢弘历史进程。博物馆坐落于梧州市万秀区大东上路55号,所在地为梧州邮局旧址,始建于1932年11月,2013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实施保护性利用开发为梧州电信博物馆。梧州电信博物馆面积1896.15平方米,共分为七个展厅,展陈了各类电报文稿、通信设备、历史照片等历史文物250余件。(人民网)


    西安美院校史馆全新开馆



    西安美术学院校史馆于2024年10月18日全新开馆。西安美术学院校史馆位于雁塔校区蕴玉楼五层,建筑面积约为1800平方米。馆内精心布局五大篇章,以时间轴梳理学院与中国艺术教育发展休戚与共的关系,展现学院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通过丰富的实物、图片、档案、图表、视频、艺术作品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学院办学历程和发展成就,展现了一代代西美人赓续红色基因、接续奋斗的精神风貌,激励师生员工为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等美术学院而努力奋斗。(西安美术学院)


    大埃及博物馆部分展厅试运营



    位于埃及吉萨的大埃及博物馆宣布其12个展厅自16日起将对外试运营,这是该博物馆首次对公众开放展厅部分。(新华社)


    耗时20年!全球最大博物馆终于开门啦



    山西发现夏商时期冶铜遗址 


    在14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考古学“西阴论坛”“青铜冶铸与夏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崔俊俊公布新发现的夏商时期东下冯冶铜遗址,该遗址发现的大量冶铜遗存,对研究中国早期青铜时代冶铜产业格局意义重大。
      
    东下冯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东下冯村北,是目前晋南地区发现面积最大的夏商聚落之一,是研究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遗址。在“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国家重大课题安排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持续对该遗址进行系统调查和勘探工作,掌握了遗址地下遗存的分布情况。
      
    从2022年6月至今,考古人员在该遗址清理夏时期灰坑80余座、房址13座,以及丰富的陶器、骨器、石制品,这些石制品包括成品、半成品、毛坯、加工工具及大量原料、石核、石片、石屑、废料等,基本涵盖石器生产“操作链”各阶段。据此判断,这一区域应该是夏时期一处石料初级加工兼石斧等重型器的生产地点。

    考古人员在该遗址发现“地坑式”窑洞院落遗存。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提供
      
    考古人员在该遗址的重要发现是一处较完整的“地坑式”窑洞院落,该院落由5座窑洞、2座储藏室、1眼水井及室外灶组成。整体坐北朝南,出入口位于南部,与院子中部水井及北部最大的窑洞构成南北中轴线。窑洞及储藏室门道均朝向水井方向,共同构成一组结构明晰的夏时期“地坑式”窑洞院落。
      
    “地坑式”窑洞院落出土夏时期陶器、石器、骨器、卜骨、绿松石、小件铜器及与冶铜相关的遗物。大量遗物发现在“地坑院”废弃堆积内,而在“地坑院”使用时期的遗迹及附近的灰坑窖穴内出土遗物整体偏少。此外,考古人员还在此发现3000余件与冶铜相关的遗物,这些遗物以铜矿石、铜炼渣、草拌泥炉壁为主。

    山西运城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的铜炼渣。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提供
      
    崔俊俊表示,东下冯遗址的发现为了解遗址的聚落变迁提供了新材料,有助于构建东下冯遗址夏商时期的年代体系。发现的大量冶铜遗存,对研究中国早期青铜时代冶铜产业格局意义重大,进而为解读晋南“夏墟”的历史内涵,阐释晋南地区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提供考古实证。(中国新闻网)

    山西发现吕梁山腹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6日对外公布山西离石吉家村遗址发掘资料,该遗址出土大量陶器、石器等遗存,是吕梁山区腹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吉家村遗址是1982年至1983年由当时的晋中考古队在离石调查时发现,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田家会街道办吉家村西。2022年8月,为配合吕梁市离石区中医院项目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吕梁市文物考古调查勘探队、离石区文物局,共同对离石吉家村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根据前期的调查情况、现场地形和出露于断崖上的遗迹现象,考古人员在此发现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房址2座、陶窑1座、灰坑1座。出土遗物共35件,包括陶器、石器、骨器,尤其是陶器种类齐全,包括双唇口尖底瓶、彩陶盆、曲腹盆、深腹罐、鼓腹罐、大口缸、敛口钵、陶刀等。


    据此次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张海蛟介绍,这些出土的遗物是吕梁山区腹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然而这些遗存的文化已经十分成熟,那创造这些物质文化的人是从晋南地区辗转而来定居在河旁台地,还是这里在此之前就有人类生活,需后续继续关注。


    张海蛟介绍,吉家村遗址发现的这些实物,不仅对认识吕梁山区庙底沟文化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及文化特点有益,而且可以对当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谱系、变革以及聚落分布特点的转化等问题进行梳理与总结,理清新石器时代吕梁山区早期的开发历程,进而研究中原地区与北方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国新闻网)


    河北省内高校首个田野考古实习基地落户临城


    近日,河北师范大学与临城县举行考古实习基地签约暨揭牌仪式,标志着省内高校首个田野考古实习基地正式落户临城。双方将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共同推动考古学科的发展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考古人才,挖掘和保护地方文化遗产贡献智慧和力量。

    据了解,此次考古实习基地是在南盘石遗址发掘项目上建立的,位于临城县临城镇南盘石村西北20米的台地上。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分布面积20000平方米,目前地表已采集到陶盆、陶钵、陶鼎、骨器和石器等遗物,根据遗物断定为新石器时代一处古聚落遗址。2023年河北师范大学获得国家考古发掘资质,成为河北省首家获批该资质的高校,临城县南盘石村的考古发掘项目是该校首次以第一单位身份,向国家文物局申报的主动发掘项目。(邢台日报)


    河南发现距今约5000年大墓 推测为古国君主墓葬


    河南永城苗桥镇王庄遗址M27大墓发掘现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近日,一座距今约5000年的大墓在河南永城王庄遗址被发现,该墓葬出土遗物350余件,是目前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规模最大、出土器物最多的墓葬之一,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提供全新样本。


    数以百计的玉器陶器、代表财富的猪下颚骨、纹饰繁复的象牙饰品……新发现的M27是一座特大型大汶口文化墓葬,总面积逾17平方米,从墓葬规格来看,墓主地位显赫,推测为古国君主之类。


    王庄遗址现场负责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朱光华说,此发现说明王庄遗址并非普通聚落,而是史前淮夷古国的都城所在。


    王庄遗址位于河南永城市苗桥镇,是一处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大型聚落。联合考古队领队刘海旺说,高等级墓葬出土的石圭、玉钺等具有浓厚的礼制色彩,对夏商周及其后的礼制文化影响深远,尤其是此次墓葬的发现,彰显出史前中原地区王权的初步形态。


    截至目前,2024年度王庄遗址共出土各类器物一千余件,从器物形制来看,遗址文化面貌复杂,其主体遗存隶属大汶口文化,又带有中原仰韶文化、南方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因素。


    目前,该遗址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新华社)


    白口城遗址考古发掘启动!该遗址为江西汉魏时期目前所知最大城址


    10月12日,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首次持续对泰和县白口城遗址进行大规模科学考古发掘。


    白口城遗址位于泰和县城西南约3千米的赣江大桥南岸,总面积25万平方米,是目前所知江西省汉魏时期最大的城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白口城遗址航拍


    21世纪初,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白口城址做过两次小范围考古勘探(每次发掘面积不足90平方米),出土了700多件文物,初步判断这里极有可能是西汉时期赣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06年,白口城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江西省汉魏时期目前所知最大的城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2024年1月30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将白口城遗址列入国家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颁发了白口城考古发掘证照。


    白口城遗址发掘文物
    距今约2万年!宁夏海原县油坊院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原油坊院遗址考古工作者在海原县史店乡油坊院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骨器以及石制品,经专家确定该遗址距今大约2万年。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宁夏旧石器时代考古区域发现空白、时空空白和年代学空白。





    编辑:高莉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文博圈
    文博行业领先的传播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