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为加强基层控制,推行新县制,实行政教合一,推行国民教育。1939年4月,安徽省政府出台《安徽省各县乡(镇)保小学暂行规程》,对全省初等教育进行重大的变革,原有县、区公立小学一律改为乡(镇)保小学,乡(镇)保小学一律设短小班和成人班(民教部),将儿童义务教育与成人补习教育合并实施。
乡(镇)保小学分为两类,设在乡(镇)的是乡(镇)中心学校,后来也叫乡(镇)中心国民学校,设在保的叫保国民学校,为了突出“政教合一”,这些学校的校长都由乡(镇)保长兼任,同时学校教师还兼任乡(镇)保干事等职。
合肥县是在1938年5月14日沦陷的,其中城区全部沦陷,东乡和西乡则是部分沦陷。局势相对稳定以后,合肥县在安全区内开始逐步恢复国民教育,在乡(镇)保普设中心国民学校和保国民学校,到1941年,学校数在全省位居前列。
1941年,根据省教育厅的统计,安徽全省62个县有乡(镇)中心学校1336所,学级数3995,学生数160822,其中合肥县有中心学校75所,占全省5.6%,学校数仅次于阜阳和六安,排名全省第三,学级数198,占全省5%,学生数7920,占全省4.9%。
以下为1942年省教育厅视导报告中的提到的合肥县部分乡(镇)中心国民学校概况。
校名 | 校址 | 校长 | 学级数 | 学生数 | 沿革 |
---|---|---|---|---|---|
县示范中心校 | 荒山刘坟祠 | 郑温如 | 小学部1-6年级;民教部有成人班 | 小学部196人,成人班50人 | 原为潜山乡小,1941年接收省立合肥临小改为今名 |
县示范中心校第一分部 | 井王店刘氏光禄公祠 | 分部主任邓云峰 | 1-6年级 | 184人 | 原为乡小分部,1945年改为潜山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
县示范中心校第二分部 | 漕坊庄 | 分部主任徐洲英 | 1-4年级 | 53人 | 原为临小第三分部 |
三河镇中心学校 | 东街大王庙 | 赵石英 | 1-6年级 | 542人 | 1937年前为三河镇立小学,1938年为救亡小学,1940年改为现名 |
丰乐镇中心学校 | 丰乐镇 | 江光礼 | 1-6年级 | 116人 | 1932年,第九区第一初级小学,1934年,丰乐河初级小学,1939年秋,丰乐镇中心国民学校 |
新仓乡中心学校 | 新仓镇崇圣庙 | 戴继明 | 1-6年级 | 195人 | 1937年设立短期小学,1939年改为乡小,1940年改为中心学校 |
官亭区黄花乡中心学校 | 黄花乡公所 | 唐玉亭 | 1-6年级 | 110人 | 1939年创办乡小,1940年改为中心学校 |
官亭区维新乡中心学校 | 孙家集 | 吴兹注 | 1-6年级 | 83人 | 原为中山学校,1941年增设中心校,1942年民校归并中心校 |
官亭区各乡联立中心学校 | 江夏乡五星庙 | 龚衡军 | 小学部1-6年级;民教部有成人班 | 小学部169人,成人班7人 | 1940年春创设两班,秋季增设高级一班,原为官亭区各乡联立小学,1941年秋改为现名 |
防虎乡中心学校 | 防虎山 | 解景戎 | 1-6年级 | 84人 | 1941年上学期设立 |
芦临乡中心学校 | 黄家圩 | 1-6年级 | 205人 | 1939年成立芦临乡小学,1940年改为中心小学 | |
界河乡中心学校 | 瞿氏祠 | 唐德楹 | 1-6年级 | 127人 | 1939年上学期创办救亡小学 |
横店乡中心学校 | 张小店 | 姚文林 | 1-5年级 | 83人 | 1941年上学期创办 |
双河乡中心学校 | 卫氏大仓 | 王意诚 | 小学部1-5年级;民教部有成人班和妇女班 | 小学部143人,成人班25人,妇女班36人 | 1940年创办 |
六合乡中心学校 | 大烟墩六合乡公所 | 潘滋 | 1-4年级 | 100人 | 1941年上学期创办 |
山南乡中心学校 | 山南镇北首李氏公祠 | 赵开文 | 小学部1-6年级;民教部有成人班和妇女班 | 小学部146人,成人班30人,妇女班31人 | 民国初年,创办合肥县第五完全小学,校址在山南街南头大庙后面,1938年,日军入侵,省保安第五团在撤退时烧毁学校房屋。1939年改在街北李氏祠堂办山南中心国民学校 |
沈店乡中心学校 | 沈店乡公所 | 戴季明 | 1-6年级 | 75人 | 1940年2月创办 |
聚星乡中心学校 | 聚星集 | 刘建武 | 1-5年级 | 132人 | 1938年为肥西救亡小学,1939年改为乡小,1940年改为现名 |
官亭乡中心学校 | 官亭镇西 | 龚仁恕 | 1-5年级 | 83人 | 1941年创办 |
长镇乡中心学校 | 长镇南街 | 汤志超 | 小学部1-6年级;民教部有成人班 | 小学部150人,成人班52人 | 1938年创办 |
高刘乡中心学校 | 高刘集北头 | 陈必文 | 小学部1-5年级;民教部有成人班和妇女班 | 小学部177人,成人班28人,妇女班25人 | 1935年由原县立初小改办乡中心校 |
高庙乡中心学校 | 高庙店陈氏宗祠 | 杨介繁 | 1-4年级 | 42人 | 由高维联立国民学校于1941年第一学期改设 |
江夏乡中心学校 | 江夏店江氏宗祠 | 刘学素 | 小学部1-6年级;民教部有成人班 | 小学部146人,成人班50人 | 1939年秋创办 |
1942年的视导报告指出,合肥县中心国民学校大多数设备简陋,学额不足,全县国民教育以第三区(长临)教育较为发达,官亭区一带较为落后。大部分学校的民教部没有开设,中心学校的校长大部分为乡长兼任,专任校长太少。另外,全县1944年11月和12月两个月的经费公粮没有发给,殊属不合。
报告中被表扬的学校,是三河镇中心国民学校,学校布置整洁,图表及作业本齐全,学生精神极为饱满,全校教师多为高中、师范学校毕业。被批评的学校,一个是沈店乡中心学校,设施简陋,甚至连升旗胥都没有,一个是县示范中心校第二分部,校址环境不适合,应该迁往南分路较为适宜。
根据顾方《合肥的行政区划演变》,民国时期的合肥行政区划,一县十区一百四十三乡(镇)。也就是说,1942年,合肥县143个乡(镇)只有一半设立了中心国民学校,距离“每乡(镇)设立一所”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当然这里面有战争的影响,毕竟当时还有30多个乡镇在沦陷区,10多个乡镇在半沦陷区,一时无法设立学校。
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合肥县有中心国民学校89所,保国民学校380所,安全区内的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基本都成立了,但是学龄儿童入学率18%,失学成人入学率21%,远未达到当时国民教育五年计划提出的“80%”和“50%”的要求。因此只能说“新县制”和乡(镇)保小学制度对于普及合肥县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并未恢复到战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