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香一瓣——筒子楼生活

文摘   2024-08-25 23:06   安徽  

在十二中工作的近四年时间里,我担任初中语文教师,还带了一任班主任,遗憾的是没有带到头,因为他们初三时我生孩子了。在这四年里,我谈恋爱、结婚、生孩子全部解决。其实当时已经不小了,我19岁高中毕业下放农村,23岁上学,25岁工作,生孩子时28岁已经老大不小了,在那时我们已经算是晚婚晚育了。这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组建了我的家庭,这个家庭也已经走过了40多年了。

说心里话,时觉得教师还是不错的,除了上课和学生管理工作之外,自己有很多时间看书学习用现在的话说,那时候工作也好生活也好不卷。70年代中后期,有电视的家庭很少,娱乐活动也几乎没有什么。记得我们当时最大的乐趣就是去五里井的电影院看电影,学校经常包场,我们几个同事没事一起去看电影是经常的事。后来我们一位同事家里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到晚上有好节目时大家就像过节一样,他就把电视机放到走廊上,同事们就围在电视机旁共同看电视其实当时的电视频道少,节目很单一,大家还是很开心的。筒子楼南北房间对开,中间是走廊,老师们的邻里关系处得也很好,家家的煤球炉子放在走廊上,谁家烧什么菜香味充满整个走廊,吃饭时老师们把饭桌就放在走廊上,大家你尝尝我家的菜,我尝尝你家的菜谁家有什么困难大家都会一起帮忙记得我生孩子时,还没有满月小孩就新生儿感冒发烧了,那时东门交通不便,我的同事就用自行车送我去医院,女老师就帮我找围巾帽子等,叮嘱我不要受凉,出院了帮我找艾草熏澡,说是驱寒,感觉那时我们真的就像一个大家庭。后来每每看到一些电影电视剧里的筒子楼,还是不由自主的就想起我们那几年的筒子楼生活,其实那样的日子现在回味起来也蛮有意思的。

(两张照片是网络上的,不过基本和我们的筒子楼一样)

在没有电视机的时候,收音机成了我们日常最重要的娱乐工具。听了许多的广播小说和评书,比如王刚老师当时播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后来的《刑警队长》,刘兰芳老师的评书《岳飞传》,还有《穆桂英挂帅》等等都是当时听的最多的,就像文革中看八个样板戏电影一样,反复听,当时有些段子已经能熟背了。

再后来我们家参加同事间打会,会长按月收取各家的打会钱,然后给其中一家使用我家就是打会买了一台黄山牌黑白电视机,不过电视台不多,也没什么节目,看电视是我们当时所有家庭唯一的娱乐活动

也许那时的我们对生活的要求和期望值并不太高,外界的影响和诱惑也比较少,学校给我们每个教师家庭分一块菜地,教学工作闲暇时去菜地劳动劳动,体验收获时的那种喜悦。以前我不能吃辣,由于我们家菜地种了很多辣椒,于是经常是辣椒炒肉丝,辣椒炒鸡蛋,后来就很能吃辣了。我们家菜地种的有辣椒、茄子、冬瓜、苋菜、大蒜、菊花菜、白菜等,基本不用买蔬菜。每天傍晚下班以后,菜地里都是劳动的教师,所以感觉那就是生活,很接地气,很惬意。

在十二中任教四年,我带的班级虽没有把他们送毕业,但也带了两年多,和学生们结下了较深的情谊。

记得我的小班长小高同学,一个朴实的农村孩子,长得不高但很结实,学习成绩好,工作也很负责任,班级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十二中撤并以后,我调到合肥师范工作,多年后在省军区的招飞工作中看到了他的名字,当时很激动也很高兴。还有从长丰县转来的小龚同学,学习非常好,后来上了大学听说在北京工作。文艺委员小马同学很漂亮的一个小姑娘,能歌善舞;团支书彩霞同学、小任同学、小朱同学、小庞同学等等,时隔几十年,虽说有的学生一直没有见过面,可能再见面都不认识了但我始终不能忘记他们。

十二中是我正式踏入教师工作的第一站,工作没有什压力,不用整天写论文搞科研迎接检查什么的,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很单纯质朴,脑力劳动之余还可以动动体力,非常好的生活模式。短短四年时间不长,生活虽然苦点,连自来水都没有,我们还得自己到井里打水但就是这样的生活却是真正为人最快乐、最惬意的一段时光!



合师毕业生
这里是原合肥师范学校(今合肥大学)毕业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的宗旨是挖掘传承母校历史,弘扬师范优良传统,联络共享校友资源,我们关注合肥教育,更多资讯请关注抖音号“庐州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