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民:我与县知青办主任潘良宾

文摘   2024-12-21 09:01   四川  
 1969年12月,我到四川省开江县红岩公社4大队插队落户,直到1978年6月调离农村。在知青生涯的9年多时间里,我不仅认识了时任开江县知青办主任的潘良宾,而且还受到他多方面的关照和指导,特别是在与他共事知青上山下乡工作期间,更是到他的支持与帮助。他是领导、老师,又是兄长、战友。他虽然已于2011年12月与世长辞了,但他的工作作风、思想品质及音容相貌等,却在我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下乡一年多才认识

 土改时就参加工作的潘良宾,是开江县土生土长的干部。1968年底大规模城镇知青上山下乡高潮掀起时不久35岁的他在开江县人委办公室秘书岗位上被任命为县革委毕业生分配组组长(后为县知青办公室主任),承担着负责全县知青上山下乡日常工作的责任。基本与此同时,我亦从县城来到农村插队落户。  

 当时正值轰轰烈烈开展知青上山下乡之时,我作为一名普通下乡知青不认识县上的干部,也不在乎县里谁在管知青,更不用说还想见到分管知青工作的负责人。

 记得我第一次见到潘良宾时已是下乡1年多以后的事了。当时,我与一同下乡的大弟一起积极参加农村科研活动,试制成功菌肥菌药,并在小田对比试验中见到了成效。1971年开春后,县、区、社多次到我所在生产队召开新技术推广现场会。潘良宾听说后十分高兴,即徒步来到我所在生产队。来队后,他先到田间参观我们的试验田,再到因陋就简办起的试验室观察菌苗生产,还到住地翻阅劳动、学习日记,与我们座谈交流,鼓励我们继续努力。初次见面,我就感到他是一位平易近人、作风朴实、聪明睿智的知青工作干部。

 一直到这年大春收获前,我们的农科试验、科学种田已见到初步成效,来生产队参观的人员几乎没有间断,我们知青也很自然地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此时,潘良宾已多次到我所在生产队座谈访问,与社员们打成一片。记得有一次他来队时正值栽秧时节,他二话没说就脱鞋袜下到田里,一边插秧一边与我交流,还向周边社员了解情况。当时,我和社员们都很感动,认为这样的县上干部真是好样的。

 二、首次参加县知青会议

 作为一名下乡知青,能够被推荐参加县上的知青会议,是一件荣幸的事,而对于我这样一个只顾埋头干活的人来说,在当时是无心旁也不可侈望的事。

 记得下乡不到1年时间,县上就召开了一次知青代表大会,我所在公社需推荐5名知青参会。在公社召开的知青会上,领导安排几位知青交流了劳动锻炼、接受再教育的体会后,就宣布这几位知青参加县上的会议。对此“推荐”办法,有些知青不平,当时压根都没想去参会,也就心淡如水。

 1972年3月初,开江县在任市区召开知青工作现场交流会。此时,我们的农科试验已取得明显效果,县内各地参观的人员络绎不绝,潘良宾已来队了解情况多次,经生产队、大队、公社推荐,我参加了这次知青工作会议,并被安排上了主席台。在会上,潘良宾介绍了我在农村看书学习、科学种田的情况,县革委领导表扬了我,使我感受到了组织的重视,受到了参会代表的关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县上的知青工作会议,印象较为深刻。

 在县及知青办的举荐下,我在农村的情况引起了地区知青办的关注与重视。1972年10月,潘良宾通知我带好发言材料速到地区知青办,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来才得知,当时铁道兵第七师正在大巴山南麓修建战备铁路,师政委杨旭初兼任了达县地委第一书记,于是决定铁七师团代会邀请两名下乡知青参加会议并作大会发言,即除我之外,另一名为1964年下乡到巴中县化成公社落户的重庆女知青庞德兰(后作为知青代表参加了四届人大会议)。这也是我第一次来到地区所在地,领略了组织的关怀,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参会回来后,我向潘良宾及县革委政工组汇报了会议情况。不久,决定以县革委的名义在我所在的红岩公社及长岭区分别召开前厢、后厢知青工作现场座谈会,以交流工作、推广经验。当时,红岩公社所在地就是一个“大院子”,没有条件接待食宿30余人的会议。但考虑到参会人员能够就近方便到我所在生产队参观农科项目及到住地体验实情等,于是潘良宾带领知青办的同志多次到公社、大队、生产队实地考察并商议相关事项,其考虑之全、工作之细、要求之精,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时任县委书记的徐华远(军队干部)还到会讲话并与参会代表合影。

 红岩现场会后,我与潘良宾又乘班车到长岭区召开后厢三区的知青座谈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下乡知青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理想与前途。会中一个小插曲是,我与潘良宾一起接待了几起知青反映近期招工的“走后门"问题。我们认真听取,做好记录,最后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在长岭工作的3天里,我与潘良宾同住一个房间,无话不说,常常聊到深夜。 

 三、参加省委知青工作会

 1973年8月10日,我接到县知青办转来的通知,叫我速去成都参加四川省委知青工作会议。第二天一大早我就从乡下赶到县城,潘良宾已拿着买好的班车票在汽车站等我,并一再叮嘱了我开好会议、注意途中安全等。我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知青能够参加省上的知青工作会议,感到十分荣幸;县知青办主任又提前买好票并送我上车,使我非常感动。

 到成都报到后,我才知道这次会议意义非同一般。这是由四川省委、成都军区党委召开的全省知青工作会议,主要贯彻落实1973年4月毛泽东主席给知青家长李庆霖复信和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分两段进行,第一段开到地、师级,第二段开到县、团级。我与全省各地的21位知青代表一起,从第一段就参加了会议,并与其他5位知青代表一起被推举为“会议领导小组”成员。

 8月20日全省知青工作会议第2段会议开始。潘良宾与县上其他3位领导提前一天就到了成都。说实话,当时县上领导到成都开会出差是极少的,更何况我这个在边远农村插队的知青了,逛一逛成都市区是我们的共同心愿。放下行李后,我就与潘良宾和时任团县委副书记彭会国一起,游览了青羊宫、草堂、南郊公园等地。一边观看,一边交流,感慨甚多,我们谈得较多的还是城乡之间的差别、青年一代肩负的重任等内容。

 会议期间,因我先行一步对会议的主要内容较为了解,因此担负了达县地区代表团的秘书工作,并承担了写简报、做记录、与省知青办沟通等事项。在汇报各县知青工作现状和问题时,潘良宾如数家珍地汇报了开江的情况,特别是对知青在吃、住、用、医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毫无保留地谈了出来。这次会议是一次揭露矛盾、解决问题的会议,大家都放得开,省委提出统筹解决的6条工作措施,对知青实际困难的解决确实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此后,各地掀起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知青工作会议精神的热潮。这期间,我也相继兼任了开江县委、达县地委知青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职务,这样与潘良宾接触交流就更多一些了。在县委知青工作领导小组会上,我们针对知青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认真研究统筹解决的工作措施,而后我们又一起细化实施办法,下力抓好落实;我参加地委知青工作领导小组会后,一回到县上就到潘良宾办公室或寝室,与他交流上级的工作部署及其他县知青工作动向等,以取长补短、争取工作主动。在工作交流中,使我不仅更多地了解了知青工作全局的进展与问题,而且也受到了潘良宾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四、抓好“统筹解决”试点

 1973年105日至11日,开江县委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全国、全省知青工作会议精神。会议一结束,我就回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并与公社、大队的同志一起开展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工作。

 11月24日下午,公社通知我带上半个月的粮票及行装,速到县知青办。来后潘良宾才告诉我,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知青工作会议精神,地委决定在开江县的一个公社搞“统筹解决”的试点。县委得此通知后,立即研究并报地委,最后确定在开江甘棠公社进行该项工作。同时,地区知青办主任宋国仕传达了地委副书记周永开的指示,确定由我担任这次试点工作组组长。于是,一个由12人组成的地、县委统筹解决试点工作组成立,潘良宾为副组长。

 肩负这项工作,我深感责任重大。在潘良宾的支持和协助下,我们与甘棠公社党委共同制定出试点工作计划,实行分片包干、工作到人的责任制。记得时任县委副书记李长柱还专门到公社与我们讨论了工作步骤与方法等,对试点工作以指导。
 在调查中我们得知:自1969年以来,甘棠公社先后接收安置知青195人,经过几年“三招”后,现有知青141人。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在住房、生活、医疗等方面存在不少实际困难。按照“统筹解决”的政策原则,全社知青按每人100元左右计算建房补助费,要求新建知青住房以大队为单位,统一规划,适当集中;根据不同情况,按每人50元左右计算给予生活困难补助;知青吃粮标准,按政策参加生产队口粮分配后,仍达不到每年380至420斤贸易粮规定标准的,由国家在返销粮中补差。另外,还对知青口粮欠款、医疗欠费等问题进行了适当解决。

 试点工作12月上旬结束时,我们对工作的基本做法及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上报后受到地委知青工作领导小组的肯定和推广,开江县委以(1973)49号文件转发了试点经验,及时指导和推动了知青统筹解决工作的进程。

 在这期间,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知青“统筹解决”的各项方针政策,全县所有区和大部分公社都留下了我与潘良宾走过的足迹。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增长才干,也使我对全县知青工作的现状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掌握

 五、推动知青集体安置

 还在1973年底,潘良宾就与我商议,考虑在我所在的生产队建立一个5、6人的知青点。在多方征求意见中,我们认为以大队为基础集中现有插队知青并吸收新下乡知青而组建知青队为宜。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1974年1028我所在的红岩公社4大队知青队住房破土动工了。从住房的选址到设计及设施的配套,从建队的组织方案到人员组成、土地划拨、资金筹集、管理方式等,我与潘良宾一道多次与公社、大队负责人商议筹划、修改完善。记得动工这一天,潘良宾及正在红岩公社蹲点调研的省知青办王宪民处长和谢继冲同志来到现场,我当时已担任公社党委副书记,负责全社知青队的规划、筹建工作,大队党支部书记朱光炳负责4大队的建房工作。从这天起,全大队12名分散插队的老知青全部进入建房建队的劳动与生活之中

 随着1974年下半年“厂社挂钩”经验的推广,集体安置知青成为开江知青工作的重点之一。红岩公社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全县先行试点单位。潘良宾与我多次到各大队考察,最后经公社党委确定在1、4大队先行一步试点建立知青队。从各大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实施方案。1大队采取“先劳动科研、后建房生活”的方式,4大队则采取先“治窝”(建房)、后“治坡”(生产)的办法。不到半年时间,两个知青队先后建立起来,实现了当年建队、当年投产并获得效益。

 与此同时,我与潘良宾一道在红岩公社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反复讨论修改方案。按照农村现行体制与政策,对知青队采取“土地各队凑,劳力各队抽,良种各队用,收入各队分,亏损各队补”的办法,对知青实行“劳动、生活、住宿、学习四集中,户口、分配两到队”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知青队所需要的土地、劳力、分配等问题,也较好地解决了知青集中安置、发挥作用的问题。到1975年底,红岩公社以大队为单位,建立起10个知青队,将分散插队在91个生产队的121名知青及新下乡的知青全部实行了集体安置,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此后,我担任了红岩公社党委书记,潘良宾又次与我一起对知青农科队的巩固发展进行专题调研,推动集体安置知青与建立社队农科网紧密结合,动员组织广大知青努力奋战在农业科研第一线。

 五、开江经验在全国推广

 红岩的实践与经验,受到县委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现场会议,总结推广经验,加快了全县集体安置进程。到1976年底,全县136个大队建起农科队,集中安置了1700多名知青。在这期间,我们进一步完善知青集体安置与社队农科网的紧密结合、解决选派贫下中农骨干进队带队、加强知青教育管理和发挥知青作用等问题,使知青农科队建设逐步深入。

 在这期间,达县地区知青集体安置会议专程到开江现场考察,到红岩公社学习取经。四川省知青办1975年8月以《情况反映》发出开江县委《学习革命理论,坚持集体安置》的文章,推广开江抓好知青集体安置经验。在1976年11月召开的全省集体安置下乡知青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开江建立知青农科队的经验和做法,受到会议重视和推广,在而后发出的四川省委(197712号文件中得到了肯定。

 开江将知青集体安置与建立四级农科网结合起来创造的经验,受到国务院知青办的肯定。1978年7月,国务院知青办《情况简报》第12期以《开江县建立四级农科网安置知青的经验》为标题,转发了开江县委的经验和做法。其中需要特别提及的是1977年,全县下乡知青与农科队干部、社员一起,搞了110个科研项目,成功65项,现了一批早稻亩产上千斤、晚稻亩产700斤、杂交中稻亩产1200斤、红亩产上万斤的高产典型。有76个农科队亩产超“纲要”,11个队上千斤,1个队跨“双纲”。开江知青创造的业绩在全国各地得到传播。

 1977年,省知青办决定将开江经验作为呈报参加全国第二次知青工作会议的典型材料,并确定由我承担材料的撰写及完善工作。接此任务后,我与潘良宾再次深入全县一些社队调研,广泛搜集资料,调整完善结构,反复打磨修改。在这期间,我还于当年8月、12及次年7月到成都、重庆等地与省知青办领导和同志们商讨修改文稿等。

 1978年10月,开江分管知青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刘昌喜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二次知青工作会议。会议印发35份交流材料,其中就有开江县委《大办农科队,组织知识青年向科学种田进军》的材料,是四川上报的两份交流材料之一。

 我深知,开江知青工作的经验能够以国务院知青办《情况简报》报送中央及相关部门,能够在全国第二次知青工作会议上得到介绍与肯定,这是开江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及知青们共同努力与奋斗的结果,同时也饱含着潘良宾这位县知青办主任的极大心血与智慧!我作为当时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人,是深知其份量和贡献的。 

 正是与潘良宾一次又一次的接触交流中,在一项又项的工作交往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尤其是他满腔赤诚、平易近人、关爱知青的精神品格,他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不辱使命的思想品质,他任劳任怨、踏实肯干、朴实待人的工作作风,使我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至今都挥之不去。他的思想、品格、作风和奉献、业绩,早已印记在曾在开江这块热土奋斗过的广大知青的心坎上,也必将永远铭刻在开江这一段历史的丰碑之中。   

    附:

    [潘良宾简历:男,出生于19341021日(农历),籍贯开江县,中共党员,初中文化。19524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开江县白鹤乡燕鹤小学、长田小学任教;1956年奉调开江县人委文教科工作;19601月调开江县人委办公室任秘书;19701月任开江县革委毕业生分配组组长,后为开江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办公室主任;197912月任开江县文教局党组书记、局长;19873月任中共开江县委统战部部长;19903月任政协开江县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199510月退休。20111231日因病去逝,享年78岁。]

(作者孙成民,系四川省社科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969年至1978年在四川省开江县红岩公社4大队插队落户。曾担任开江县委、达县地委知青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及四川省委知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省知青办副主任;本文注释从略。)

推荐阅读:
   《知青问题研究》100篇活页
  《知青问题研究》200篇活页
  《知青问题研究》300篇活页

  《知青问题研究》400篇活页

《知青问题研究》公众号:zqwtyj 
来信来稿邮箱:2196692010@qq.com
请按下面二维码,识别加关注

知青问题研究
研究知青历史、拓展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