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火车站,这座始建于清朝末年的老站,位于南京长江北岸,它是一个世纪的缩影,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见证了南京的沧桑巨变,更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象征,承载着中国近现代史的丰富底蕴和无尽故事。
浦口火车站建成于1914年,主体大楼为英式风格建筑,三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高大舒展,散发出独特的建筑艺术魅力,成为当时中国铁路建筑的典范。车站内2个单柱伞形月台长廊与主楼相连,站外建有直通连接轮渡码头的拱形雨廊。车站各式民国建筑林立,候车大楼、贵宾楼、售票房、检票口、职工宿舍、货运仓库,周边还有煤港、轮渡、邮局、医院、学校、警察局、工人俱乐部、饭店、澡堂以及大马路上老字号商业街铺等,米黄色外墙、红色大屋顶,自然飘逸的艺术曲线,中西文化交融的魅力尽在其中。
在近代史上,南京经历了多次战乱和动荡,浦口火车站宛如一座坚固的堡垒,守护着南京的安宁与繁荣。
民国时期,浦口火车站是连接平津冀的交通要道,也是南京与周边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火车站红色屋顶是南京的重要地标,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近代中国铁路线上,闪耀着工业文明的光芒。
1968年10月,随着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通车,津浦与沪宁铁路连成一线,沟通浦口与下关的火车轮渡停运,浦口火车站的客运中止,但它仍然担负着全国内河最大煤港的货运任务,保障华东六省一市重点工程和电网的供煤。1985年,恢复部分客运业务;1997年11月正式更名为“南京北站”。恢复客运后,浦口火车站重新繁华起来,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个繁忙的热潮。2004年10月,随着最后一班开往蚌埠的列车从南京北站缓缓驶出,浦口火车站正式结束了它的客运历史。
浦口火车站见证了蒸汽火车的辉煌时代,那些老旧的蒸汽机车呼啸而过,喷薄着浓浓的白烟,将时代的脉搏传递至远方;它还见证了津浦铁路的诞生与发展,这条铁路不仅承载着运输的重任,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
窗棂灯火韵悠扬,岁月雕镌焕秀林。如今,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国内首个完整保留历史风貌的“百年老火车站”经过修旧如旧的更新,各建筑保留了原本的外观风格,内部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原汁原味地展现津浦铁路历史和长江文化发展脉络,推动了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南京文化新地标。
置身于车站内,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火车轰隆、汽笛长鸣的年代。斑驳的钢轨在岁月的侵蚀下显得愈发古朴,老旧的站房和褪色的站牌透露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几列绿皮、红皮“先锋”机车,停摆在月台两侧。东西走向的月台长廊依然透着往日迷人的气息,一根根立柱支撑着伞状顶棚,延伸数百米,显得壮观大气;月台顶部的圆圈里“浦口”两字清晰可见,隽丽秀美的玉兰灯屹立守护在这里。月台两旁高高的梧桐树,向西绵延,不离不弃地陪伴延伸交错的寂静钢轨。
橘香摇动忆难禁,燕语低哝坞巷深。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背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课文。他在浦口火车站与父亲话别,父亲攀爬月台买橘子的镜头,深深定格在几代人的心中,给浦口火车站增添了温暖的色彩。《背影》课本墙,陈列着从上世纪30年代到2017年不同年代《背影》的语文课本。“背影咖啡馆”门前的文化墙,写满了《背影》中的语句。街区小广场朱自清雕塑,向人们讲述着《背影》蕴含的亲情,它让人们重新思考历史、思考亲情,思考人性。人们还可以循着百年前朱自清的足迹,从中山码头乘轮渡过长江,到浦口码头,来趟浦口火车站《背影》穿越之旅。
如果你坐在月台上,等待着心爱的人下车,感悟父母的深沉、手足的亲情、朋友的真挚,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湛蓝的天幕下,从西向东拍下钢轨通向车站大楼,从东向西拍下钢轨通向远方的列车,都可以作为真实绝美的朋友圈背景图、电脑桌面壁纸。秋末冬初,梧桐翠绿的叶子换上金黄色的衣裳,秋风瑟瑟,落叶缤纷,霜降如雪,一片片树叶遮没了站台、钢轨。冬日暖阳,人们徜徉其间,景色如诗,岁月静好,轨道边一片紫色的花海成为游客拍照打卡地,每一步都像走在童话世界,沉寂的浦口火车站依然散发无穷的魅力。
新立的“大马路”牌坊后,出新的街巷分布着非遗文创、手作、围炉煮茶、书店、旧物店、旗袍店、民宿、小型展馆、小吃店等各类特色店铺,打造出综合体验型文化街区,既有古韵,又有新意,更是充满了文艺气息。
闲檐燕归金陵韵,百年浦站启新程。如今的浦口火车站门前歌声悠扬,市民喜欢来这里感受历史气息,守着一份悠闲惬意时光,更是守着对百年老站的依恋情愫,追忆似水年华。他们有的唱歌、跳舞,有的打太极拳、练太极剑,小朋友们在此追逐嬉戏,不亦乐乎。优美的舞姿伴着旋律,与浦口火车站是如此的契合。
浦口火车站,见证了这座城市的风云变迁,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南京历史留给今天的“背影”。我们站在这里,望着那锈迹斑斑的钢轨,听到历史的回响,看到文化的传承,感受到那份厚重与温暖。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