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和解说短视频,不必非要“二选一”

时事   2024-11-12 16:33   上海  
 
  

       解说短视频是影视剧的伴生物,但在观众眼中,它们是“平等”的,如何选择也未见得是“互斥”的。



丨 江城


“电影院观影的仪式感与沉浸感是线上无法替代的,我作为一个电影导演,我还是很希望观众走进电影院去看。你最好别在手机上看,你最好别看那个三分钟介绍。我觉得实在很无语啊。”11月11日晚,张艺谋对电影解说短视频的吐槽冲上热搜。


张艺谋的这番话,再次让影视剧和解说短视频的冲突话题,重回大众视野。2021年,“小帅小美”之类的混剪短视频曾经引发了版权大战,多个行业协会、视频平台、影视公司、艺人等联合发布了《关于保护影视版权的联合声明》,呼吁短视频平台推进版权内容合规管理,清理未经授权的内容。


如今张艺谋对此再度发声,从“仪式感”“沉浸感”之类的表达看,似乎是从艺术角度对电影解说类短视频发起了“责难”。他希望人们能够以一种传统的方式去观看和欣赏电影,跟随电影镜头去体会电影本身的匠心,尊重电影的艺术本位。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故事感和审美性藏于细节之中,解说短视频却是一种缩写和提炼,无论如何都无法完全代替观影本身的体验。就好像人们可以很快了解《红楼梦》的故事梗概,但恐怕没有人会把这种快速了解视为真正的阅读。电影也是一样,如果不去看镜头语言、气氛烘托、悬念设置,而只是图个刺激,这当然也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看电影”。


但无法忽视的一点是,电影也是一个消费品,人们愿意走进电影院还是看解说短视频,这取决于它对观众需求的满足层次。


电影里慢条斯理、层层推进的叙事模式,如果不能提供更丰富的审美体验,被观众认为不值票价,那么故事梗概很可能就是一部电影的“全部价值”。在这种语境下,恐怕也就无法阻挡人们不去电影院而选择短视频——这本质上是 “艺术批评”的一种方式,人们在自主采撷其中对于自己有价值的那部分。


从短视频如今的体量看,这一产品门类即便被很多影视圈内人不满,但只要不产生诸如版权的法律问题,想要将短视频混剪、解说之类的产品完全驱逐出市场,似乎已经不太可能。


要明确的是,不同的表达形式也并非就是非此即彼、相互取代的关系。就好像不能说影视剧一出,文学就不存在了,或者摄像机一出,绘画就不存在了。相反,这种迭代冲击之际,恰恰是艺术“重建自我”的时刻——艺术必须重新建构自己的独特价值。


一个更加现实的态度是接受解说短视频的挑战,以此为动力去提升作品的艺术表达能力,用高级视听体验让人们觉得走进电影院“值”,而不是“水时长”“凑剧情”。


其实电影和短视频也可以构建一种合作关系。就像有网友说的,不少观众其实是在看了短视频“才知道有这么一部电影”“才去看了原片”。就如同看了一部电影才去买了小说,短视频如果运用得当,也可能成为影视剧推介的助攻。


事实上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尝试短视频宣发,通过在短视频平台的大规模推广,引导受众回流到大银幕。这或许是一种“妥协”,但何尝不是一种新的共生关系呢?


“小美与小帅”式短视频,从艺术性的角度看当然是欠缺的,也终究是影视剧的伴生物,不具备完整的主体性。但在观众眼中,它们又是“平等”的,如何选择也未见得是“互斥”的。影视创作者也不妨正视行业发生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探索可能的相处之道,找到艺术门类的新型演进路径。




编辑|甘琼芳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澎湃新闻评论
更多观点,更多解读——澎湃新闻出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