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还原历史的“知青史料”厚卷

文摘   2024-12-07 09:00   四川  
[编者按:《知青在海南史料选辑》于201712月正式出版,2018117日海南省政协举行首发赠书仪式。本文摘自该书主编李朱全201821日在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知青在海南史料选辑》编辑委员会)主办、南方出版社和海口知青联谊会协办的该书发行赠书仪式暨作者座谈会上的发言。]
我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和《知青在海南史料选辑》编委会的委托,以主编的身份作一个专题发言,向大家重点介绍该书的成书过程,并主要谈谈该书的史料价值及社会影响、作用。也就是说,这部还原历史的知青史料厚卷是如何成书的?它有什么史料价值和社会影响?我们如何更好地宣传、发挥它的作用?
一、大协作结出丰硕成果

150多个单位、1500多人,直接参与1个重要历史选题的史料征集。

在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出版30年的过程中,一个选题有如此多的协作单位、如此多的三亲史料撰稿人直接参与,这是绝无仅有的。

知青在海南史料征集、出版,由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牵头组织,原海南省农垦总局(现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其所属近百个农场、省林业厅及其所属十几个林区林场、18个市县政协为主要组稿单位;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及广州、汕头、潮州、揭阳、湛江和海口六市政协,香港、海口、广州(粤海)、汕头、潮州、揭阳、湛江6个知青联谊会,即两省六市8个省、地级政协组织和6个知青联,全程参与协作组稿。通过这一百多个单位联系曾经上山下乡到海南岛的数千知青撰稿,经筛选后送到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会的原稿1400多篇左右,经多次集中审编,从中选出约700三亲史料收录进《知青在海南史料选辑1-10》中。直接参与的知青作者、知情者、见证人、撰稿(整理)人、文史工作者、编审人员超过1500人。
知青在海南史料征集、出版过程,得到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热心关注与大力支持,数以千计的知青上山下乡亲历者、见证者、知情者提供了大量史料,组织者、参与者、支持者,为发动、组织、指导开展史料征集、组稿、审稿做了大量工作。可以说,《知青在海南史料选辑1-10》这部知青史料厚卷,是集体创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九年规划、四年成书
知青在海南史料,从20083月提出规划选题、20143月正式启动征集史料,到201712月第一次出版《知青在海南史料选辑1-10卷》,历时9年。可谓是9年规划、4年成书。
2008417,第五届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的《2008-2012年海南文史资料征集出版规划》,首次提出知青在海南史料选题。201348日,第六届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2013-2017年海南文史资料征集出版规划》,确定知青在海南为本届省政协征集出版重要选题。是年1119日,由海南省政协副主席史贻云召集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和省农垦总局协调会,原则通过《<知青在海南>史料征编出版实施方案》,协商组成征集编辑工作机构。
201434日召开《知青在海南》编委会第一次会议,标志史料征集工作正式启动。是年10月至12月,先后在广州、汕头、潮州、揭阳、湛江、海口和香港六市一区(港区)召开海南省政协《知青在海南》史料征集座谈会;20151012日至15日,分东、西两个片区在陵水、昌江召开全省市县政协知青在海南史料征集座谈会。这两次会议标志史料征集工作由广泛发动阶段转入重点征集、组稿阶段。
2016年全面指导撰稿,并分批组织审稿。20172月至5月,海南省政协组成编审组,先后赴广东省广州、汕头、潮州、揭阳、湛江五市和海南省海口、三亚等市县及省林业厅、部分林场,分别召开《知青在海南史料选辑》编审座谈会,与知青作者及撰稿(整理)人等面对面交流意见。至此,知青史料文稿征集、撰编、审稿基本完成。是年7月,南方出版社展开审编、出版、发行工作,《知青在海南史料选辑》于201712月如期出版,共10卷。其中,1卷为概览,第2-8卷分别为海南农垦(兵团)知青、林区林场知青、市县(插队)知青回忆文稿,第9卷为海南知青典型事迹,第10卷为知青英魂追忆,共收录史料文稿700多篇、400多万字。

三、封面展现的知青历史印记

《知青在海南史料选辑》的封面设计,其创意出自知青,经南方出版社精心设计完成。
泛黄的封面主体色调,寄意知青历史虽已远去、但却留下了历经沧桑永不褪色的历史印记。书名知青在海南”5个大字,选自毛泽东神力苍劲、雄风伟岸的伟人手体。隐现在草帽上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8个字,是1955年毛泽东向全国知青发出的上山下乡号召,字体也选自毛泽东手体。它即体现了最具有知青历史核心元素的象征意义,又昭示了知青历史元年这一起始之年。

新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以19559月毛泽东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一具有广泛持久号召力的按语为发端,国家在倡导、个别试点至1961年的基础上,从1962年至1968文革爆发前,有计划地组织城镇知青上山下乡;文革中的上山下乡,以19681222日毛泽东发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的号召为标志;197610文革结束后,按照毛泽东生前于1976212日作出的知识青年问题,拟宜专题研究,给以解决的批示,党和政府开始调整政策、逐步缩小和结束知青上山下乡,随后着力解决知青返城、就业等历史遗留问题。1982-1983年,国务院和各地知青办先后撤并,知青工作由劳动部门负责。至此,延续近30年的知青上山下乡宣告结束,伴随新中国的坎坷,走过了兴衰跌宕的曲折历程,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史无前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形态特殊的一段社会历史,影响广泛而深远。据国务院原知青办统计,1962-1979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知青上山下乡1776.48万人(文革中仅在1967-1973年,上山下乡知青达805.29万人),其中,广东省97.32万人,包括海南135千人(其中,农垦兵团10万人左右、地方知青点3万余人)。
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虽然早已结束,但真实、全面地反映这一段历史,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或许,我们现在未必评价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然而,我们现在必须抢救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因为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不能隔代相求,人存史存、人亡史亡。知青上山下乡毕竟是一个当代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史料题材。

海南省政协征集出版的《知青在海南史料选辑》,从史料内容到封面设计含义,都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这一重大历史选题的时代特征。

四、史料价值及社会影响、作用

《知青在海南史料选辑》这部文史资料图书共有10卷、420万字,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读完的。因此,建议知青作者和广大读者先用一些时间,细细地读第1卷的前言、概述和后记3篇文章,特别是前言,它是全书的灵魂与主线,它为我们更好地读这部知青史料厚卷打开了窗户。
1、我们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征集、编辑、出版这部书?

给大家讲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一位历史专业在读博士的疑惑知青与南下干部是什么关系?

20168月中旬,我连续两周到海南省档案局(馆)查阅、摘录海南区知青上山下乡档案资料。16日下午,在省档案馆4楼阅览大厅,一位也来查阅档案的男生问我:你们现在查知青上山下乡资料,知青与南下干部是什么关系?我对他的提问觉得有些诧异。我说:南下干部和知青是两回事。坐在他旁边查档案资料的一位曾在黎母山林场的女知青说: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交谈中了解到,这位青年学生姓周,生于1987年,湖南人,父母是南航部队军人,他在海南长大,西北大学历史系毕业、现正在读博士三年级,这次是为了写博士论文来查资料。我对周说:从你刚才提的南下干部与知青下乡这个问题看,征集出版知青下乡历史资料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年轻一代,即使是历史专业的博士,对这段历史也是知之甚少。周说,在学校,老师也没有提示他们读这些历史。讲的都是比较远的历史,离我们比较近的历史基本上不怎么讲。我给他讲了在汕头听到的一个关于知青灾星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虽然人物不同、经历与学历不同,所提问题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对知青上山下乡历史不了解、不关注。而有关知青上山下乡的真实史料更是征集、出版、发行、宣传不够。这件事证明,海南省政协征集、出版知青史料,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以及为我们的后代提供知青历史资料的目的。

前言的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交代了:用来教育我们的后代。这句话是胡耀邦同志说的。我们原话编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中国历史上起过巨大作用,要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写上一笔,用来教育我们的后代。这句话是非常有份量的!是非常权威的!胡耀邦同志是新中国首批知青下乡上山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2、这部书有什么史料价值及社会影响、作用?

前言第3自然段用4句话来概括:690位知青作者讲述的故事,为记载海南知青上山下乡史实开垦了一块知青素材园地,为还原海南知青上山下乡历史提供了一部知青史料厚卷,为研究海南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知青精神遗产,为教育我们的后代献上了一辑鲜活灵动的知青题材读本。

3、如何认识知青、知青历史、知青运动

前言用4特殊做了阐述。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三个既相互交织又有特定内容的历史概念。

知青上山下乡历史有一个发端、发展、演变、调整、结束的过程,它是共和国发展历程中的一段特殊历史;知识青年是同代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作出的是一种特殊贡献,他们形成的是一种特殊精神,他们承载的是一份特殊担当。

 特殊历史

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段重要而特殊的历史,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割断的一段特殊历史。其特殊之处在于:一是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发生、发展和千百万知青的前途、命运,始终与毛泽东主席的最高指示、伟大号召息息相关。从19559月至19762月,毛泽东曾先后四次对知青上山下乡作出重要批示。特别是毛泽东发出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成为知青上山下乡的长期指导思想和激励千百万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的精神动力。因此,1955年或将作为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元年,长达30年左右的知青历史,将作为一段特殊历史,永远载入史册。二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与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城镇人员严重失业压力、文革内乱造成的以老三届为主的中学毕业生就业危机,这两次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历史关头息息相关。三是1700多万名上山下乡知青,与中国成千上万的家庭及其上下三代人息息相关,对当时和后来的中国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四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对象,其主体是清一色的中小学毕业生和未毕业生(包括从城镇和农村考入城镇中学)的学生。五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其历程是几乎一代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燃烧来书写的特殊历史。
 特殊贡献

上山下乡知青作为这一代人的特殊群体,他们为新中国做出特殊的贡献。为国家和民族分忧解难奉献了青春,一些知青甚至奉献了生命。他们是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困难的非常时期别无选择地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如,在全国农垦系统的广大知青和官兵、科技工作者一起,为铸就新中国三座丰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铸就的棉花银色丰碑,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铸就的谷物金色丰碑,广州生产建设兵团铸就的橡胶绿色丰碑)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海南的知青,则更是为特殊时期、落后阶段的海南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当时,海南是老少边穷地区,广大知青,特别是广州、长沙、武汉、北京、西安、杭州等大城市的青年能够义无反顾地赴海南上山下乡。在海南农村,有农场连队的地方,就有路通,就有文明的传播。很多农村小学的教师都是由当时的知青担任的。他们还给落后、闭塞、缺医少药的农村带来了文化娱乐、医药卫生服务。
 特殊精神

在长达30年左右的知青上山下乡历史中,广大知青用心血与汗水共同铸就、塑造、形成的独特的知青精神、知青品格和知青文化,影响深远。

知青们历经了坎坷与磨炼,塑造了自强、自立、自信与自重的品格,在困难面前有了一种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毅力,在改革大潮中有一种胸怀全局、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精神。特别是知青们为国分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根植于他们对祖国、对民族、对农村、对农民的深情和热爱,根植于对广大农村、农场、林场和边疆生活的切身感受,根植于对国情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上山下乡知青经过艰苦的磨炼,成为既不同于前辈又有别于后人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知青二字已不再是原来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一段历史赋予他们的一种独具特质的资历。历史为证,他们是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年轻一代,不愧为时代的强者。  
 特殊担当

知青书写知青历史,承载着特殊的使命担当。知青历史从发端到结束,都是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知青生活经历对于知青的人生品格和价值观的形成与提升,有很多正面的影响和意义。知青上山下乡并不是发生在个别家庭,而是发生在几乎每个家庭。作为海南的一段历史,知青上山下乡是绕不开的重要史实。由曾经上山下乡在海南的知青,真实、全面地反映海南知青上山下乡这段历史,是要完成他们一个永载青史的使命担当,是要履行他们一种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这四个特殊,得到知青们和知青工作者的认可。20165月至6月,我和省政协几位文史干部先后到18个市县召开知青史料组稿、撰稿座谈会。68日上午到屯昌的广青、晨星两个农场考察,下午在屯昌县政协座谈。参加座谈的人员中,有一位80多岁的退休老干部王锡辉,他当年曾经担任屯昌县知青办主任。座谈结束时,王老先生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十几二十年前,曾经有人问他:如何看待知青上山下乡历史?他当时回答不了,现在也讲不清楚,希望我能够给他讲一讲。我就给他讲了这四个特殊。他听后,对我竖起大姆指,动情地说:这回可以讲清楚了。王锡辉署名的一篇稿《屯昌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述略》,收录进《知青在海南史料选辑》(第1卷第183页)。
4、这部书的定位是什么?

我们概括为4。《知青在海南史料选辑》作为一部由地方政协文史资料专门机构征集出版的、集中反映知青历史的大型专题文史资料图书,体现了它的史料性、思想性、全面性、权威性。

史料性是指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回忆文稿,它既是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主要特性,又是文史资料的生命力所在。它具有第一手历史资料的可信真实性,具有存史资政价值及社会功能的可靠准确性,具有鲜为人知、内容丰富、细节感人、片段完整的可读故事性;它要求从标题、内容、语言到体例、结构、风格,都要坚持史料性第一。本书作者均为有故事的人、愿讲故事的人、能写故事的人,内容均以第一人称据实撰写,文稿均具史实故事和史料价值。把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

思想性表现在:本书通过一个个真实可信、生动可读、思想可取的知青故事,从各个不同阶段、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不同侧面、不同视角、不同感受地展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段特殊历史所形成的知青精神与知青文化。书中作者在当年那种政治生活迷茫困扰、物质生活艰辛困苦、精神生活单调困乏的知青岁月里,能够先觉先行、千方百计地读书,能够不畏艰辛、苦中寻乐地坚持下来,能够抓住机遇、脱颖而出。很多文稿都留下了这种知青精神与知青文化的思想印记。

全面性主要指三个方面:一是知青上山下乡时期(历史跨度)的全面性。海南最早安置的一批知青是1955年冬至1956年春,从广州等地赴海南的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最后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1979年。从1955年至1978年上山下乡在海南的知青作者,都有文稿录入本书;二是知青安置方向的全面性;三是知青来源地和文稿内容的全面性。
因为《知青在海南史料选辑》是官修历史资料,所以,这里着重向大家介绍它的权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全国政协系列选题文史资料图书的一部分。海南建省以来,海南省政协已征集、出版《海南文史》第1-26辑,本书为第27辑,是海南建省以来出版发行规模最大的、具有丛书规模与性质的一套海南文史资料图书。海南文史资料图书作为全国政协系列选题文史资料图书的一部分,不仅公开出版发行,而且收藏于中国政协文史馆、31个省市自治区和15个副省级政协,以及全国几十个重点大学图书馆。

二是有特殊的体例规定、标准和要求。它所录用的文稿属于史料学范畴,它以重要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为主线,以特定选题的三亲史料回忆文稿为内容。

三是属于官方修史。它与民间或个人著书不同。它是第一部由官方主修的大型海南知青史料图书,经过道道审核关。第一关,由省农垦总局及所属各农场、省林业厅所属各林区林场、18个市县政协及广东、海南、香港等六市一区知青联谊会等一百多个组稿单位和部分知青作者个人提供并经过初步审阅的稿件;第二关,由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牵头,组织审稿力量,分批对全部来稿(约1300多篇)进行初审、并筛选出拟录用稿件;第三关,对拟录用稿件进行二审、三审,并与部分作者面对面讨论、研究、交流审稿意见;第四关,拟定稿交由南方出版社审核、编辑成书稿并报送外审;第五关,省委宣传部组织专家审读并提出审读意见,这一关很关键,它决定全书能否出版的命运;第六关,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定批准正式公开出版发行。这一关,直至2017128日才批下来。短短一个月,即201818日,南方出版社就将《知青在海南史料选辑》第一批书500套送达省政协文史委,确保了省政协首发赠书仪式于2018117日在海口如期举行。多么不容易!
5、文史资料图书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从1959年创立之初,就确定了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八字社会功能。我们期待《知青在海南史料选辑》这部书能够充分发挥这样的社会作用与影响,这也是我们努力付出的最好回报和全部意义所在。

五、历史的亲历者与记录者

重要历史的亲历者能够成为记录者是幸运的。690位知青作者,代表着上山下乡在海南的135千名知青的心声。我们从1300多篇稿中选择了690篇(约占60%)。
这部知青史料厚卷,都写了什么?都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对作者来讲,都是刻骨铭心的印记;对读者来讲,都是真实感人的故事。可以说,它是一部亲原体的、全景式的《海南岛知青故事》。

135千名在海南的知青中,690位作者都是有故事、愿讲故事、能写故事的人。既有轻松愉快的故事、也有沉重伤感的故事,既有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有偏激荒唐反思借鉴的故事,既有令人激昂振奋的故事、也有教人感慨万千的故事,既有讲述数年、数十年、甚至长达二十余年知青经历的故事,也有回忆知青岁月中一、二件往事片段的故事。
电影《芳华》,描写的是冯小刚和当年的文艺兵甜酸苦辣的故事,他们的甜(快乐)更多一些。而当年的知青,甜(快乐)并不多,更多的是酸痛苦辣。但他们终究没有被那样的环境所压垮,而是忍耐坚持。当年的历练,让他们刻骨铭心。他们对社会、对命运虽有怨但无恨,无论处境如何,他们一生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

在他们的回忆里,讲述肚饿、脑(知识)饿、心(情感)饿的三饿故事,让人读得五味杂陈。为修建猪栏养猪吃肉,竟然错挖有主坟墓拿走青石板。这样的荒唐事,农场知青中有、插队知青中有、罗牛山干校知青也有。

在他们的回忆里,讲述最多的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追求理想、传播文明,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它是最能体现知青精神和知青文化的故事,也是最能打动人、感染人、启迪人的故事。
六、同代人特殊群体的共同名字——“知青

前言特殊贡献中的一段话:在1700多万上山下乡的知青中,虽有少部分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或获得机遇的知青成长为国家各条战线上的领导骨干和业务骨干,而大批失去机会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绝大多数知青,却只仅有残缺不全的或低水平的中、小学教育水平。他们面临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机遇,在日益激烈的市场和人力资源竞争中,在长期承受着诸多方面困难和压力的情形下,顽强地自尊地抗争着、工作着、生活着,成为同代人中牺牲最大、奉献最大的特殊群体。
顽强地自尊地抗争着、工作着、生活着;用一生坚守着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些话是刻骨铭心的,只有经过的人才能深深地感受到。它总是令人既感慨万千、又理性坚守(如果说过去是感性盲目的,而如今却是理性坚定的)。不要忘记我们曾经同甘共苦、甜酸苦辣的经历,不要忘记这个特殊群体的共同名字叫知青7%的知青理应关心、帮助、扶持93%的知青,因为我们都是同行者、同龄人。

我们是知青历史的亲历者、记录者,是知青精神和知青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

(作者李朱全,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原专职副主任;《知青在海南史料选辑》主编。本文摘自作者201821日在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知青在海南史料选辑》编辑委员会)主办、南方出版社和海口知青联谊会协办的该书发行赠书仪式暨作者座谈会上的发言。)

推荐阅读:
  《知青问题研究》100篇活页
 《知青问题研究》200篇活页
 《知青问题研究》300篇活页
 《知青问题研究》400篇活页
《知青问题研究》公众号:zqwtyj
来信来稿邮箱:2196692010@qq.com
请按下面二维码,识别加关注

知青问题研究
研究知青历史、拓展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