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立新|故乡寻踪之十:王店五龙桥与殷家浜

文摘   2024-12-17 00:00   浙江  


【作者简介】 曹立新,1953年生,秀洲区王店镇人,知青,原海鸥电扇总厂党委副书记。曾有文章在《嘉兴日报》《秀洲文史》《梅溪》杂志等刊物发表。


故乡寻踪之十:王店五龙桥与殷家浜

■曹立新


王店镇上古桥众多,有竖十一横十一之称,五龙桥就是竖十一之一。三块巨石横卧殷家浜水之上,两头连通梅溪南岸廿家下和五龙坊石板街路。据《梅里志·桥梁》记载:五龙桥在东石环桥西南。可能是排字失误,实为东南,可见其历史悠久。

梅溪之水来自长水,流淌到东石环桥(建于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下的河面变窄,在桥东迎龙阁楼下成了隘口,水岀隘口后河面突然又宽之三倍,在东圣堂(建于元朝,又名普庆庵)前与梅溪、长生港、东圣堂浜和殷家浜五水汇合,我们称之为“东圣堂漾”。水乡子民崇拜水龙,五水汇合实为五龙之聚,五龙桥因势而名,意为祈盼水龙庇佑,风调雨顺。手扶五龙桥栏杆抬头北望,一条梅溪东逝水,对岸的普庆庵,树荫下僧尼扫地,香客抚门,此番景象延续了几百年。青少年时,我与小伙伴们经常在漾潭中挑战自我,击水中流。

明清时期王店东市的河流与桥梁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桥东堍石级对面有一间古时称“洋龙房”的消防水龙房,我每次走过总要仔细看看,至今印象深刻。桥西的一片为因桥得名的五龙坊,坊间上下岸大都是二层楼房,下岸房子因年久失修先后被拆,最后只存下环桥南堍的陈家鸡蛋糕小平房。上岸民房相连,特别是许家羊毛行显得高大坚挺,1963年前曾是王店地区医院所在地。我的同学沈昌俞就住在五龙坊26号,这一片百年老屋至今大都还存在。

过里仁桥就是冯家埭。在拙作《王店寻踪之九-冯家埭上的石板路》一文中,笔者把冯家埭街路错定为东环桥与大桥之间,据考证更正为里仁桥至水月桥之间。经多次街名变更,现在这里是梅溪街的其中一段。

五龙桥和桥下洋龙房原址

五龙桥下是殷家浜,梅溪入浜上南不到百米就到了浜底。志书地图上虽有图形但无名称。不知在哪朝哪代,有殷姓大户住在里面,附近的人们就叫它殷家浜了。1958年五龙桥拆除时,在浜口造了一幢二层砖混结构居民楼,楼的东西两面留下了通道。东面路较宽,走过原殷家浜东岸是陈玉茹先生家,其父亲在清末民国时期在家办私塾,女儿长大后也成了一名教师,我读小学时陈先生教我们音乐。另有粮仓,后做了耶稣教堂。左拐是火弄后街,市文保点张家老宅在此,弄内还有一雌一雄的两棵百年银杏树。下班时段,民生针织厂上班的女工花枝招展地在这条路口一拥而出,叽叽喳喳十分热闹。

五龙桥下的殷家浜口,石帮岸上桥石的踪迹。

殷家浜与农村土地之间,是当时难得的一块晒谷水泥场,文革初期我闲散在家时,就跟着大几岁的伙伴在晒谷场上学骑自行车,学溜旱冰,现在这里建起了梅溪新村。

昔日殷家浜,如今停车场

楼房西边的通道非常狭窄,只能通过一位行人,但可以走进殷家浜河西的过街廊棚,走廊底好像有扇对门,能锁住道路。廊棚一边是帮岸下的浜水,一边是高大房子,笔者不能确定是否殷家大宅。大宅曾做过粮仓也做个粮站,我下乡时生产队缴公粮曾多次粜谷进仓,也无数次从大宅东门进去,在石板天井边的粮站买米。五龙桥拆除后造起了街面房,殷家浜就成了个池塘,同学陈振兴家就住在池塘边,我有时和他一起在池水边聊天。但由于建筑垃圾等废物的不断倾倒,池塘越缩越小,直到彻底消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闲散土地充分利用,殷家浜原址除了建造住宅外,其余的浇筑为水泥地,成了停车场。

存在了几百年的五龙桥与殷家浜已成为历史,但假如你有心的话,还能在原址的石帮岸上找到古老踪迹。


虎斋
说说从古至今嘉兴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