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1月6日至15日,四川省委、省革委在成都召开了第一次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以下简称“省知青代表大会”)。当时,我作为下乡已6年的插队知青参加了这次代表大会,并荣幸地在大会开幕前10天被召去参与筹备工作,负责起草大会《倡议书》,还参加了在大会前召开的有各地市党政负责人参加的全省知青工作会议。因此,对这次代表大会的主题、任务、成效等都有一定了解,现作一概述,以存史留真。 四川召开这次知青代表大会,是以省委、省革委的名义召开的,也是四川自20世纪60年代初有计划开展知青上山下乡以来召开的第一次知青代表大会。省委决定召开这次大会,[1]有较为深厚的背景。从全国和全省的背景看,当时,在毛泽东主席关于学习理论、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三项重要指示的指引下,四川正在掀起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热潮;四川省委把改变农业面貌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农业学大寨的基本内容,动员全省人民大干苦干快上。此后不久,乘着全国第一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的东风,省委发出“全党动员为在我省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号令,一个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运动在全省如火如荼地展开。 从四川上山下乡情况看,已先后有120万城镇知青奔赴农村、边疆,他们在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作出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先进单位;按照“统筹解决”的方针,各地创造出一些先进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动员广大知青投身农业学大寨运动,发挥他们生力军的作用,是改变四川农业面貌特别是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这次大会,其主要任务是:以毛主席的三项重要指示为纲,学好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重要文件,动员全省广大下乡知青积极投入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战斗,为加快四川农业发展速度,为实现四届人大提出的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而奋斗。[2]这样的主题,实际上明确了大会的指导思想、目标方向、基本内容和组织方式,受到广大知青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得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成为一时间各方舆论媒体的宣传重点。可以说,这次大会从参会人员的代表性,到大会内外培育的浓烈氛围;从大会交流的典型经验,到省委、省革委发出的表彰决定,都贯穿着这个主题思想,其场景和盛况,都是这期间四川召开的其他类型代表大会中少有见到的。 从参加大会的代表来看,广泛性强。参会代表主要是全省下乡知青中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还有四川赴云南支边知青的代表、回乡知青代表、贫下中农代表、社队干部代表、家长代表、带队干部代表、动员和安置教育工作的先进集体代表等,以及各市地州和县负责知青工作的领导参加了大会,共计1200多人。云南省革委有关方面的代表应邀出席了大会。 从欢迎代表到成都来看,场面热烈。各地代表来蓉前,全省19个市地州的主要领导大都接见或欢送他们。重庆市委第一书记鲁大东和部局以上领导,到住地看望本市及川东地区路过重庆的代表,并到车站冒雨欢送各地代表赴蓉。[3]各地代表集中报到的当天,成都市10多万群众载歌载舞,夹道欢迎。省委书记赵苍壁、许梦侠、杜心源,省委和省革委、省军区、成都市委、市革委负责人,亲临车站欢迎各地代表。[4] 从开幕大会的场景来看,盛况空前。从代表驻地锦江和滨江宾馆到东方红大礼堂,沿途挂着巨幅横标。会场主席台两侧挂的标语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开幕时,数百名少年在军号声和小鼓声中,挥动着花束,登上主席台,向大会献花、献词。云南省革委以及成都市委、省军区、省群团组织的代表向大会致了贺词。大会还收到各地发来的贺词、贺电、贺信等共103件。 从出席大会的领导来看,规格很高。时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主任、成都部队第一政委赵紫阳和省委、省革委、成都部队、省军区、成都市委、市革委的领导出席了开幕大会。大会由省委书记杜心源主持,省委书记许梦侠致开幕词。会前,省委、省革委、成都部队领导会见了大会主席团全体成员。 这样的氛围和场景,使参会代表普遍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以及劳动者的荣光。这种感受与大会主题相辉映,特别是两位省委书记的专题报告,更激发着参会代表为学大寨、建设新农村贡献青春的决心和热忱。 省委书记王黎之在大会开幕的当天下午,作了关于全国农业学大寨县会议精神的传达报告。他指出,全省范围内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正在迅速兴起,普及大寨县的高潮正在到来。这次召开的全省下乡知青先代会,必将有力地推动四川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的发展。他还说,要发挥知青有文化这个特长,利用广播、文艺、政治夜校等各种形式,当好党的宣传员。要把生产搞上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必须继续改田改土、治山治水,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广大下乡知青要下定决心,大干苦干,为改变山河面貌作出自己的贡献。[5] 在11月9日上午的大会上,省委书记杜心源作了《全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动员起来,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在这场大打农业翻身仗的战斗中,一切有志气、有抱负的知青,都应该积极投入,接受锻炼,经受考验,作出贡献;都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前途与农村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为建设新农村大干苦干。在怎样发挥下乡知青在农业学大寨中的作用问题上,他强调,要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发挥突击队的作用;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任务中,当先锋、做闯将;在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开展科学实验活动中,发挥骨干作用。[6] 总结上山下乡工作的经验,展示知青大有作为的成果,这是大会主题的重要体现,也是大会预期的重要成效。这种经验和成果,主要体现在省委书记杜心源的主题报告和大会发言以及经验交流之中。 在大会主题报告中,对四川知青上山下乡的形势进行了全面阐述。首先通过一组数据从总体上作出评价:从1957年四川开始开展上山下乡,特别是1968年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以后,全省先后有120万城镇知青奔赴农村、边疆。他们在广阔天地里,经风雨,见世面,不断成长,已成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在全省下乡知青中,已有4600人入了党,21万人入了团,有5万多人参加了县、社、队的各级领导班子,还有一大批人担任了理论学习辅导员、农机技术员、拖拉机手、水利员、气象员、广播员、科学种田的能手、民办教师、赤脚医生、会计、出纳、保管等工作。目前战斗在云南边疆的四川3.6万名下乡知青,已有802人入了党,1.2万人入了团,有1131人参加了局、场、团、队的领导班子。 对于四川知青在农村锻炼成长、大有作为的情况,大会主题报告进行了具体阐释。报告指出,广大知青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坚定不移地走毛主席指引的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涌现出一批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先进人物。渡口市前进公社坝塘大队党支部书记、成都知青梅跃农,同广大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决心改变生产队的落后面貌,贫下中农4次推荐他上大学、进工厂,他都表示,“农村需要我,我更需要农村”。开江县红岩公社党委副书记、下乡知青孙成民,认真看书学习,努力改造世界观,表示“要为改变红岩的山河面貌奋斗终生”,他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种田,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使全大队的粮食亩产连续6年跨《纲要》、两年超千斤。巫溪县民主公社重庆知青陈月霞,决心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人劝她寻找机会脱离农村,她说:“对我来说,机会只有一个,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会。”昭觉县南坪公社成都知青孙传琪,怀着“哪里困难哪里安家”的豪情壮志,坚持在农村干革命,扎根凉山12年。她1975年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3年前战斗过的地方,被称为“彝族人民的好儿女”。越西县中所公社成都知青巫方安,到凉山落户12年以来,与翻身农奴一起,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作出了贡献。什邡县马井公社下乡知青黄先权,为了抢救几个小孩的生命,奋不顾身,左腿被拖拉机压断,有人劝他回县城工作,他表示,“一支腿也要牢牢地扎在农村广阔天地里,为贫下中农服务一辈子”。 许多知青经过刻苦磨炼,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农村三大革命斗争中作出了贡献。宣汉县大城公社青年园艺场党支部书记、重庆下乡知青李世华,1969年下乡以来的6年间,和贫下中农一起生活,共同战斗,虚心学习,为改变所在地区农村面貌作出了贡献。黔江县黑溪公社下乡知青刘裕恕,1973年担任生产队长以来,带领社员群众大战“三山两岭一条沟”,使山河面貌发生变化,获得粮食生产连续两年大丰收。潼南县永安公社下乡知青陈沛,被选为生产队长后,带领社员奋战一年,努力改变着生产队“粮食产量低、社员收入低、口粮标准低”的落后面貌,使后进队变成为先进队。仪陇县响水公社下乡知青沈孝全,刻苦钻研骨科医术,坚持业余采药、配方、治病,5年来治好骨折、脱臼病人600多人,受到了群众的赞扬。通江县云昙公社下乡知青黄泽君,担任生产队保管员以来,工作认真负责,坚持原则,5年来账目清楚,保管的粮食不霉不烂,无抛撒,被群众誉为“红管家”。开县铁桥公社五通2队的12名下乡知青,和贫下中农一道搞科学实验,实行科学种田,到1974年,生产队粮食亩产由1969年的600多斤增加到1040斤,油菜亩产由77斤增加到460斤,使生产队改变了过去吃粮靠国家、花钱靠自己、生产靠贷款的落后面貌。 对于知青上山下乡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鼓励的情况,大会主题报告亦进行了总体概述。广大家长以“送子务农”的新思想,代替了“望子成龙”的旧观念,积极支持自己的子女上山下乡。不少领导干部带头把子女送到农村,仅1975年,成都军区就有26名军职以上领导干部和124名师职领导干部,把自己应下乡的子女送到了农村。广大贫下中农把做好知青的安置、教育工作,看作是党的委托,从政治上、生产上、生活上关怀他们的成长。各条战线都把支持知青上山下乡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工业战线把知青的安置点作为自己的支农点,从思想上、物质上、技术上帮助社队搞好农业生产;文化和商业战线多方开辟货源,调拨书报、物资,增设专柜,保证下乡知青及时买到书刊读物和生产、生活用具;各级学校对学生加强上山下乡的思想教育,根据农村需要,增设一些专业课程,努力使广大在校学生作好到农村的准备。特别是各地学习和推广株洲市厂社挂钩、集体安置知青的经验后,进一步调动了城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出现了城乡紧密配合,共同做好知青安置、教育工作的可喜局面。 对于各级党委加强知青上山下乡工作的情况,大会主题报告也进行了总结概括。全省各级党委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上山下乡工作的领导,加强对下乡知青的思想教育。不少地方为知青举办“五·七”业余学校,开设函授教育和专业训练班,组织他们学政治、学军事、学技术,使知青边学边用,不断提高。下乡知青的安置工作有了很大改进,不少实际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全国知青工作会议以来,各级领导狠抓知青的住房问题,狠抓集体安置工作,派出大批带队干部协助社队加强知青的思想教育工作。各地特别注意了保护知青的工作,对迫害知青的犯罪分子给予了严厉的打击。 杜心源作主题报告以后,大会进行了发言交流,共有34名代表作了发言。他们中,有努力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在农业学大寨、改变农村面貌中取得显著成绩的下乡知青梅跃农、孙成民等27位代表;有以边疆为家、以艰苦为荣,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作出贡献的赴滇支边知青代表刘红鹰;有热情关怀知青健康成长的贫下中农代表贾玉仙、龚光碧;有积极支持子女上山下乡、教育子女扎根农村的家长代表朱显英;有主动配合农村做好再教育工作的带队干部代表齐正孝;有认真做好安置和培养教育工作的县、社干部代表;有做好动员和安置工作的部队、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的代表。还有32名代表作了书面发言。[7] 这些交流发言从不同侧面,对这些年上山下乡所取得成绩和经验,进行了全方位展示,这也可以从部分发言的题目上窥见其主旨。在展现下乡知青锻炼成长、大有作为方面,如张官民的《扎根农村18年,誓为宏图献青春》,张恩宇的《誓在彝家农村扎根,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奋斗终生》,李世华的《在农村大学的6年》,周渝霞的《到边远山区去,战天斗地闹革命》,陈德海的《胸怀革命大目标,志在荒山创新业》,柳玉兰的《立下红军长征志,青春献给新农村》,尹华贵的《扎根凤凰山,建设凤凰山》,江春富的《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唐国宪的《志在河滩创新业,嘉陵江畔开新路》,黄淑群的《当一辈子贫下中农的赤脚医生》,蒋佩琳的《做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促进派》,吴长明的《“五·七”学校好》,何光辉的《我们青年点是怎样团结战斗的》,以及云南支边知青唐朝明的《永远与工农结合,扎根边疆锻炼成长》等。 在其他方面类型的典型发言中,还有万县关上公社红星大队党支部书记李二章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情培养革命后代》,雅安川剧团知青家长彭海清的《教女务农》,自贡市双塘公社三台农场带队干部吴庆喜的《办青年农场的几点体会》,垫江县委的《坚持办好青年点,巩固和发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成果》,铁道部眉山车辆厂党委的《学习株洲经验,搞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成都铁路分局党委的《全党动手,抓好千秋万代的事业》,重庆第二机制砖瓦厂党总支的《认真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西昌铁路分局党委的《路社挂钩,主动配合,做好知识青年再教育工作》,乐至县委的《举旗抓纲办沼气,广阔天地育新人》,内江县朝阳公社党委的《我们是怎样在知识青年中培养理论队伍的》,永川县茶店公社党委的《我们是怎样建立和发展“知青点”的》,南充县李家公社党委的《切实管好用好下乡知识青年的安置经费》等。[8] 到会代表听了报告和发言后,展开了座谈讨论,较普遍地感到主题报告鼓舞人、启发人,典型发言感动人、教育人。这些发言,突出了扎根农村,突出了大有作为,是对这些年全省上山下乡工作成果的一次重要检阅和展示。 在省知青代表大会上表彰先进、树立标兵,使广大下乡知青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激发其扎根农村、大有作为的热情,进一步推动全省上山下乡工作,是省委、省革委召开这次大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表彰仪式是在11月15日的闭幕会上举行的。四川省委、省革委、解放军成都部队、省军区、成都市委、市革委的负责人出席,省委书记许梦侠主持,大会副秘书长、省知青办主任余之光宣读省委、省革委的表彰决定,省委书记谢正荣颁发先进标兵奖状。 四川省委、省革委发出的《关于授予梅跃农等13名同志和龙日军马场女子放牧班以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标兵称号的决定》指出,10多年来,我省先后有120万城镇知青上山下乡,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他们在各级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的培养教育下,在三大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成为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为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先进单位。为了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激励广大下乡和回乡知青扎根农村,为普及大寨县、实现农业机械化发挥更大的作用,省委、省革委决定:授予渡口市前进公社梅跃农、昭觉县南坪公社孙传琪、越西县中所公社巫方安、黔江县黑溪公社刘裕恕、开江县红岩公社孙成民、什邡县马井公社黄先汉、巫溪县民主公社陈月霞、巴县西永公社马永贵、合江县锁口公社蓝真有、忠县东溪公社张娟、潼南县永安公社陈沛、仪陇县响水公社沈孝全、美姑县大桥公社曲比吉甫惹等13位同志和龙日军马场女子放牧班以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标兵的称号。 省委、省革委号召全省下乡和回乡知青,在贯彻毛主席关于学习理论、安定团结、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重要指示和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中,在学习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12名知青《给毛主席党中央一封信》的同时,认真学习知青先进标兵刻苦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认真改造世界观,同传统观念决裂,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彻底革命精神,学习他们在农村三大革命斗争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大干苦干,敢于冲锋陷阵的顽强战斗意志,学习他们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的优良品质,把知青上山下乡与农业学大寨结合起来,推动四川知青上山下乡不断向前发展。各级党委和革委会要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获得标兵称号的同志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在农村三大革命斗争中作出新的贡献。[9] 对于省委、省革委决定表彰一批知青先进标兵,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这14面旗帜是四川知青上山下乡取得成就的重要标志,这不仅是获得先进标兵称号知青的光荣,也是全省几十万下乡知青的光荣。现在榜样就在面前,方向更加明确,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必须奋起直追,迎头赶上,誓为普及大寨县、实现农业机械化贡献青春。[10] 在知青代表大会闭幕会上,通过了参会知青代表向全省知青发出的《倡议书》,集中表达了他们大干苦干、奋勇争先的心声。《倡议书》的主要内容:一是要大干苦干学大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青春。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立即投身这场改天换地的宏伟战斗中,出大力,流大汗,吃大苦,耐大劳,哪里需要哪里冲,哪里困难哪里闯。做农田水利建设的突击手,当农业机械化的先锋和科学种田的闯将,成为又红又专的多面手。当前的战斗口号是: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累,认真学大寨,苦战两三年或三四年,把所在社、队建成大寨式的先进单位。 二是要为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英勇斗争。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带头破旧立新,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员,积极参加业余文艺、体育活动,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三是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坚决同旧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坚定不移地扎根农村干革命。努力学习贫下中农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的深厚感情,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立志做一代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新农民。[11] 对这次代表大会的评价,省委书记杜心源在闭幕词中说,这次大会充满着团结、紧张、朝气蓬勃的气氛,真正开成了学先进、争上游、团结战斗、把四川知青上山下乡进一步推向前进的大会,开成了全省广大下乡和回乡知青动员起来,大办农业,为在四川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誓师大会。他说,知青上山下乡必须和农业学大寨紧密结合起来,广大知青只有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农业学大寨中去,才能更好地接受再教育,才能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 杜心源希望与会代表把出席这次会议作为继续前进的一个起点,迅速把会议精神传达到广大知青、家长和群众中去,开展学先进、赶先进的活动,在学大寨、普及大寨县中发挥先锋作用、模范作用和骨干作用。要按照省委对这次大会所提出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同广大贫下中农一起,苦战两三年或三四年,把所在的社队建成大寨式的单位,并以实际行动带动广大下乡和回乡知青大干、苦干和巧干,为改变四川的山河面貌,为在全省普及大寨县、实现农业机械化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12] 为祝贺全省知青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四川日报》发表了题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动员起来,积极投身到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去》的社论。社论指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知青是农业战线上的一支生力军,应当有重任在肩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应当为自己能够把青春和力量同实现这样宏伟的目标联系在一起,贡献给这个豪迈的事业,感到无上荣光。社论指出,农业学大寨的蓬勃开展,为知青提供了锻炼自己的极好机会,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广大知青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学大寨上,同贫下中农一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学到的文化科学知识用在大办农业上,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中,大搞农业机械化中,大搞科学种田中,当先锋,做闯将。要在这样的实践中,去施展抱负,去锻炼成长。全省知青遍布巴山蜀水,如果都能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在几年内把所在社队建成大寨式的先进单位,就会对四川的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13] 四川省首届知青代表大会的召开,是全省自开展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以来的最大一次盛会。尽管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时代痕迹与局限,但它毕竟对动员下乡知青积极投身农业学大寨特别是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搞科学种田、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战斗,对形成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学先进、赶先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青春的舆论氛围,对加强下乡知青的培养教育、落实统筹解决知青问题的政策措施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孙成民,四川省社科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969年至1978年在四川省开江县红岩公社4大队插队落户。]
后续期待:《四川省首届知青代表大会代表名录》(共1200多人)[1]《省委决定召开全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1975年10月18日《四川日报》。[2] 许梦侠:《四川省第一次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开幕词》,1975年11月7日《四川日报》。[3] 四川省知青先代会秘书处:《简报》第1期,1975年11月6日。
[4]《本市人民热烈欢迎参加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代会的代表》,1975年11月5日《成都日报》。
[5] 王黎之:《在省第一次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75年11月14日《四川日报》。
[6] 杜心源:《全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动员起来,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1975年11月15日《四川日报》。
[7] 四川省知青先代会秘书处:《简报》第5期,1975年11月14日。
[8]《四川省第一次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典型材料目录》,1975年11月。
[9] 四川省委、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授予梅跃农等13名同志和龙日军马场女子放牧班以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标兵称号的决定》,1975年11月15日。
[10] 四川省知青先代会秘书处:《简报》第6期,1975年11月15日。
[11]《四川省第一次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倡议书》,1975年11月17日《四川日报》。
[12]《省第一次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胜利闭幕》,1975年11月17日《四川日报》。
[13]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动员起来,积极投身到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去》,1975年11月17日《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