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父母缺钱又缺闲?看完美国行为学教授的解释,我顿悟了

教育   2024-11-07 07:05   北京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作者:地衣

来源:教授妈妈和野马小雅(ID:yemaxiaoya)

最近,我时常想起4月回国的美好时光,和那时的人,那时的事。
一天,路过早点店,便顺势赶在店面关门之前,进去买碗热干面。
店里正好有一对和我一样,起得晚来吃早午餐的情侣。他俩正在和老板点餐:热干面,加萝卜不要葱花,微辣。我便不急不缓地站在他俩身后排队等老板翻我牌子。
但这世界上有一种着急,叫做妈妈觉得你应该着急。
我刚在那杵了不到半分钟,但见我妈一个箭步冲了上来,对我说:“你快和老板说你要吃什么呀,傻愣着干吗?”
我说:“前面还有两个人呀,没轮到我。”
我妈说:“你没看见有两个人在下面吗?他们俩的是老板娘在下,你跟这个男老板说你要什么呀!”
我还没来得及回应我妈,下面条的老板隔着柜台已经感受到了我妈的急迫感。他一边给刚下好的面条里有条不紊地加佐料,一边抬头问我:“你吃什么?”
就这样,在我妈的敦促下,我提早3分钟,端到了我的热干面。这节约的3分钟,在时间的长河里根本算不上什么。更何况当时我就是个回国度假游手好闲每天有大把的光阴可以虚度的孕妇,我妈是个退休在家不需要出工也没有约会的闲人。
但这3分钟,却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散不去:
我和我妈明明不缺时间,为什么还要火急火燎地去节约这3分钟呢?
是忙惯了,所以无法安于闲暇吗?
事实上,不止我妈妈,我发现身边的每个人,包括我自己,都时常忙忙碌碌火急火燎地,想要通过“当下的精简、优化甚至牺牲”,去急迫地通往更好的未来。
为高考而奋斗的孩子,吃现在的苦熬当下的夜,是为了以后“上好大学出人头地不让父母失望”。
为工作而努力的人,早出晚归加当下的班,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升更好的职,为自己为家庭有更好的生活而打拼。
为减肥而管住嘴迈开腿的人,忍现在的饥挨当下的饿,为了塞进小号的衣服瘦成一道闪电“美美”地出现在众人面前。
然后呢?
然后,在我们的想象中,我们就“有时间有金钱有资源”去享受美好的生活了。
可现实却是:我们拥有的似乎总是不够。
如今的我们,和“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物资贫乏的年代相比,生活已经显得相当富庶。科技的发达也让机器代替人工劳作,为我们省了不少时间。
照理来说,我们应该过着越来越“有钱有闲”的日子。可看看身边的人,大多数都觉得自己“财富不自由,时间亦不自由,甚至连穿衣也不自由”。
明明拥有了更多,心下却似乎更感匮乏。这到底怎么了?
行为科学家Sendhil Mullainathan和Eldar Shafir写过一本相当有名的书,叫做:《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
用一句话概括此书的中心思想就是:觉得自己缺钱缺闲的稀缺匮乏感,会让你陷入贫穷和忙碌。
什么是稀缺?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拥有少于所需的感觉。这种稀缺感,或者说是匮乏感,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来说,可再熟悉不过了。
而这本书告诉我们:长期的匮乏,会让人进入一种稀缺的状态,影响我们的判断能力和行为模式,陷在贫穷和忙碌中,俗称穷忙活。
书里总结了稀缺对人的4种负面影响。

管窥效应
管窥效应,是种很形象的说法。
当我们透过管子看世界的时候,视线被局限在管子里,很难看到管口外面的东西。
因此,它被用来形容人在处于稀缺状态时,“注意力”的范围变窄,只能专注于解决眼前紧急待办的事项,而没法用更宏大的全局观,更别提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书中举了个美国消防员的例子。
消防员在接到火灾警报的时候,被要求在60秒之内穿戴整齐带好装备跳上消防车出发。
而据统计,在工作中丧生的消防员,其中有25%的人不是在火灾现场,而是在去火场的路上发生的事故。
而在这些悲剧当中,有79%的事故中导致消防员丧生的原因是:忘了系安全带。
照理来说,平日里一般人一上车就有系安全带的习惯。更何况是训练有素的消防员。
但他们为什么会在如此紧要的关头,忘了如此基本的安全措施呢?
那就是因为,火灾发生时,消防员的时间和精力都是稀缺的资源。他们过于专注在救火的准备上(研究火场结构、计算水龙头的数量……),便无暇顾及其它的事情:比方说在坐上消防车时,系好安全带。
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日常里虽不会像消防员那样出生入死。但管窥效应也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决策。
比方说,当我们赶时间的时候,可能废寝忘食,连吃几天泡面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
虽说deadline(截止时间)是第一生产力,但它同时也让我们无暇顾及自己的饮食运动和休息,为长期的身心健康埋下隐患。

借用和透支
当下的资源显得局促时,人们常做的便是:向未来透支。
比如说借信用卡债(甚至高利贷),结果下月刚发完工资还完卡债和利息,就又没什么钱了需要再借一次卡债……
透支当下的闲暇时间忙工作,于是休息不好工作效率低下反而事倍功半,又需要牺牲更多的休息时间来补没完成的工作……
就这样,我们在匮乏中,拆东墙补西墙,结果东墙倒西墙歪,进入了某种恶性循环。
而很多被透支的东西,尤其是时光,是日后如何也补不回来的。
孩子成长、年华的老去不等人,等你终于“有时间有钱”的时候,也许会发现树欲静而风不止,那些逝去的光阴如何都补不回来了。

没有余闲
如果你要出国7日游,却只能随身携带一个小小的登机箱装行李。
那么,整理行李的时候,你势必得精打细算,只带必需品,而不会把行李箱的空间浪费在一些可有可无的物件上。
有时候,为了给临时想起来的东西腾地方,你可能还得优化装箱的方法,把所有东西倒出来重新返工。这种因为“空间”限制,而不得不反复进行的优化,便是生活在匮乏中的人的日常。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富余,容错率极低。
而一个人在这种没有“余闲”,“只有精打细算步步为营”容错率极低的状态下生活久了,这种思维模式会深深地为你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打下烙印。
以至于即便客观上,生活发生了变化,你变得富裕了、有闲了,那种不舍得花钱花时间的紧张感却始终如影随形。
就好像我妈妈忙碌了大半辈子,退休后终于闲下来了,却仍然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节省时间”,始终无法像一个“心境闲适”的人一样,悠闲地排队吃个早午餐。
但重点是,现实中我们费半天劲买物美价廉东西省下来的钱,往往只是让我们花更多脑细胞去买更多物美价廉却不一定需要的东西。
我们时刻着急忙慌省下来的时间,往往也没有真的用来去做自己想干的事,顶多不过是葛优躺瘫在沙发上刷刷手机。
而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想做的事情,却似乎总是没有足够的钱去买,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

耗损“带宽”
“带宽”,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就好像你家wifi处理来往交流数据的速度取决于其带宽一样,我们的决策能力也取决于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带宽”。
作者用带宽,来指代我们做决策时的“认知能力”和“执行能力”。而匮乏感,耗损我们的带宽。
当你花大量的精力去优化“鸡毛蒜皮”的小事;
当你花时间研究如何省钱买物美价廉的东西,又想办法省时间无法好好休息;
当你时常被“自己不够好,还担心一件事做不好就会让他人觉得你是个loser”的焦虑笼罩;
你大部分的思辨力、自制力、执行力都耗在可能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情上。
内耗使你的“带宽”变窄,无法分配时间精力和智慧去关注真正重要的事。这样一来,我们似乎无可救药地陷入了又穷又忙的穷忙当中。
如果你仔细想想,“稀缺匮乏感”可真是个令人细思极恐的东西。
当下的稀缺感往往是因我们对现实的不满足,过于想要抵达一个“美好”的未来而起。为了抵达想象中的远方和未来,我们甚至愿意通过“牺牲”当下的享乐和闲暇。
可讽刺的是,我们却被这种匮乏感困在了原地:只能处理自己意念中认为重要非做不可但实际上并非举足轻重的小事,却丢失了真正能让我们拥抱美好生活的心态、努力、和行动。
时常,我们以为只有牺牲当下,才能拥有未来。但事实上,只有拥抱现在,才能真正地拥抱未来。
否则,即便未来来了,它也只会成为另一个我们想要逃离的令人不满意的现在。
就像是罗伯特•麦基曾在《故事》中写的:
现实的精华就是匮乏,一种普遍而永恒的欠缺。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够人们受用。食物不够,爱不够,正义不够,时间永远不够。
即使我们有了足够的钱、时间和爱,我们找到了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的方法,安宁也很快会变成无聊。
无聊很快会变成一种新的匮乏。欲望的匮乏。
那,如何摆脱这种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匮乏感呢?
好消息是,“匮乏感”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往往与客观条件关系不大。“匮乏感”常常和“没钱”没有太大的关系。一些人物质条件很富足了但仍感到匮乏。
因此摆脱匮乏感对很多人来说,不是“挣更多的钱”或是“买更多的时间”,而是通过转念,摆脱匮乏的感觉。
01 刻意制造富余
与匮乏感对立的,是富足感。而富足感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它来自于“当下及时行乐”满足自己。
如果你总觉得缺时间,那么可以试试每天给自己预留一段时间,只做自己最想做,并且力所能及不需要花太大的努力就能做的事情。先找到痛快满足自己并不因此内疚自责的感觉。
我一个朋友的侄子在国内上初中,今年6月刚参加完中考。课业沉重的他,连续好几年都起早贪黑每天睡不到5小时。
但这个孩子却凭自己的本能,在重压之下找到了自己应对的方式:他每天会花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洗澡。
这半个小时,就是他给自己预留的时间。在浴室里的他,不是课业繁重一天要过出48个小时效果的初中毕业生,而是淋浴间的王,此时此刻此地全都属于他尽其在我。
而最近,缺时间缺自由的我,又开始写作了。写作大概是如今的我,“放纵满足”自己的方式。写作的时光里,我仿佛遁入另一个时空,在那里没有嗷嗷待哺涨红着脸高声哭泣的小娃,也没有怎么做都做不完的家务。
虽说现在写一篇文章,时常需要一整个星期。但每次在生活的缝隙里钻进写作的世界,都给我一种无与伦比的富足感。
这大抵是我能在这般煎熬的时光里,能为自己做的给自己力量给自己富足感的最美好的小事了。
02 节省带宽
我们时常纠结于一些当下觉得无比重要,但把时间的维度拉长来看,其实无关紧要的选择里,浪费自己本来就不够的带宽。
当人们做决策时无比纠结的时候,其原因大抵有这么几个:
①每一个选项都不令我们满意;
②可供选择的选项其实都差不多,没有哪一个比另一个强特别多;
③怕选了A没选B而后悔。
当我们知道了这些原因之后,就可以采取行动来降低做决策的成本,省带宽。
原因1和2的内核其实很相似:每个选项都差不多,没有理想的最优解。
虽说这令人很烦躁很纠结,但反过来看又是件好事:无论你选哪个选项,结果都好不到哪里去,也差不到哪里去。
所以,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在大差不差的选项中纠结呢?有这个时间躺平休息或者出去和朋友花天酒地不香吗?
攻克原因3稍微难一些,因为是个人就容易被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悔恨感”支配。尤其如果你的家人是那种见你栽跟头还喜欢说“我早就告诉你了吧……”这种话落井下石的选手,就更难了。
但战胜悔恨感有一个很实用的方法,那就是承认自己不是万能的。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是天意。
当一件事进展不顺利的时候,我们其实可以对自己摆烂,把“责任”推脱给天意。
这样心里好过许多不说,也能让我们在做选择时,卸下不少时候“必须为此”负责任的恐惧。每一件事的成败,都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都有运气的成分在。
我的导师时常教育我们说:有时候坏事发生,不代表你做的决定不好。(Often, it was not a bad decision. It was just bad luck.)
当我们能从日常的纠结当中解脱出来,我们就能节省做决定的带宽,把更好的思辨力和执行力留给更重要的事了。
03 活在当下,接纳匮乏
匮乏感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不满当下,想要逃离。
因此真正地消除匮乏,就得从接纳当下的现实开始。
刚生完二胎不久的我,每天都要面对一个时不时因为胀气而大哭不止的小奶娃。新生儿母亲的生活真的乏善可陈。我缺觉,缺时间,缺自由。
我想不被打扰地睡上一整天;
我想出去和朋友嗨玩一整天;
我想要想干嘛就干嘛,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要被一个小娃整天苑囿在床上面。
可越是如此想,我的匮乏感就越强,随之而来的焦虑感就越强烈。
我怎么做才能让小娃吃好睡好成长好呢?
母乳够不够?
孩子哭这么久会不会是有什么大病?
日子该不会一直这么难吧?
等婆婆走了之后没人帮忙我真的应对得来吗?
虽说,这不是我第一次养孩子。但面对一个新生命,爱操心的老母亲心里的担忧和焦虑,有增无减。
我时不时在累崩溃的时候泪流满面,质问苍天: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当我意识到自己又产生想要逃离当下的情绪时,我会把注意力收回到我的呼吸上。深吸一口气,再用两倍的时间把它缓慢地呼出。仔细体会空气经过我全身的感觉。
经由着呼吸,我把注意力回到当下,回到着一呼一吸之间,默念日日是好日。
我就当自己是修行的僧侣,当下唯一的任务,就是打开五感,去感受现下的每一分每一秒给我的体验。
它可能是令人焦躁的焦灼感,真好呀,它是一种为人父母独特的体验。它可能是被另一个小生命如此需要的甜蜜感,真好呀,它也是一种为人父母独特的体验。
把一切的感觉和体验都当成人生必经之路,作为真正活着的感受来接纳,于是心下的焦虑就消散了不少。也不再想要逃离当下,去那个头脑中构筑出来的远方。
缺钱又缺闲似乎是大部分中年人的常态。我时常觉得,人类的悲欢,其实是相通的。
中年人无论生活在哪里做着什么事情,内心似乎都住在同一个世界,为同一种憧憬而奋斗,又被同一种匮乏感困住。
也许在短期之内,我们在各自的生活中能改变的客观条件并不多,但主观上我们能做的心态思维调整却不少。
希望每个人都能走出心中的匮乏感,把每一个当下都当成自己憧憬的未来那般,精彩地活。
本文转自公众号:教授妈妈和野马小雅(ID:yemaxiaoya),作者地衣,荷兰行为经济学教授,二胎妈妈,边读前沿科学成果,边和混血萌娃斗智斗勇,擅长把生活过成段子,在育儿和女性成长中有接地气的感悟。微信搜索“教授妈妈和野马小雅”,关注她,看双博士家庭逗比日常,了解荷式生活和教育。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哦 

新东方家庭教育
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