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情牵北京娃

文摘   2024-11-23 09:00   四川  
 延安曾经因为养育了一代“老延安”而誉满全球;延安也因为是近两万八千多名北京知青“洗礼”的地方,造就了一代“新延安”而值得骄傲。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近两万八千多名北京知识青年,响应党中央毛主席“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不远千里离开自己的亲人,告别了首都北京,满怀纯真的青春热情和崇高的革命理想来到延安插队落户,接受延安精神哺育和革命传统洗礼。把人生最壮丽、最美好的年华抛洒在这块古朴的土地上。在延安期间,他们与延安的父老乡亲一起住窑洞,吃窝窝头,与老区人民一起“战天斗地”,同甘苦,共患难,与延安人民结下深厚的革命情谊,在这片黄土地上也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当年到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最小的只有十六岁,最大的也不过二十岁出头小伙子,在延安度过了一生中最难望的一段岁月。虽然那时条件十分艰苦,他们之所以挺过来,靠的就是延安精神支撑。知青们说,延安是故乡,延安是精神家园,延安精神在我们知青的人生起步阶段抚育滋养了我们,使我们懂得了为什么奋斗,怎么去奋斗的不竭动力。而且,把这种奋斗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为自己的人生打牢了基石。
    七十年代初,知青通过各种渠道向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汇报延安的贫穷落后状况,曾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国家每年拿出专款支援陕北建设,先后投资1.2亿元,这些援助,对改善延安的生产条件和开发主导产业起了巨大的作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成千上万的北京知青,从农村走向延安的各行各业,走向北京,走向全国各地,投身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现在,虽然他们绝大多数回到了北京,有的当了科学家,成为中科院院士;有的当了省委书记、部长、市长、外交官等等,有的成为党和国家栋梁之才;有的当了国有大企业的总经理、董事长;有的在普通的岗位上工作。但无论北京知青走到哪里,无论在什么岗位,仍然魂牵梦绕着自己的第二故乡----延安,更没有忘记延安的人民。
 这些年来,知青中间有不少人多次重访延安。正如2004年延安电视台大型系列访谈节目《我是延人》栏目采访的近二十名北京知青,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延安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谈起对延安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北京知青联谊会会长李连元曾深情地说:“是延安的父老乡亲培养教育了我们”。

 北京知青为延安修建希望小学、修路、引水、拉电,搞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延安经济尽了各自的力量,北京知青已经成为支援延安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是延安开发、开放潜在的人力资源,是促进延安经济建设的宝贵财富。做好此项工作,无疑是对延安经济建设和社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多年来,延安知青工作在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扎实细致的工作,针对知青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制定政策,落实措施,千方百计为知青搞好服务。同时,加强与回京知青的联络,为我市引进技术和资金牵线搭桥,发挥了知青在我市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一些回京的知青纷纷带着自己的子女和家人不断回访延安,而留下来的三百多名知青,则在陕北生根发芽,成为地道的延安人。他们在这里奉献了青春,还要继续为这片革命圣地贡献聪明才智。 

 通过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节目的播放之后,我有幸再一次看到十几名老知青的风采,听他们娓娓道来在延安的故事。作为一个长期从事知青工作者,为此,我感到非常欣慰。同时,我也借此机会,向过去曾在延安生活工作过的近两万八千名原北京知青表示最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如今无论他们走到哪里,他们为推进延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延安人民将永远铭记于心。

(作者同刚,延安市知青处主任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文写于20204月,刊于《社区文化》知青岁月”。)

推荐阅读:
   《知青问题研究》100篇活页
  《知青问题研究》200篇活页
  《知青问题研究》300篇活页
  《知青问题研究》400篇活页

《知青问题研究》公众号:zqwtyj 

来信来稿邮箱:2196692010@qq.com

请按下面二维码,识别加关注。

 

知青问题研究
研究知青历史、拓展知青文化、弘扬知青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