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瑶海区历史上有哪些中学?(下)

文摘   历史   2024-10-11 21:37   安徽  

上两期,笔者说了瑶海区民国时期、建国初期至文革前创办的中学,今天是最后一期,说说文革期间至90年代末的中学。

文革期间,因为下迁农村等原因,中学受到很大冲击,出现了小学“戴帽子”办初中的现象。1975年合肥市将部分“戴帽子”小学的初中班改为初中,瑶海区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有了自己的区属中学,分别是三十八中、三十九中、老四十中和四十一中。这其中,办的最好的无疑是三十八中,最遗憾的则是老四十中,它也是岁数最大的,就先从老四十中说起。


老四十中


根据《合肥市志》的记载,老四十中的前身是合肥县东外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45年,位于金大塘,不久改为合肥县立东外镇国民学校,1949年春,经人民政府接管后改名为合肥市立第九小学。1953年,改名为合肥市坝上街小学,1957年又改名为合肥市凤凰桥小学,文革期间更名为合肥市红光桥小学,1970年开始附设初中班,1975年改制为初级中学,定名为合肥市第四十中学。


刚刚建立的东外镇中心小学,具体在金大塘哪里呢?笔者查到了一份1947年的《合肥日报》,其中有一篇新闻题为《东外镇小急需迁让》,原来,该校借用电灯公司的房屋为临时校址,而合肥电厂急待成立,县政府要求迁让。



解放前,合肥只有一家发电厂,就是位于木滩街的合肥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1938年合肥沦陷后,日军将其改为“华中铁道发电厂”,1944年日军将电厂的设备洗劫一空,成为一片废墟。因此,东外镇小学最初的校址就是木滩街的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1947年5月,东外镇中心国民小学在《公正报》上登出了募捐建筑校舍启事,发起人有王铎三、张厚甫等人,赞成人中有王建五、汪廷霖、宋世科、刘时武等地方知名人物。

过去,合肥有首数字民谣:一人巷,难过车轿;二郎庙,无人把香烧;三孝口,三子尽孝;四牌楼,范家修造;五星寺,和尚不走正道;六谷祠,遗址难找;七桂塘,金桂飘香;八蜡祠,凤凰朝拜;九狮桥,正对三国古庙;十字街,十分热闹。这首民谣中的“八蜡祠”位于滁州路以东的八蜡祠巷,老四十中后来就是建在这条巷的东首。


▲胡淑娥老师


老四十中曾经涌现出不少优秀教师,突出的代表是全国三八红旗手胡淑娥,她在治理“乱班”,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取得过突出成绩。

2001年,老四十中整体并入三十八中,校址给了合肥育英学校,“四十中”的校名则给了合钢中学使用,就是今天的新四十中。如今,育英学校已搬迁至肥东南路,原校址那里建成了坝上街环球中心,八蜡祠、老四十中就这样消失了,所以笔者认为它是最遗憾的。


三十八中


1975年,合肥市大通路第一小学的附设初中班改为三十八中,这是三十八中正式成为初级中学的年份,它的办学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950年。

▲1942年地图中的求心庵和陈老岗


1950年,陈老岗私塾堂、毛竹园私塾堂以及王老岗和杨老岗私塾堂合并创办小学,校址在求心庵公庙(合肥砂轮厂所在地),1951年定名为合肥市隆岗小学,并转为公办,同时迁至大通路26号新校址。1958年,学校规模扩大,达到24个班,1500多学生,和淮南煤矿小学并列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小学。

▲1963年邀请赛,隆岗小学大胜安大队


当时的隆岗小学,棋类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成绩卓著。教师袁国庆在学生中组织的男女围棋队、国际象棋队、中国象棋队共6支队伍,从1960年到1965年,在省、市每年举行的三项棋类比赛中,均获总分第一,经常夺得6项冠军中的5项。国家围棋名将王汝南就是该校1958届毕业生。


上图是1966年合肥市隆岗小学的毕业证书,该校直到1968年才改名为合肥市大通路小学。
1970年,大通路小学设立了初中部,也就是“戴帽子”小学,1975年正式命名为“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1977年被定为东市区重点学校,1995年中考,首次进入合肥市前十名之列,学校声誉日益提升。
该校先后合并多所其他学校,1982年,公交学校并入三十八中,1996年,安拖学校和矿机学校初中部并入三十八中,2000年,老四十中并入三十八中,学校规模和实力得到明显提升,2018年正式成立三十八中教育集团。

三十九中和四十一中


瑶海区戴帽子小学改办的初中,还有三十九中和四十一中。

三十九中的前身是1957年9月创办的铜陵路小学,位于蚌埠路与南陵路交接地段。创办时开设5个班,在校学生约200人,教职工18人。1962年增设合肥电机厂教学分部、合肥汽车配件厂教学分部和花冲教学分部,全校29个教学班,学生1300余名,教职工36人。



1963年,各教学分部分别独立设置,电机厂教学分部和汽车配件厂教学分部改为厂办,花冲教学分部改为蚌埠路第四小学。同年铜陵路小学改名为老蚌埠路第三小学(今天的蚌埠路第三小学是原合肥电机厂学校1991年更名而来)。1966年改为大庆路第三小学,1973年附设初中班,1975年初中班改为三十九中。


2012年,三十九中并入三十八中,改为三十八中南陵路分校,2017年年底独立,现在是三十八中学教育集团成员校。



四十一中则是一所短命的中学。四十一中的前身是凤阳路小学,1958年的《合肥日报》曾报道合肥市委决定在东门凤阳路等地点建设公立小学四所,可见凤阳路小学创办于1958年。


1969年,凤阳路小学曾下放给合肥模型厂领导。1975年,该校附设的初中班改为四十一中,但是后来生源不足,1982年又恢复为凤阳路小学。2007年9月,凤阳路小学与合肥市瑶海实验小学合并。


五十五中


▲常胜附中1972届、1973届毕业照 陶华提供

五十五中其实也是小学附设初中班改办而来,只是晚于三十八中、三十九中他们那一批。据陶华、孙国建老师回忆,五十五中的前身最初是常胜小学附中,后来迁至螺丝岗,改名螺岗小学附中,1979年在合裕路南唐桥大队正式独立建校。



1980年的《合肥晚报》上有这样的介绍:以前,唐桥、红光、东方红三个大队境内,只有螺岗小学附设六个初中班,许多学生要跑四、五公里路到十中、三十一中等学校读初中。办起五十五中后,改变了这个地区中学布局不合理的现象,1980年9月份开学后,五十五中先招收三个初中班。




1985年,张博文带领运动员从省里获奖归来,在55中操场上的合影

该校曾经是合肥郊区的窗口学校,是安徽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1987年,五十五中代表队在全国九省、市“长江杯”田径比赛中,获得中学组男子团体第一名。体育教师张博文曾被授予“合肥市郊区功勋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也是五十五中发展历史的见证人,张博文1962年从合肥师范学校数理班毕业,前往郊区的新华小学(钱大郢小学)担任体育教师,之后又在常胜小学、螺岗小学任教,1980年进入新建成的五十五中担任体育教师,直至退休。
五十五中现拥有三个校区,分别是本部校区、东校区(原龙岗中学)、新校区,构成“一校三区”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厂办中学之合钢中学


最后,我们来说说厂办中学。瑶海的厂办中学,一种是瑶海区内企业创办的,比如新四十中(合钢中学)、安纺中学、矿机中学、裕溪路学校(化工厂学校)、铁路中学等,还有一种是迁往合肥的小三线军工企业子弟学校,比如行知学校。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新四十中(合钢中学)和行知学校。




新四十中(合钢中学)创办于1961年,当时为了解决职工子弟上初中的问题,厂党委决定在小学的基础上筹办初中班,校名为“合肥特殊钢厂职工子弟初级中学”,校址在钢南生活区。1965年,初中部搬到灯光球场南端平房,9月又迁到耐火原水泥车间平顶房。1966年4月,改为合肥钢厂职工子弟初级中学,1970年改为合肥第一钢铁厂中学,1973年合肥钢铁公司成立,校名改为“合钢公司中学”。该校从1972年开始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成为完全中学,1983年省教育厅批准合钢公司中学改为六年制完全中学(高中由二年改为三年)。





2003年,合钢公司中学易名为合肥市第四十中学,隶属瑶海区教体局领导,成为瑶海区属的第一所高级中学。2018年12月加入合肥市行知学校教育集团,2024年5月,更名为合肥市行知学校南区。


厂办中学之行知学校


▲舒城五显镇的原通用机械厂职工子弟学校


行知学校起建于1967年,全名叫安徽省通用机械厂职工子弟学校,位于舒城县五显镇,主要解决本厂职工子女入学。1987年,根据国家统筹安排,安徽省通用机械厂实现军用转民用。1993年,由于厂部整体搬迁至合肥,学校随厂迁入合肥,与纺织机械厂子弟小学、建材二厂职工子弟小学合并。1997年,作为合肥市首批七所“厂办”转“公办”学校之一,安徽省通用机械厂职工子弟学校正式划归合肥市东市区教委(现瑶海区教体局),更名为合肥市行知学校。2001年,学校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原有的四合院式的校园被现代化的教学楼所取代。



▲改建后的行知学校,现已交付行知小学使用


瑶海区厂办学校中,最成功的无疑是行知学校,如今已经是有口皆碑的合肥市行知学校教育集团。该校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效利用和盘活了一些市属中学遗留的校产资源。





2013年,启用的东七校区就是原电子学校、十三中的校址。2015年,合肥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老校区规划为合肥市行知学校漕冲校区,2016年9月投入使用。2017年9月,合肥市服装学校、三十一中校址规划为合肥市行知学校学苑校区,目前是瑶海区唯一的一所寄宿制公办初中。该校是合肥市唯一以陶行知的名字命名的学校,这些校区中的陶行知塑像成为学校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参考资料:合肥日报、合肥市教育志、《合肥教育》杂志、合肥市三十八中校庆纪念册、合肥市行知学校微信公众号、合肥市五十五中微信公众号、合肥市蚌埠路第三小学微信公众号。  

合师毕业生
这里是原合肥师范学校(今合肥大学)毕业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的宗旨是挖掘传承母校历史,弘扬师范优良传统,联络共享校友资源,我们关注合肥教育,更多资讯请关注抖音号“庐州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