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和“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等重要会议和文件都反复强调增强宏观政策一致性、加强预期管理的重要性。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增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营造更加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才能稳定经济增长预期,增强各类经营主体的发展信心。“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的又一次重要创新在我国的宏观调控实践中,“宏观政策‘多策合一’新理论框架”融合了多类经济政策,超越了新凯恩斯主义下政策孤立的局限。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政策在目标、工具、力度、时机和节奏上的不协调削弱了其效力,并容易导致“合成谬误”或“分解谬误”。此外,该框架未纳入非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的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伴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国面临着多维目标的统筹权衡挑战:一方面,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但这些“既要、又要、还要”的目标间可能存在冲突,需要在政策设计和实施中进行细致的权衡;另一方面,新发展阶段下,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愈发复杂,宏观经济治理需要处理的两难和多难问题越来越多。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如就业替代、决策透明度和算法偏见等。如何在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和避免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之间找到平衡,就是一个多难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更深入的理论指导,以确保政策的协调性和效果,避免政策间的相互抵消,实现政策效果的最大化。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新理论,旨在深化宏观调控理念。在重大产业治理方面,江苏省不仅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形成省领导联系挂钩的重点产业链工作专班和重大项目入库制度,更是将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梳理为“1650产业体系”,为每条产业链配备主管部门、智库支撑机构、产业链图谱,形成“行业—集群—产业链—企业”的层级框架,确保了政策资源的一致性和精准投放。在政策监督管理和评估方面,江苏省采用了数字技术进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南京市开发的公平竞争审查监测评估系统,以及镇江市和盐城市采用的大数据监测评估模式,都是对政策措施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成本与效益比较以及专家审查的典范,确保政策合规性达到100%。在重大政策评估评价制度建设方面,江苏省积极引入专家和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估,开展重大项目投资、科技、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评估试点,以政策效果评估为核心,实行定期评估和动态评估相结合,完善了重大政策的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江苏省在宏观经济政策的一致性和执行效率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省2024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7%,在全国内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中排名第五,显示出江苏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活力。进一步提升政策取向一致性,促使各类政策形成合力,推动经济稳定增长,需要在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的不同阶段重点解决政策冲突、政策滞后、预期管理等问题。增强政策制定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一是在制定政策时,要站在国家整体发展的高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谆谆嘱托,科学协调整合资源,构建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协调统一的政策体系,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强富美高”新江苏省域范例。二是提升政策制定的横向与纵向协调性。一方面,解决横向部门政策冲突,避免“合成谬误”。建立跨部门的横向协调机制,如定期的政策协调会议,确保政策目标、内容和效果的一致性,提升政策协同和整体效果。另一方面,解决纵向部门“各唱各调”,避免“步调不一致”。制定政策衔接指南和实施政策传导机制,加强纵向衔接,确保各级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避免政策间的脱节和不兼容。例如,我省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政策复杂、琐碎,以打补丁的方式反复叠加,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框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改革委、民政、工会、残联等部门各自为战,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补贴标准不一。强化政策执行的协同性与系统性。一是克服部门利益割裂和本位主义,加强政策执行的协同联动。建立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和执行效果反馈系统,确保在执行政策时,严格遵循上级政策的原意,避免过度解读和层层加码,提升政策执行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例如,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江苏省为了统筹管理出台了备案制度,但有些地方片面理解这一政策,要求从事充电站经营的企业必须先拿到省级的备案才能和地方谈招商引资,这是典型的层层加码。二是树立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增强政策执行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在政策落地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能不能做”,更要搞清楚“应该做什么”。例如,近年来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有些地方片面理解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大上光伏产能,实际上很多项目的技术处在迭代期,很快沦为落后产能。这就是只理会了文件上的“能不能做”,而没有深入调研政策层面的“应不应该做”。因此,要立足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通过开展政策培训和实施跨部门政策协调项目,从全局高度把握政策的内在逻辑和衔接关系,统筹考虑各项政策措施的匹配性和协同性,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确保各项政策协调联动、整体推进,最大化政策的综合效应。提升政策评估的适应性与稳定性。切实强化预期管理,加强与公众的信息沟通,增加政策透明度、加强政府与市场互动,持续提升政策评估的适应性与稳定性,确保政策的实施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一是解决政策更新不及时、缺乏灵活性的问题,避免政策僵化。建立政策评估和更新机制,以及政策灵活性测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政策实施效果,及时对政策进行审查和调整,优化内容和实施路径,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解决政策反复无常的问题,提高政策实施的持续性和一致性。制定政策持续性指南和实施政策一致性审查,确保政策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级之间保持连贯,避免“朝令夕改”,增强政策的可预测性和可靠性。
来源:《群众》杂志2025年第1期,原题为《提高政策取向一致性 稳定经济增长预期》
作者:叶林祥(作者系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陈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