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之韵
张同春 ‖ 摄影
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陶器出现在黄河流域的中原部落。《吕氏春秋》记载,黄帝时已设立了专司陶业的官员陶正。《五字鉴》有“舜陶于河滨,而器不苦窳。”①之说,可见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能够熟练烧制陶器了。
有人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里,陶瓷、丝绸、茶叶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文化符号,所以西方人的概念里,中国的名称CHINA就是陶瓷的意思。陶瓷作为中原黄河文明的符号,以至于中国文化的符号而走向世界,是古代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陶瓷的骄傲。
也有人说,中国的导弹之所以全球第一,与中国是一个陶瓷大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恩格斯在论及文艺复兴时说过:“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又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巅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性思维。”宋代是中华文明鼎盛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巨人并在各领域产生了巨人的时代,科技的遥遥领先,文艺的百花齐放,让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焕发出照耀世界的熠熠光彩。而作为宋代皇家御用瓷的钧瓷的出现,更让大国工匠的理性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完美结合,诞生了迄今仍让人叹为观止的钧魂之美,钧韵之魅!
钧瓷的魅力在于其窑变艺术,即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的神秘魅力让钧瓷在民间获得了崇高的声誉和尊贵的身价,俗谚“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黄金有价钧无价”。不必上溯遥远,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钧瓷作为国礼在很多国际场合展示着中华文化的优雅和深厚。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指的是钧瓷的色彩、开片、图形都是在烧制过程中自然窑变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每一件钧瓷釉彩在高温下幻化出来的千姿百态,才具有无限诱人的艺术魅力。然而,要将这些美妙绝伦的图画拍摄成摄影作品,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技术上的难度此不赘述。
感谢我的朋友、资深的摄影艺术家张同春先生,以精湛的技艺和杰出的艺术修养,拍摄出这组钧瓷作品,使读者朋友得以一饱眼福。沐浴在钧之韵的艺术之风中,飘飘渺渺,御风而行。
注释
①窳:读音 yǔ
1、(事物)恶劣,粗劣:~劣。~败(腐败;败坏)。~陋(粗劣,质量很差)。
2、懒:~惰。
3、瘦弱。
“舜陶于河滨,而器不苦窳。”文见《五字鉴》。意思是舜在黄河边制作陶器具,陶器粗糙、不精美。河,古代典籍里一般指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