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州学林】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合肥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文摘
历史
2024-09-02 21:27
安徽
抗战爆发以后,我国沦陷区的基础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各大中小学校纷纷停办或迁移到安全区。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民教育实施纲领》,限期五年普及国民义务教育。在此背景下,合肥县安全区内的乡镇开始逐步成立中心国民学校和保国民学校,于是,培养大量的小学师资又成为当务之急。合肥原有省立庐州师范学校,但沦陷后就停办了,县城附近的黄麓乡村简易师范学校也停办了。为了尽快培养小学师资队伍,1943年8月,合肥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合肥简师”)在肥西潜山乡杨圩成立。刚刚成立的合肥简师,校舍只有借用的民屋41间,教员只有8人,校长由合肥县长陶松兼任,教导主任倪映霞,事务主任郑温如,军训教官刘文明,童训教官李世澄。设有一年制简易师范科一年级1班,四年制一年级3班,学生共214人。童训是针对初中生的,师范学校里怎么还有“童训教官”?这就不得不提到简易师范学校的特殊性了。当时最著名的简易师范学校就是张治中将军在家乡洪家疃创办的黄麓乡村简易师范,招收高小毕业生,和晓庄师范齐名。简易师范学校之所以有“简易”二字,一是因为设在农村,各方面都比较简陋,二是学生入学资格要求不高,小学毕业生即可。合肥简师招收的修业年限四年的3班学生,入学时都是小学毕业生,只有一年制的简易师范科学生,入学资格才是初中毕业生。因此,合肥简师相当于一所初中学校或者解放后的初级师范学校,在抗日战争的特殊环境下,这些学生学习四年期满,自己还是个孩子就要承担乡村国民教育的重任,这样的师范学校在我国师范教育历史上是极为特殊。1938年地图中的龙潭河
和其他学校一样,合肥简师的校址受战争影响而经常变化。1944年,学校就迁址肥西龙潭河,县长陶松不再兼任校长,由丁兴瀇专任,教员略有增加,达到11人,校舍有50间,本年末,学校有四年制一年级2班,105人,二年级还是3班,140人。一年制简易师范科学生毕业后不再招收,也就是说成立仅仅一年的合肥简师,就造就了第一批小学师资70多人,服务于合肥乡村的各个国民学校。据安徽省教育厅的国民教育报告显示,到1945年,合肥县的乡镇中心学校已有89所,国民学校达到380所,应当说,合肥简师的成立为合肥普及国民教育及时提供了有力支持。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合肥光复。合肥简师于当年9月奉令由龙潭河迁入合肥城内小书院下首,并接收日伪合肥省立中学留下的校具若干,大部分交付省立合肥中学,本校留用部分课桌、黑板等校具,9月20日正式开学。简师附小则位于安庆路中段屠公祠,校长为简师原事务主任郑温如。1947年,合肥简师又迁址合肥县东乡大卫乡夏村。当年有一年级2班,二、三年级各1班,四年级2班,学生200多人,教员26人,校长丁兴瀇,教导主任黄玉英,视导主任黄昌义,事务主任杨抚群,童子军团长袁传倚。7月,丁校长调任合肥县教育局秘书兼科长,赵治民接任校长。大卫乡虽然属于合肥近郊,但是学校条件依然十分简陋,省教育厅的视导报告明确指出合肥简师校舍不敷应用,那么赵治民校长又是如何治校的呢?1948年6月,一位叫李泽昭的学生在《公正报》上发表文章介绍自己在合肥简师的学习生活情况,从这篇文章里可以得知,合肥简师位于离市区大约十五里远的东南乡村,共5班,200多学生,校长赵治民和蔼可亲,教导主任黄玉英性格刚毅,雷厉风行,教师们上堂时口讲指划,酣畅淋漓,他们的待遇虽然微博,但是并没有降低他们教学的热忱。学校对学生的考核非常严格,除月考、期考,每周还举行抽考,所以读书的空气很浓厚。学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运动也很重视,赵校长接办以后,积极添置书籍和各类挂图,增订报纸杂志,并另开图书室一间,阅览室两间,今年春天又着手修筑操场,新做篮球架一副。一到课后,同学们有的坐在阅览室里看书报,有的到操场上运动,导师们还经常带着学生到附近农村,教农民识字,讲时事,整个校园生活是严肃而活泼的。
1948年6月27日,合肥简师在大礼堂举行第二届毕业学生毕业典礼。先是赵校长讲话,然后师长训示,来宾演说,最后是同学答辞。典礼结束后,惜别会开始,师生、家长、工友们在一起聚餐话别,晚上有游艺表演,最后在庄严肃穆的校歌大合唱中结束。28日清晨,在鞭炮和口号声中,毕业同学离开学校,送行队伍排列在淝河沿岸。
从1943年到1948年,合肥简师存在只有短短的5年,培养的毕业生应该至少有1947和1948两届四年制班,大约240人,加上1944届一年制简师班70人,共约310人。5年时间,这所师范学校不仅为合肥县几百名小学毕业生提供了升学的机会,也为战争中满目疮痍的合肥播下了培育幼苗的种子,学校师生在艰难困苦中建校和求学的故事不应该被遗忘。
资料来源:安徽省档案馆资料、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