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宁: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时事   2025-01-16 12:19   江苏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自觉用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既把握大势、坚定信心,又正视困难、保持清醒。正确看待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认准新的特征,把握基本大势,对于做好全年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低速增长周期之中,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整体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因素持续影响,“灰犀牛”“黑天鹅”事件接连发生,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新的压力。
首先,经济增长持续乏力,“新平庸”表现长期化,导致世界总需求低迷不振。后疫情阶段没有出现持续的复苏,增长迟缓构成当前世界经济长周期的主要特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全球经济2024年只能达到3.2%的增长率,2025年的增长率也只有3%左右。由于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尤其是发达经济体增长更为缓慢,造成全球总需求难以扩张,始终维持在一个规模较低的水平。其次,市场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势力上升,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受阻,经济全球化遭遇空前挑战。一方面,世界经济不景气,市场比较萧条;另一方面,一些国家从单边利益出发,祭起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的大旗,单方面挑起零和博弈,国际间的经济贸易摩擦不断,又给步履蹒跚的世界经济设置了阻碍,经济运行增添新的风险。此外,国际上各种政治、经济和外交矛盾反复交织在一起,局部冲突和战争不断,形成对世界经济运行秩序的冲击。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技术发展迅猛,孕育着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的机会。把握住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机会,就有可能推动经济重现繁荣增长势头。

国内经济将在迎接挑战中保持稳定增长


国内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首要挑战,也是一个长期问题。内需不足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造成市场比较疲软,也导致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品出现积压,对经济增长的压力持续加大。长期以来,我国消费占社会总需求的比重偏低,这一结构性的矛盾一直固化于经济系统之中,必须用重磅政策才能有所化解。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刚刚超过50%,而发达国家一般达到80%左右,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能达到65%—70%左右。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全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之首,并将陆续出台一系列大力提振消费和提高投资效益的有效举措。除了国内需求不足外,当前经济运行还存在着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仍需磨合等问题。
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的特征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发展大势没有改变,未来发展仍有许多优势,包括一些独特的优势,如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等,具备充分有利的支撑条件。总体上看,形势虽然存在着困难和挑战,但好的基础仍在,面临的机遇也很多,长期稳健是发展主线。只要政策到位,落实有力,也可以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社会总需求偏低,说明我国消费增长空间大,扩大消费内需有很大的潜力,将此潜力发挥出来可以更有力拉动经济增长。近些年来,我国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也充分说明,扩大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和稳定锚。过去几年,尽管外部环境愈加趋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中国经济发展始终保持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在30%左右。
2025年,国家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在宏观政策上追求更加积极有为的目标,新出台的政策工具必将发挥效应,形成对经济运行新的支撑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出的总目标是,全年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面对众多困难,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追求一定量的增长仍然是全年的经济发展目标,体现了中国经济的特有韧性和底气。中国的发展从来都是在战胜困难、迎接挑战中持续向前的。经历了风雨,彩虹才显格外美丽。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要始终保持一份定力,充满信心做好2025年经济工作。

发展新质生产力迎来难得机遇


做好全年的经济工作,除了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外,还要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带动产业创新突破,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和壮大经济增长新动能。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催生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了科技条件和产业载体,新质生产力的规模化发展时机已经成熟。另一方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将有利于营造一个更好的创新环境,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好的制度环境,必将产生巨大的发展动能。如果说2024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员之年、启始之年,2025年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爆发之年、推进之年。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还是要靠科技创新引领,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当前尤其要抓住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带来的重要发展机遇,加强重点布局,在关键技术研制开发和产业应用上把住先机,促进实体经济各行业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大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力求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上形成先发优势。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需要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技术开发实施全链条、全方位的布局,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机制建设,形成整体实力。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培育和壮大创新领军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广东、浙江的一些企业成了弄潮儿,引领了互联网经济的大潮。现在到了人工智能时代,应该有更多地区的有实力企业成为新的科技时代的弄潮儿,引领新兴产业链发展。江苏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基础较好,应用场景丰富,关键是要培育和壮大领军企业,形成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机制。
科技创新将在2025年的经济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引领作用,为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动能。依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将进入快车道。


来源:《群众》杂志2025年第1期

作者:徐康宁(作者系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民生幸福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陈学科

群众杂志
中共江苏省委机关刊《群众》杂志主办的理论宣传和决策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