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从中国珠江下游流域的 6 条河流中采集了 551 种生物,包括 44 种本地鱼类、11 种非本地鱼类、35 种大型无脊椎动物(其中 1 种为非本地物种),以及 162 份基质样本。通过氮和碳稳定同位素分析,计算了整个群落的营养指标,以及本地鱼类和非本地鱼类在群落和功能摄食群层面的营养重叠程度,以及食物组成。
在群落层面,由于营养特征相似,本地鱼类和非本地鱼类的营养生态位高度重叠。在功能性摄食群体层面,本地和非本地功能性摄食群体都有能力占据对方的生态位空间。非本地食腐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之间存在明显的营养生态位重叠,重叠率超过 50%,这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竞争。一些本地鱼类和非本地鱼类的食物组成差异取决于不同河流的食物来源类别,这表明不同河流之间存在食物隔离现象。尽管研究结果有限,但本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鱼类物种的营养隔离和非本地鱼类之间的拮抗作用,本地鱼类和非本地鱼类之间的营养相互作用很可能在群落维持动态平衡状态。
图1 珠江下游流域采样的六条河流分布
图2 本地鱼类与非本地鱼类在营养位置(TP)和校正δ13C 以及功能摄食群(FFG)之间的差异。显著影响用***p< 0.001、**p< 0.01 和†p< 0.1 表示。
图3 本地鱼类和非本地鱼类的指标: (A)δ15N范围,(B)δ13C 范围,(C) Total area (TA),(D) mean distance to centroid (CD),(E) standard deviation of nearest neighbour distance (SDNND),(F) mean nearest neighbour distance (MNND)。插图显示了六条河流的平均值。p≤0.05 时的显著影响用星号标出,p≤0.01 时的显著影响用两个星号标出。
图4 本地鱼类(红色)和非本地鱼类(蓝色)的δ15N 和δ13C 同位素生态位区域的二维投影(含 95% CI)。
图5 本地和非本地功能摄食群(FFG)的生态位重叠估计值和生态位大小。仅显示大于 50%的估计值。(A) 非本地鱼类 FFGs(浅红色)与箭头所指本地鱼类 FFGs(浅蓝色)重叠的概率。线条粗细表示与线条上方标注河流的生态位重叠程度。(B) 本地鱼类 FFGs 与非本地鱼类 FFGs 重叠的概率。(C-H)六条河流中重叠功能摄食群的生态位大小。
图6 本地(粗体)水生生物与非本地(斜体)鱼类的食物贡献概率比较。物种名称缩写见原文补充材料。
参考文献
Wei H, Vilizzi L, Zhang M, Jiang Y, Xu M, Fang M, Yu F, Shu L, Wang X, Gu D (2024) Community-level tro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native and non-native fish: The example of the Lower Pearl River Basin of China. NeoBiota 96: 129-149. https://doi.org/10.3897/neobiota.96.12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