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原四川省知青办公室的一位老同志在9年前的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现发出以飨读者并留史存档。] 我们这些曾在四川知青上山下乡战线工作过的老同志,对《四川知青史》(三卷本)的出版发行,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客观记述知青上山下乡这段历史,真实地反映当年的实际状况和这段历史的真实,是我们这些曾在这条战线工作数年、努力奉献的老同志的共同心愿与期待。现在,这一愿望在我们有生之年得以展现,使我们真实地看到了一个我们曾十分熟悉的工作场景与实际场面,确实感到十分欣慰。 《四川知青史》(3卷本)于2015年7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17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社科优秀成果2等奖。
本书作者孙成民,曾在川东农村插队落户近10年。四川省知青办的不少老领导、老同志都曾到他插队的地方去过。1974年9、10月,我也曾与省知青办宣教处王宪民处长到他所在的公社住过两个多月,调查了解了不少第一手资料。孙成民也多次参加省委、省知青办召开的有关知青工作方面的会议,还曾在省知青办担负着一定的领导工作,参与过全省知青政策的一些调研、决策和实施,可以说,他对全省知青上山下乡的总体情况,是较为熟知的。而且,他本身就是插队多年且担任过大队党支部、公社党委书记的知青,对知青工作的微观环节,如知青的生活、劳动等具体情况,以及农村社队、基层组织等实际工作,以及县、地、市层面的知青上山下乡的动员、安置、教育、管理、保护、就业等工作情况,也都有较多的接触和参与。这些是他撰写《四川知青史》(三卷本)独有的条件和基础。《四川知青史》(3卷本)作者孙成民到插队农村走访,拍于2006年5月。还在1996年初,孙成民经公开考试选拔到省社科院担任副院长不久,就与省知青办的一些老同志进行过一次聚会。当时,他就说准备写一部四川知青历史的书籍,并征求了一些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此后,还对省知青办原存的各种档案资料进行了多方面的查寻和搜集。在写作这部书的时候,一些老同志也不时给予极大的关心、关注。 四川省原知青办公室副主任刘安静(中)、工作人员谢继冲(左2)和老知青代表巫方安(右2)、梅耀农(右1)与作者孙成民参加《四川知青史》(3卷本)初稿征求意见会后合影,拍于2013年7月。
我们还几次和孙成民一起对这部书稿进行了讨论和修改,省知青办原副主任刘安静曾带病参加过一次讨论。其中有一次我们还带回三大本《讨论稿》回去看了两个多月后,再进行了一次过细的讨论。四川知青典型人物巫方安、梅跃农、李莉多次与我们一起参加了讨论修改。孙成民还专门到重庆,与马永贵、陈月霞、张娟等知青典型人物进行过一次研讨。这几次讨论中提出的修改完善意见,也基本上被孙成民采纳并补充进了正式版本之中。可以说,我们这些曾在省知青办工作的老同志包括一些已去世的老领导、老同事,以及很多老知青,都曾对撰写四川知青历史寄予厚望,并希望这一部书早日出版发行。四川省原知青工作办公室部分工作人员合影,拍于2003年4月。如实记录这一段历史确实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我们庆幸的是,孙成民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这一使命,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辛勤耕耘十余年,在四川省社科院、四川人民出版社的重视和支持下,终于如愿以偿,确实可喜可贺,确实来之不易,确实功德无量。这部书的问世,不仅在研究四川知青历史乃至中国知青历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在研究当代四川的政治、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借鉴作用。(作者谢继冲,四川省知青办公室原工作人员,四川省劳动厅劳动科研所原所长;本文摘自作者2015年7月在四川省社科院召开的“《四川知青史》出版暨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稿。)
在“四川省革委毕业生分配组”的基础上,经过调整、充实,1973年建立“四川省革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办公室”。自1973年至1981年期间,曾在四川省知青办公室任职和工作过的人员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余之光 高 云 黄信伍 刘安静 孙成民 党尊三
李盛乾 胡晓明 张小彦 喻朝庆 陈玉林 邓仕忠
(摘自孙成民著《四川知青要事纪录》第403-404页,根据四川省知青办公室原工作人员回忆资料整理。)
推荐阅读:
《知青问题研究》100篇活页
《知青问题研究》200篇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