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a
从意大利威尼斯回来之后,大抵是连续几天早出晚归看展过于疲累加上频繁喝冰饮料(中焦受寒),我和朋友N都口腔溃疡。不巧我的溃疡位置位于舌尖,不方便喝水,不方便进食,不方便说话,不方便接吻。所以我这几天的生活极其单纯。体重也因此10天轻了5斤。
今天,移民西班牙的第一个七夕,在咖啡馆和一本讲法国历史的书约会了4个小时,从139页看到200页。昨天是从93页到139页。店员已经记得我了。
心满意足的离开,回去看一遍《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以平衡太多的文字信息摄入,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首相像走马灯似得频繁更迭,看得我头晕目眩。
《移民西班牙八个月,一切在消散》发布之后,7月在印象派150周年纪念展结束之前,我又赶着去了一趟巴黎,依然是收获满满,依然充满爱。
🔗在巴黎遇见OH卡,遇见命中注定
🔗四月巴黎家宴,最美味的Rigatoni
7月17日刚从巴黎回来,19日送孩子去马德里,他们乘飞机回国。我感觉这「正宗单身生活」十分难得,纠结是否要放弃7月24日去米兰的机票,安心在家整理旅行见闻。最终,想起中学最好的朋友正好最近来到了米兰,和她联系之后,我立刻有了动力,出发。
7月27日上午,我们坐Bus从米兰来到威尼斯,一圆我看威尼斯双年展的梦。回来之后近期住在米兰的朋友N和我说她发现了伦巴底大区的博物馆年卡,打算周末看展,这次去威尼斯受到了我的艺术熏陶,激起了看展的乐趣。
而我,很庆幸自己最终选择了去威尼斯,发自肺腑感慨每一次旅行都通往「我的罗马」。
从威尼斯回来之后没有几天,延续之前的想法,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是一个更加明确的短期目标,并且正在付诸行动。
和这个短期目标平行的,是另外一个来自内心的渴望,在它被明确听见认真行动之前,我充满了莫名的不安与焦虑。
这个渴望,就是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含了各个国家的历史,不同文明的发展和特色,以及国际政治。最主流的历史叙述,都是政治的历史。历史和政治不分家。当然,也有艺术史、建筑史、思想史……这些是另说。
早在2017年,我就有这样的心愿,7年后当我终于有时间可以付诸行动时,在最开始是艰难的。
就像是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一句话里面可以出现很多个「生词」,都是陌生的概念。直到我从威尼斯回来,开始看意大利历史的书,突然发现,之前看过的一些西班牙历史和法国历史,相关的书、影视作品、播客,那些竟然都成了理解的助推。加上刚去了一趟意大利,看历史书的时候第一次感受到了亲和力。给我很大鼓舞。
忘了是什么原因,我决心还是先回到法国历史,把《法兰西何以成为法兰西》先看完。
上次看的时候看到了路易十四。前天突然把《玛戈皇后》翻出来看,之前看过2次开头没看下去。这部电影约2小时40分钟,改编自大仲马的同名小说《玛戈皇后》,1994年在戛纳电影节首映,由美得令人灵魂颤动的阿佳妮主演。
前两次没有看下去,是因为对那段历史不了解,看的时候理解断片。而这一次,因为之前听过一个《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的播客,有了一些知识点。看完之后我又把书本之前那一段讲凯瑟琳皇后摄政,和查理九世,亨利三世,亨利四世的内容翻出来回看,感觉很不一样。
「如今我认识你了」。
昨天,我带着书去了咖啡馆,让自己可以长时间保持专注。
今天上午,之前的紧绷和焦虑被从体内涌出的喜悦替代。我开始感受到一个新的自我,正在被塑造。
右手手腕受伤,加上旅行,这段时间健身暂停,但是我正在另外一个层面「Build and Shape」那个长期以来渴望看见和成为的自己。
那个整理书架之后,留下的都是世界历史与经济,那个在催眠场景中书桌上放着地球仪,墙上挂着世界地图的自己。(🔗一辈子没有答案,半年可期)
如果仅仅是文字的摄入,难免枯燥。所以我会同时去找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并且想在实现短期目标之后在欧洲转一小圈,去更多的国家实地看看,积累五感体验,点燃更多兴趣和热情。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Vala
另外一个很大的变化,体现在我对「关系」的理解上。
威尼斯双年展第一天在花园看展结束时,还没来得及和朋友N说我们在哪里汇合,手机就没电了。情急之下,我找中国人问有没有充电宝。因为大概率中国人会带充电宝,外国人有的少。
第一次没有成功,第二次遇到几位中国学生,其中一位好心借给我充电。我很感激,心想关键时候还是祖国同胞帮了我。但另一方面,我也被在国外的中国人伤害过。
去意大利之前,看完了「Emily in Paris」前三季,第一季里Emily不知道是否应该向Gabriel表达好感,担心会破坏他们之间单纯的邻居关系,而她并不想把事情复杂化时,她的上司Sylvia说「有时最美好的关系是复杂的」。
《Emily in Paris》
这句话当时非常击中我,因为我就是一个在很多时候和Emily有同样担心的人,希望所有的关系都尽可能单纯清晰没有瑕疵。过去我也为自己创造着相对安全而无菌的人际环境,却总是在人性涌现时被动纠结不知所措。而Sylvia的这句话,正好是另一种态度,她不惧怕关系中的复杂性,更深刻地说,是不惧怕人性的复杂。反而能欣赏和品尝这种复杂之中的美感。
亲密,就意味着相互依赖,同时给予彼此机会相互伤害。一个人既可以是善良的,也可以是自私的。TA可以在某个时刻帮助我,也可以在另外一个时刻出于自保伤害我。
我也是。
当我向一个人敞开,意味着我给予对方同样多的机率帮助我和伤害我。通过觉知对自己负责。意味着与不同的人保持不同的距离。而不是无条件的敞开、接纳、连结,有时候那出于软弱或贪婪。这是对我过去行为和心智模式的纠偏。
这让我想到「非暴力沟通」,走偏时会变成一种期待的暴力。好像我运用这个公式,对方也应该运用相似的方式回应我。去允许对方封闭,沉默,不诚实。并不是纵容,而是接纳这样一种现实可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马上得到澄清和答案。但同时,我们要清楚自己的底线。以及接纳关系的聚散离合,某些时候的中断,某些时刻突然的转折。
面对更多自己人性的幽微,一个人的自主性也建立在同时看见和尊重自己内在的光明、阴暗、清晰、混沌之上,不单单是超我的规训,或本我的纵欲。
拥有主体感与自主性的人,才可能在关系中轻盈流转顾全彼此进退自如,不会陷于太多自我压迫或幽怨。如此才能走入更广阔天地。或者说,这两者相互奔赴。
难以两全时,可以更从容优雅利落地做出诚实的决定。因为没有什么是永久产权,爱情不是,友谊也不是。允许关系脱落,才更能回归心意不执着,遇见与保留更合适的。拥有时珍惜,失去时释然。若无法释然,那也是生命之必然。
--中古世纪炼金格言
Vala
2024.8.10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