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文学社作品选·曹立新|故乡寻踪之九:冯家埭的石板路

文摘   历史   2024-09-26 00:00   浙江  

故乡寻踪之九:冯家埭的石板路

■曹立新

 

王店冯家埭是梅溪南岸东石环桥到大桥之间的百米路段,与北岸的东米棚下隔河相望。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这一河两边街,景象大不同。

我眼中的东米棚下是下岸房子一半在路边一半在水中,石柱木梁支撑着枕水人家,推开木窗可以和冯家埭上的行人对话。每家的披屋屋檐上头都有一个烟囱升向天空,清晨的袅袅炊烟飘荡在梅溪上空,一阵烟火一阵清香。河边大小不同的石渡或暗或明的沿岸座落,船只停靠,居民淘米洗衣十分方便,生活气息很浓。而冯家埭这边却是一马平川,略显荒凉。除了街路两头有几间老房子外,路南是一大片桑树地,中间有一条穿过桑园的泥路,供南圣堂边的几间二层楼老屋人员进岀,晚上更是静悄悄,昏暗的灯光下行人稀少。路北河岸边大部分还是泥滩,一个斜坡伸入水中。文革初期王店镇上刮起一股在河滩上拔木桩,在空地上挖墙基的歪风,冯家埭的河滩上,也有人搭了三脚木架用神仙葫芦拔岀好多木桩。当然在炎热的夏天,倒是游泳初学者天然的场所,我也是在此从浅水到深水学会游水的。

梅溪街原冯家埭路段(曹立新摄)
冯家埭街路不长,两头除有二座悠久的古桥横跨梅溪贯通南北外,还有二座小桥直卧路中,我母亲称它俩为东小桥与西小桥。其实东小桥名叫里仁桥,桥下河流直通南花园桥,现今里仁桥已有名无实,临近市河这段河浜填平,桥下凹进处被石块砌实,留岀一点空间让人恍惚还会觉得有一汪清水在流淌。西小桥叫水月桥,桥下河道笔直到南圣堂东就到了浜底。据上一辈人说,水月桥旁有河边廊棚,倚河设有美人靠,惠及行人。1954年填浜废桥后,水月桥上观赏水中月影的美景从此消失。

冯家埭街路不长,但铺在路上的石板却与众不同。它不像东米棚下的石板路,一块石板两头碰到街沿石,石板下的水沟虽能利于排水,但时间一久,石板松动很容易拌脚,且具有音响效果,特别是在凌晨时分,赶早市的行人,“咯噔、咯噔”杂乱的脚步声,甚至会惊醒住在二埭家中的我。更不像顾家汇街面上的直铺石块,青石灰石板大小不一,显得杂乱无章。冯家埭在两座小桥之间的路段别具匠心,路面平整,石板铺设时像校过水平,每块石板长约一米二,宽约四十公分,表面略带暗红,凿有线条凹槽,以防雨天路滑,石块之间缝隙密合,从头望去像一条彩带延伸远方。看来当年的冯家居住在此,不但岀资出力修桥铺路,而且选好石材、请好石匠,精心设计认真施工,打造百年工程。我每次走过,一步一石板地数过,但总是记不住,也没有更多的联想。最近阅读了王店前辈张松石先生的《梅溪旧闻亲忆录》,才知道他在上学路上也对冯家埭的石板路独有钟情,仔细数过并记得有296块石板组成。

原冯家埭上的里仁桥(曹立新摄)
王店镇上路名中,称“埭”的只有冯家埭,《梅里志》中也称“冯家带”。汉语中“埭”“带”通假。“埭”原指堵水的土坝,水乡先民敬畏水,利用水,在劳作中或开渠引水,或筑坝挡水,特别是在小河小浜处更是常见,所留下了好多有“埭”的地名和地方故事。而冯家埭的地方夹在市河两条支流河浜中间,不知是“冯家”在小河中筑起了土坝还是原有的土坝挖开建起了小桥,但总是与王店冯家有着渊源。如今王店铁路以东居住着好多家冯姓,恰恰冯家埭没有冯姓居民居住,到底哪家能与冯家埭联系起来,很少有人讲的清楚。

最近查阅了有关王店古镇的资料和《梅里志》的相关章节,才逐渐理清了冯家埭与冯家王店始祖冯国伦的关系,或者说冯家埭的石板路就是冯国伦铺就的。冯国伦(1580—1654),字顺乔。在明万历年间居住在海盐大康里的冯家,因邻居发生火灾被殃及,家财俱毁,冯家四兄弟各奔前程。冯国伦在这一年的正月十五,举家迁徙到王店小康里(自已取的地名)定居,家中三省、三益、三祝,三恒四个儿子年幼。安家后全靠他一已之力,开了米行营生,开始十分辛苦。《梅里备志》记载:“天寒河冻,国伦独立营办,堕冰中几死”。米行离河边石渡(河埠)很近,便于稻谷大米运输。经多年的亲历亲为精心经营,米行购销两旺,做到“千万石”,人称万石公。生活日渐富裕的他不忘接济贫困者,碰到灾年开岀粥厂施粥,捐千石稻谷以作赈灾用粮。这种与民众和衷共济共渡难关的良好品德,也得到了民众的拥护,晚年被推荐为“乡饮大宾”。乡饮酒礼是一种功名,起始周代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流行近三千年,为历代士大夫所尊重,也是德高望重者才能获此荣誉,“大宾”是最高等级,在某个历史阶段,要皇帝亲授。

儒商冯国伦除了经商外,平时还以文为友,与居住在王店的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朱一是(1610—1671)、著名文人钱枋、屠爌等人交往甚密。

冯国伦生有三省、三益、三祝、三垣四个儿子,共有熙、锜、钰、纶、钧、镐、锦、铨、璜、锳、銊、锷、铠、鋕、铣十五个孙子。为了让子孙们世代和睦不忘家史,著有诗文《顺乔公训子孙箴》,作为家训传承冯氏后人。冯家在明末清初己是王店镇上首屈一指的商贾大户,名门望族,创导心正、孝顺、努力,勉励“齐家治国”。冯家在王店散枝发叶延续至今,出过众多历史名人。如:冯渠,乾隆乙丑(1745)年进士,江西靖安知县、广丰县令;冯光熊(1721—1801),乾隆丁卯(1747)举人,任云南总督,授兵部右侍郎等职,正二品大员;冯登府(1783一1840)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授福建将乐县知县,与民族英雄林则徐是朋友,在家时为重修曝书亭,创建清芬祠出资岀力,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当听闻英军攻陷宁波城后,悲愤欲绝而病逝;冯鞶,道光元年(1821)皇上御赐员外郎。我们比较熟悉的曾任王店镇副镇长冯文培先生,是冯氏二十二世孙。当年冯家大宅就在路南与水月桥不远,明清时里仁桥以东为五龙坊,水月桥以西为水月坊,因此天长日久冯家埭的地名自然而然地替代了小康里。

历史的长河起起落落,约在1970年前后,冯家埭石板路南边的桑树地,沿街造起了两幢住宅,住宅南边的大片土地又先后被王店五金厂、轻工机械厂和海鸥电扇总厂征用。宁静的夜空时不时被轻机厂的冲天化铁炉打破,倾倒炉料发出的声音让大地颤抖,冲天火焰映红夜半天空。

百年冯家埭的石板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改造成能行驶汽车的水泥路,河边修砌了整齐的石帮岸,做了水泥扶栏。1981年重新命名路名时,冯家埭成了王店梅溪街其中的一段。


虎斋
说说从古至今嘉兴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