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两期,笔者说了瑶海区民国时期、建国初期至文革前创办的中学,今天是最后一期,说说文革期间至90年代末的中学。
文革期间,因为下迁农村等原因,中学受到很大冲击,出现了小学“戴帽子”办初中的现象。1975年合肥市将部分“戴帽子”小学的初中班改为初中,瑶海区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有了自己的区属中学,分别是三十八中、三十九中、老四十中和四十一中。这其中,办的最好的无疑是三十八中,最遗憾的则是老四十中,它也是岁数最大的,就先从老四十中说起。
老四十中
刚刚建立的东外镇中心小学,具体在金大塘哪里呢?笔者查到了一份1947年的《合肥日报》,其中有一篇新闻题为《东外镇小急需迁让》,原来,该校借用电灯公司的房屋为临时校址,而合肥电厂急待成立,县政府要求迁让。
解放前,合肥只有一家发电厂,就是位于木滩街的合肥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1938年合肥沦陷后,日军将其改为“华中铁道发电厂”,1944年日军将电厂的设备洗劫一空,成为一片废墟。因此,东外镇小学最初的校址就是木滩街的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1947年5月,东外镇中心国民小学在《公正报》上登出了募捐建筑校舍启事,发起人有王铎三、张厚甫等人,赞成人中有王建五、汪廷霖、宋世科、刘时武等地方知名人物。
过去,合肥有首数字民谣:一人巷,难过车轿;二郎庙,无人把香烧;三孝口,三子尽孝;四牌楼,范家修造;五星寺,和尚不走正道;六谷祠,遗址难找;七桂塘,金桂飘香;八蜡祠,凤凰朝拜;九狮桥,正对三国古庙;十字街,十分热闹。这首民谣中的“八蜡祠”位于滁州路以东的八蜡祠巷,老四十中后来就是建在这条巷的东首。
▲胡淑娥老师
老四十中曾经涌现出不少优秀教师,突出的代表是全国三八红旗手胡淑娥,她在治理“乱班”,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取得过突出成绩。
2001年,老四十中整体并入三十八中,校址给了合肥育英学校,“四十中”的校名则给了合钢中学使用,就是今天的新四十中。如今,育英学校已搬迁至肥东南路,原校址那里建成了坝上街环球中心,八蜡祠、老四十中就这样消失了,所以笔者认为它是最遗憾的。
三十八中
▲1942年地图中的求心庵和陈老岗
▲1963年邀请赛,隆岗小学大胜安大队
三十九中和四十一中
瑶海区戴帽子小学改办的初中,还有三十九中和四十一中。
三十九中的前身是1957年9月创办的铜陵路小学,位于蚌埠路与南陵路交接地段。创办时开设5个班,在校学生约200人,教职工18人。1962年增设合肥电机厂教学分部、合肥汽车配件厂教学分部和花冲教学分部,全校29个教学班,学生1300余名,教职工36人。
1963年,各教学分部分别独立设置,电机厂教学分部和汽车配件厂教学分部改为厂办,花冲教学分部改为蚌埠路第四小学。同年铜陵路小学改名为老蚌埠路第三小学(今天的蚌埠路第三小学是原合肥电机厂学校1991年更名而来)。1966年改为大庆路第三小学,1973年附设初中班,1975年初中班改为三十九中。
2012年,三十九中并入三十八中,改为三十八中南陵路分校,2017年年底独立,现在是三十八中学教育集团成员校。
四十一中则是一所短命的中学。四十一中的前身是凤阳路小学,1958年的《合肥日报》曾报道合肥市委决定在东门凤阳路等地点建设公立小学四所,可见凤阳路小学创办于1958年。
1969年,凤阳路小学曾下放给合肥模型厂领导。1975年,该校附设的初中班改为四十一中,但是后来生源不足,1982年又恢复为凤阳路小学。2007年9月,凤阳路小学与合肥市瑶海实验小学合并。
五十五中
▲常胜附中1972届、1973届毕业照 陶华提供
五十五中其实也是小学附设初中班改办而来,只是晚于三十八中、三十九中他们那一批。据陶华、孙国建老师回忆,五十五中的前身最初是常胜小学附中,后来迁至螺丝岗,改名螺岗小学附中,1979年在合裕路南唐桥大队正式独立建校。
1980年的《合肥晚报》上有这样的介绍:以前,唐桥、红光、东方红三个大队境内,只有螺岗小学附设六个初中班,许多学生要跑四、五公里路到十中、三十一中等学校读初中。办起五十五中后,改变了这个地区中学布局不合理的现象,1980年9月份开学后,五十五中先招收三个初中班。
厂办中学之合钢中学
新四十中(合钢中学)创办于1961年,当时为了解决职工子弟上初中的问题,厂党委决定在小学的基础上筹办初中班,校名为“合肥特殊钢厂职工子弟初级中学”,校址在钢南生活区。1965年,初中部搬到灯光球场南端平房,9月又迁到耐火原水泥车间平顶房。1966年4月,改为合肥钢厂职工子弟初级中学,1970年改为合肥第一钢铁厂中学,1973年合肥钢铁公司成立,校名改为“合钢公司中学”。该校从1972年开始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成为完全中学,1983年省教育厅批准合钢公司中学改为六年制完全中学(高中由二年改为三年)。
2003年,合钢公司中学易名为合肥市第四十中学,隶属瑶海区教体局领导,成为瑶海区属的第一所高级中学。2018年12月加入合肥市行知学校教育集团,2024年5月,更名为合肥市行知学校南区。
▲舒城五显镇的原通用机械厂职工子弟学校
行知学校起建于1967年,全名叫安徽省通用机械厂职工子弟学校,位于舒城县五显镇,主要解决本厂职工子女入学。1987年,根据国家统筹安排,安徽省通用机械厂实现军用转民用。1993年,由于厂部整体搬迁至合肥,学校随厂迁入合肥,与纺织机械厂子弟小学、建材二厂职工子弟小学合并。1997年,作为合肥市首批七所“厂办”转“公办”学校之一,安徽省通用机械厂职工子弟学校正式划归合肥市东市区教委(现瑶海区教体局),更名为合肥市行知学校。2001年,学校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原有的四合院式的校园被现代化的教学楼所取代。
▲改建后的行知学校,现已交付行知小学使用
瑶海区厂办学校中,最成功的无疑是行知学校,如今已经是有口皆碑的合肥市行知学校教育集团。该校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效利用和盘活了一些市属中学遗留的校产资源。
2013年,启用的东七校区就是原电子学校、十三中的校址。2015年,合肥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老校区规划为合肥市行知学校漕冲校区,2016年9月投入使用。2017年9月,合肥市服装学校、三十一中校址规划为合肥市行知学校学苑校区,目前是瑶海区唯一的一所寄宿制公办初中。该校是合肥市唯一以陶行知的名字命名的学校,这些校区中的陶行知塑像成为学校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