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有没有福气,看这一个地方就知道了,很准!

教育   2024-10-27 07:00   北京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作者:海蓝幸福家

来源:海蓝博士(ID:hailanboshi)

有一位女学员,能力强、脾气急、性格强势,老公刚好相反,是天生的好脾气,能力中庸,做事不急不忙,天生的乐天派。

结婚快十年,她已经习惯了发脾气有老公哄着,摆脸色有老公接着,夫妻“互补”,女主外男主内,倒也和睦。

前几天,她过生日,老公和女儿瞒着她订了餐厅包间,还早早去装饰了房间想给她个惊喜。
不巧她在公司处理事情,一直加班,老公打电话催了两次,她有点恼火。
她赶到餐厅时已经很晚,因为工作处理得不顺利,心情很不好,没看到父女俩用心装饰的房间,人没坐下就抱怨老公一直催她影响工作。

老公努力调节气氛,可她脸色一直不好看,还找茬儿训了女儿。

饭桌上,女儿哭了,老公发了火:“孩子为给你过生日忙活了一下午,你的工作不顺心,凭什么冲孩子发脾气?”

生日宴最终不欢而散。

开车回家的路上,老公没有和她说话,只是哄着女儿开心,她看着内心很是愧疚。

回家后,等女儿睡着,老公第一次跟她红脸,也第一次跟她说了“狠话”:

“我和女儿不是你的出气筒,你有火冲惹你的人发,凭什么冲着我们?就算是家人也不能永远都包容你,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会发脾气。下次要是再这样,别怪我不给你面子!”
这句话,刺痛了她,也点醒了她。

外人看来,他们是“性格互补”的夫妻,朋友也羡慕她有个好老公,可一直以来,发脾气闹情绪的只有她,老公一直在包容忍让,这样的“互补”,并不公平。

我们总是习惯向最亲近的人发脾气,因为不管如何不堪,似乎他们都能理解包容。可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谁都会有,即使是再亲近的人,也没有义务一直为你的情绪买单。
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座有限的容器,装载着各自的喜怒哀乐。

当我们不断地将负面情绪倾倒给最亲近的人时,就像在无形中给他们增加了额外的负担。

时间一长,多好的容器也会因为过载而变得沉重,甚至可能出现裂痕。

更重要的是,频繁地向亲近的人发脾气,实际上是在消耗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这种纽带是维系关系的重要基础,一旦受损,就很难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我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失去一个原本可以倾诉、依靠的肩膀。

不管是多么包容你、多么爱你的人,都没有办法一直当你的情绪垃圾桶。

所以,家人之间也要做好情绪管理,一张微笑的脸比什么都重要。

对外人不发脾气,是教养,对家人不发脾气,是修养。

有福气的家庭,家人之间都能和颜悦色、柔声细语。
当然,我们所说的情绪管理,并不是忍着所有的坏脾气,而是能够转化情绪。

情绪稳定,就是没情绪?
这其实是一种误读。

每个人的生命都需要很多色彩,如果没有黑白的衬托,也不会看到绚烂夺目的色彩。就像没有黑暗的夜空,就看不见闪着光的星星。

情绪是客观存在的,喜怒哀乐是最正常不过的表达,高兴、激动、悲伤、愤怒,有了这些情绪,人才会变得生动。

快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行动的动力;

恐惧让我们有了远离危险的本能;

厌恶教我们学会选择;

愤怒是表达也是一种捍卫;

而悲伤,让人类学会最宝贵的共情。

每一种情绪都有他的价值,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正面的情绪像糖,告诉你生活此刻的甜。

而负面的情绪如同疼痛,提醒你需要帮助,为自己的情绪止痛。

她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我们,都是我们亲密的“小伙伴”。
我们需要做的是:能够接纳情绪、包容情绪、正确地表达和处理情绪,这种能力,才是真正的“情绪稳定”。

1、学会接纳情绪。

不必逼自己做个“情绪完美主义者”,不要觉得自己会闹情绪就“糟透了”,人是感情动物,有喜怒哀乐再正常不过。
悲伤的时候,大哭一场,难过的时候,放放空,那是情绪给你的权利。

2、读懂情绪背后的自己。

每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个被藏起来的你。

当你身处一段糟糕的情绪,试着离开人群,给自己独处的时间。
想想这段坏情绪背后藏着什么?

是你无力改变现状的不满、还是对他人的失望?
是你积累了太多的压力、还是给自己设定了不该有的目标?

只有找到那个藏在情绪背后的自己,你才不会反反复复陷入同样的情绪不能自拔,你才不会为同样的问题纠结。
那个“自己”,就是你打开情绪大门的钥匙。

3、给自己的情绪找个容器。

每个人都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处理情绪的方式。

就像有人难过时喜欢独处,有人悲伤时爱找人倾诉,有人郁闷时就K歌,有人心烦意乱了就去运动。

那些能让你的糟糕情绪你平复下来的,就是你情绪的容器。

那个容器,让我们真正放松下来,找到一种方式,将负面情绪转化为人生能量,然后整理自己,重新出发。

出发的路上,爱好自己,也爱好我们的家人。

来源:海蓝博士(ID:hailanboshi)。新东方家庭教育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哦 

新东方家庭教育
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