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三人行
中国散文网
洪猛 张玲 李继国
作 品 展 示
蛙鸣声声入梦来
广东省 洪猛
不久前的一个周末,时值春末夏初,三五好友相约在城郊一客家餐馆小聚。大家握手言欢,择一雅座入座,一边品尝香茗,一边敞开心扉,谈文论道,热烈融洽。菜上五味,酒过三巡,夜色渐浓,从楼下清水潭周边传来一阵阵悦耳清脆的“呱呱”鸣叫。也许是触景生情吧,大家伙兴致格外高涨,只见杨兄轻呷一口小酒,随手往嘴里送上一粒花生米,慢条斯理而又意味悠长:“诸位,这家菜馆门前有副对联:一川风月留人醉,百样菜肴任客尝。月色溶溶,清风徐徐,大自然歌手联袂登台开演唱会啦。”陈兄接过话茬:“城里的蛙声和家乡的蛙声相差不大,听起来都很亲切。”草原兄和颜悦色,诗兴大发,脱口而出:“蛙鸣声声/平平仄仄/从唐诗宋词里跳出/思念的季节风吹草低/每棵草都那么熟悉。”诗人声情并茂的即兴吟诵,令我血脉深处汩汩流淌的孤寂与乡愁一齐汹涌澎湃。“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多愁善感的我不由得想起了川端康城曾说过的话:“一听到雨蛙的鸣声,我心田里忽地装满了月夜的景色。”是呀,那一片片如歌如吟的蛙声,犹如挟裹着泥土芳香的乡音穿透我天马行空的思绪,嘹亮而壮阔,此起彼伏,绵绵不绝,融入我的梦境。
“蛙声近过社,农事忽已忙。”蛙鸣是家乡的方向。惊蛰过后的第一声蛙鸣,令人欣喜不已,怦然心动。随后,田野里,小河边,沟渠间,池塘中,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有蛙影跃动,都有蛙声“呱呱”,执着而又热烈。随着蛙鼓雷动,农作物悄然生长,果园菜地绿得透亮、绿得可爱,田野的禾苗拔节孕穗,荷锄挑担、披星戴月的父老乡亲“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其时,父母忙于农活,没有太多时间束缚我们亲近泥土的天性。少不更事的小伙伴们随心所欲,童真率性,自然也是玩得不亦乐乎。每每夕阳西下,余晖染红天边云霞,我们便不约而同地骑着或牵着牛到田埂上,一边信手让牛儿啃食丰美的水草,一边卷起衣袖挽起裤腿捉蚂蚱、追蜻蜓、摘黄瓜、摸虾蟹、抓斗鱼……其中,最有趣的当属学青蛙叫了。颇有模拟天赋的洪水生开腔说道:“我们一起学青蛙叫吧?”我跟弟弟洪泽和洪水生、洪伟川、洪理培都不假思索,纷纷击掌赞同。于是乎,“呱呱呱”“咯咯咯”“咯咕咯咕”“叽咕咕”“咕嘎咕嘎”依次闪亮登场,或稚嫩清脆,或热烈高昂,或雄浑嘹亮,或婉约含蓄,或质朴豪放,缤纷一片,疏密有致,与田间地头的青蛙欢鸣交相呼应,汇成一曲“蛙声作管弦”的田园交响曲。
“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蛙鸣是乡愁的化身。乡愁是一粒种子,一粒别离的种子,它一旦落地生根,破土出芽,就会生发出绵延不绝的离愁别绪,一如烧不尽的野草静悄悄地在心坡上蔓延。清楚地记得,那是1997年的一个夏日,我、小龙、汉乐以及班上的几个女同学一起应邀到丹竹头恋珠山庄芳芳同学家中玩耍。当天上午还是骄阳似火、晴空万里,下午却是乌云密布、风雨交加,倾盆大雨一直下到晚上9点才渐渐停歇。同学们一边兴致勃勃地观看世界杯预选赛精彩比赛,一边津津有味地品赏美味家常铁锅粥,不知不觉已是深夜时分。热情的芳芳同学留我们在家中过夜,盛情难却,我们兄弟三人抵足而眠,相谈甚欢。半梦半醒间,沙西河畔传来“呱呱——呱呱”熟悉的旋律,鸣叫十分欢跃,一声高过一声,一浪高过一浪。“蛙声经雨壮,萤点避风稀。”夜阑人静,蛙声如潮,思乡怀亲,萦绕心头,我枕着穿越童年和村庄时空界限的蛙鸣欣然入梦。梦里很逼真,也很甜蜜,父母双亲和蔼可亲,烟雨乡村静谧淡雅,炊烟袅袅,流水淙淙,我咿咿呀呀、摇头晃脑地跟着父亲一起背诵赵师秀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暖
山东省 张玲
那天傍晚,到达江城武汉的时候,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天边。火红、桃粉、浅灰、橘色等多种颜色交织在一起,汇成一幅精彩绝伦、美丽如诗的璀璨画卷,此时此刻,感受最深的是一个字——“暖”!
几天前,从阴雨连绵、云雾蒙蒙的海口出发,乘渡轮、跨海峡,又经过1400公里的长途跋涉,途经广东湛江、茂名,广西梧州、贺州,湖南永州、郴州、衡阳、邵阳、岳阳、长沙等地。一路上云山雾罩、细雨绵绵。而到了九省通衢的江城武汉,则是艳阳普照大地,晴空万里如洗,几天来,第一次有了温暖如春、风和日丽的感觉。然而,在武汉停留的短短两天,那浓浓的家乡情,那深深的同学谊,江城人淳朴、友善、好客的举动,则使暖的含义愈加深邃,愈加浓烈,它恰似和煦温暖的阳光照耀我们的身上,它恰如清澈温润的泉水,群蜂倾巢般流进我们的心田。
这次从海南返鲁,之所以在武汉逗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去拜访“全国医德标兵”“全国名老中医”“湖北中医名师”“湖北省人民好医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宋恩峰教授。宋教授是先生的中学同学,与先生已是好多年未见。他们只是在逢年过节时偶尔发微信相互问候一下,先生也只是在同学聚会中听到同学们对恩峰同学的啧啧称赞。然而,好友的心是相通的,知音的心是相连的。天涯明月新,故乡情更切,与君一相见,犹如故人归。
宋教授的湖北好友葛总安排了丰盛的接风晚宴。宋夫人、周夫人、葛夫人暖心陪同。晚宴结束时已是晚上8点,宋教授仍不辞劳苦、兴致勃勃地陪同我们前往黄鹤楼、辛亥革命纪念馆参观,在首义广场、解放路漫步,去武汉长江大桥欣赏夜景。那发自肺腑的倾心交谈,那记忆犹新的美好回忆,仿佛使人回到了四十年前的青春岁月,回到了青春懵懂的锦瑟年华。
武大樱花久负盛名,闻名遐迩,慕名参观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故而,观赏樱花需要提前预约。第二天一大早,我在济宁小老乡、武汉大学医学研究生杜震的帮助下,顺利进入武大樱花堡。
春风拂过武大,在古朴典雅,巍峨壮观的中西合璧宫殿式建筑的衬托下,美丽如诗的樱花愈发精彩纷呈,无与伦比、美轮美奂。白的、紫的、粉的,似乎每一朵都在述说着春天的动人故事,每一朵都在讲述着明天的美好期盼。繁花似锦、如梦如幻的樱花树下,人们纷纷驻足观望,合影留念。
“阿姨,您是一个人吗?要不要给您拍张照。”一位个子不高、衣着朴素、面容清秀的小姑娘柔声问道。“是啊,您看武大的樱花多美啊,阿姨,您是第一次来武汉吗?我们多给您拍两张。”旁边的另一个小姑娘也随声附和。通过交谈得知,她们是武汉大学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两个小姑娘不仅人美、热情、体贴,摄影水平也很是了得!通过她们,不仅留下了美好的瞬间,而且收获了感动和温暖。
中午,在武汉赵总的指点下,我又顺利进入东湖宾馆,来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办公的地点梅岭一号。
据悉:除中南海外,毛主席居住时间最长、接待外国客人最多的地方就是武汉东湖。自1956年起,毛泽东主席平均每年都要来这里两次,少则十天半月,长则半年。1960年后,东湖客舍别墅就成为毛主席在武汉主持中央会议、处理国家大事、接见外国元首和友人的“办公地”,这里也因此留下了一代伟人的时代烙印。在东湖宾馆,与伟人的办公居住地点零距离接触,在伟人亲手种植的松树下漫步、徘徊,缅怀伟大领袖的丰功伟绩,回味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心是暖的,风是甜的,世界是美好的。真想让时光停留,真想定格住这美好的瞬间。
不知不觉中已到了下午,倦了、饿了,困了,但距离东湖宾馆大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而偌大的东湖宾馆园区没有公共的交通工具。抱着试看看的想法,我求助了宾馆的电瓶车司机,没想到司机师傅满口应诺,一直把我送至宾馆西门有网约车的地方。
网约车司机是位30岁左右的年轻帅哥,人很热情,也很健谈。他先是问我准备在武汉停留几天?后又热情主动地帮我规划游览、参观路线,并建议我务必去乘坐游轮观赏沿江景色,特别交代白天乘船只需两元钱,夜景很美,但费用高一些。
“君似春天树,我如日暮云。
何时能再会,樽酒慰离颜。”
每一次微笑,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流露,每一次关怀,都是人心温暖在生活中的细腻体现。先生说:以前总以为人生最美好的是相遇,后来才明白其实最难得的是重逢。是啊,世间最好的友情,莫过于忙时不扰,闲时牵挂,累时支撑,难时陪伴。素心相交,无言也暖!举手投足间的微笑和赞美,都能将温暖传递给他人,都能让温暖长驻美好人间。
暖是东湖宾馆正午那金灿灿、红彤彤、暖洋洋的艳阳;暖是武大樱花那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璀璨;暖是江城人古道热肠、和乐友善、质朴纯真的胸襟;暖是同窗好友意气相投、契合金兰、情同手足的情怀!
雪落兰台
安徽省 李继国
凡是带“兰”字的组词都好听、很优美、有意境。如形容女子品德时可用“蕙质兰心”,比喻友谊坚固时可用“义结金兰”,形容文辞华美时可用“吹气如兰”;王羲之书法“兰亭序”,高长恭爵位“兰陵王”;船叫“兰舟”,水叫“兰溪”,花叫“幽兰”,等等。还有个词语,叫“兰台”,您或许听说过、或许没有。
气温降到零度以下,空中的水蒸气会飘落成雪,就像今天的黄昏时分。刚开始,一片二片三四片,飞入兰台皆不见;到后来,宛陵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春归苑。南方下雪的天气毕竟较少,所以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孩子们兴奋、情侣们浪漫、大人们展颜。在古代,“兰台”是指王朝中央档案典籍库,置兰台令史主管档案工作,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曾经担任过这一要职。在现代,“兰台”泛指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者自称为“兰台人”。
我就是一名“兰台人”,主要从事党史编研、地方志编纂和档案保管利用工作,所在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存史、资政、育人,主要职责是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我没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气概,也没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志向,更没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我只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态度,我还有“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坚持,甚至还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毅力。我想,这就足够了。
吃过晚饭,我有散步的习惯。走到一半,未若柳絮因风起,六角形的“玉龙”从天而降。不知不觉中,我似乎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牵引,踏雪寻往兰台的方向。很快,我就来到了兰台附近。地上树上屋顶上,已经覆盖了一层白色的“面纱”。这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世界仿佛变得静谧而又安详。我开启了“三重门”,迈步进入了兰台的时空。一卷一世界,一件一乾坤。这里书盈四壁、汗牛充栋、卷帙浩繁。当然,除纸质档案最多,还有少量的音频、视频、照片、实物等档案,而电子档案则是未来的发展大势。
在这里面,有冷兵器时代的金戈铁马、鼓角铮鸣,也有热兵器时代的满目疮痍、哀鸿遍野。在这里面,有手执长剑、衣袂飘飘的英雄豪杰,也有救国救民、上下求索的仁人志士。在这里面,有老学究皓首穷经、焚膏继晷谱成的盛世长歌,也有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写就的红色诗篇。在这里面,有学问大家、理论大家的皇皇巨著、鸿篇巨制,也有普通百姓、无名小卒的爱恨情仇、人间烟火。兰台很大,大到包罗万象、方方面面;兰台也很小,小到鸡毛蒜皮、点点滴滴。
在这里面,有党史军史、经济文化、哲学宗教,有法律法规、政治理论、社会科学,有文学艺术、历史地理、自然地球,有语言文字、教育体育、天文农业,等等。目前,我兰台的“宝贝”有15大类,108656卷、500268件。尽管分类不是很齐全,馆藏不是很丰富,但是我深爱着她。您如身在兰台,亦会似我这般深爱。历史以不容更改的秩序,行进到我们这里,我们唯有倍加珍惜。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今天,我们修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编志要能看得懂、用得上、记得住;档案工作则要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实用性。对于一些珍贵的、不可复制的、可能湮灭的档案资料,更要及时地、深入地、全面地挖掘、抢救和保护。一入兰台深似海,从此钻研是常态。
关于兰台的事,我们要担当起来;关于兰台的人,我们要重视起来;别让有些事变得模糊不清,别让有些人变得心灰意冷。兰台人,要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兰台人,要对民声呼声马蹄声,声声记载。大漠孤烟、江南细雨,总让兰台人思接千载、心驰神往;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兰台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作为一名兰台人,就要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未来已来。
现在,我的兰台在护城坊15号,您在哪儿?将来,我的兰台在创业路以东文景路以南,您会在那里吗?
雪下得越来越大了,雪上已能显现清晰的踪迹。
走出兰台,在我的身后是茫茫的雪夜。
始建于 2006 |总编辑 邵建国 官方网址:www.cnprose.com
办公电话 010-68688898
邮箱 swzj8868@sina.com
不想错过美文更新,请赶紧加⭐星标⭐吧!
|版权说明|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