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梅晓民,男,1955年生,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三十年。现为嘉兴市作协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嘉兴市政协文史特邀员、秀洲区政协文史研究员、秀洲区朱彝尊研究会理事、《王店镇志》主编。已出版地方历史文化专著《王店记忆》《王店再忆》《王店叁忆》以及明清时期王店镇诗词集《梅里诗综》和《梅里词综》。
王店船厂浜,可开发的旅游景点
■梅晓民
王店古镇四喜街中段有一座船厂桥,这里以前属会龙坊范围,所以船厂桥又名会龙桥。桥下的河流曾名斜港汇,后称船厂浜。船厂浜为梅溪支流,一路向北蜿蜒形成四条分汊,其中三条向东,分别通往花园浜、长车浜及无名小浜,这条无名小浜笔者怀疑就是《梅里志》记载中的短车浜。另外一条向西汇入长水塘。但据《梅里志》中由里人张修绘制的《梅里全图》显示,光绪时,向西的那条分汊尚未流入长水塘,只是一只断头浜。明代李翊《俗呼小录》中有“绝潢断港谓之浜”的解释,意思是水流不相通的港汊即称之为浜。笔者推测,正因为没有接通河流,所以有“船厂浜”的地名。一直到1982年,《王店镇平面图》标明,向西的分汊已和长水塘打通,成了船厂港,但当地人仍约定俗成地称船厂浜。
光绪《梅里志·梅里全图》中的船厂浜位置
1982年王店镇地图上的船厂浜位置
船厂桥东桥堍由南往北至花园浜,有一条全长约三百米的小路,中间有一个过街骑楼,路由浜名,即称船厂浜东路。而船厂浜东路向东约五百米,也有一条上南落北通往原梅里小学的小路,称育才路。就在这片方圆约一百多亩的地方,居住着一个以造船修船为业的姚姓大族。从清朝道光年间起,这个大族一直在此安居乐业。
船厂浜东路路牌
为了探索这个神秘的家族,同事姚建新邀请我一起去看看。一天下午,因姚建新临时有事要晚点过去,我便一个人走进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一来到这里,我就被众多的小路和弄堂所包围:育才路27弄、育才路31弄、船厂浜东路7弄、船厂浜东路13弄……原汁原味的老宅、既可防火又可防风的马头墙、随屋面呈曲线升高的观音兜等等随处可见。只兜了几圈,我就好象走进了迷宫。这里十分的幽静,小路小弄里几乎很少见到行人,当然,我也没有遇到戴望舒《雨巷》中那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建新及时赶到,他笑着对我说,不要说你第一次来,就是我这个老住民有时也会走岔。兜兜转转中,我们来到了门牌标示为“育才路31弄3号”的地方。
姚家厅堂就在这里面
过街骑楼
老树和老宅相映生辉
建新说,你看,这里就是我的老家。走过一条狭窄的过道后,里面豁然开朗,原来这里深藏着一座古朴的老宅。我仔细打量四周,老宅的门楼已被改造成住房,但仍可通往前面的船厂浜东路13弄。中间有一个窄窄的天井,后面是一座装饰着格子窗的厅堂。那天是个阴天,由于光线不足,里面黑洞洞地高深莫测,直到走进去后,我的眼睛才慢慢地适应了环境。这是一座三开间的大厅,由四根廊柱撑起的屋顶约有二层楼高。雕梁画栋,十分的气派。可惜大厅里只有一只普通的电灯,光线比较暗淡,手机拍不出全貌。只感觉到里面堆着许多的杂物,地上铺的方砖已四分五裂,整座大厅显得有点苍老。据建新介绍,当年这里曾作过修船的工场,所以十分杂乱。我也注意到,横梁上挂着一条长约四米的木工作凳,上面还有一只用于固定木料的“铁八字”,证明这里的确曾做过工场。
挂满果实的柿子树
高高的风火墙
大厅东边两间的后边,有一小半被隔成住房,有人住在里面。建新过去边敲门边喊着“二亲妈”,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太前来开门。言谈间得知,“二亲妈”叫张顺英,8岁到这里做童养媳,今年已98岁了,还自己在老灶头上烧饭,木柴是原来修船时留下来的。这使我十分惊讶,一位耄耋老人还自己做饭烧菜,十分罕见,但我一点也看不出她是上了这个年纪的人。建新对我说,“二爹爹”姚云祥已过世,享年102岁。还说,他的阿叔今年98岁,目前住在医院里;父亲姚德明也89岁了,原先就住在边上的耳房里,现搬到隔壁去了。我不禁感叹,姚家长寿的人真多。据2021年出版的《王店镇志》记载,至2010年,王店全镇95岁以上的老人有35位,其中四喜社区就有3位,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古老谚语。
精神矍铄的二亲妈,你看得出她的实际年龄吗?
当问起这座老宅的建造年代时,“二亲妈”回忆说,长毛来的时候,大家逃难,只有远房四太太一个人住在这里。“长毛”是民间对清朝太平军的称呼。据《梅里备志》记载,咸丰十年(1860)八月,太平军攻占嘉兴后,又一路北上攻打硖石。经过王店时,嘉兴县丞瞿绶章率领王店民团奋起抵抗。失败后,梅里古镇即受到太平军大肆焚掠,民众死伤无数。我想,在这样一种残酷的环境里,“远房四太太”敢一个人住在这里,那肯定是一位有胆有识、令人敬佩的侠女。而“二亲妈”的这个讲述,也间接地证明这座老宅在咸丰年间就已有了。另据1996年出版的《王店镇志》记载,道光年间,有姚、龚、李三家创办船厂,也可间接证明老宅就建于那个时候。“道光”年号共使用三十年(1821—1850),所以这座老宅的建造时间可上溯到一百七十多年前。“二亲妈”还回忆,建造这座房子的材料是从官滩漾(在现庄安村一带)杜兵部家拆过来的。“杜兵部”即杜臻,王店官滩漾人,康熙年间先后任工部、刑部、兵部及礼部尚书,是康熙皇帝的重臣,而王店民间都称他为“杜兵部”,这大概是杜臻的这个职务对他们印象比较深刻吧。杜臻在官滩漾建有庄园,后因子孙不善经营,家道逐渐败落,只得将祖上老宅拆掉换钱,估计姚家就是在这个时候购来建起了这座大宅。
我和建新提起了姚家修船的话题,“二亲妈”又插话说,他的男人姚云祥(即“二爹爹”)曾参与了南湖红船的建造,“大船和小船上的琵琶橹就是他做的”,后来姚云祥曾带着她去南湖参观,不巧红船正好上岸维修而没有见到,使得她到今天也感到十分遗憾。这个叙述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王店老镇志里只提到了木匠朱祥林和雕花匠黄生有为复制红船出力,没有提到姚云祥制作的琵琶橹。而姚建新的“二亲妈”主动提到了这件事,看来应该是真的。
要告别了,健谈的二亲妈又对我说,我们这个厅堂曾经有好多人来看过,电视台来拍过,照片也有人拍过,前几天还有人来要给我拍长寿照呢,“厅堂介塌哩,倷顶好来相帮修修好。”这不禁使我感到,王店镇上有许多的老宅,因年代久远,有的已坍塌,有的经风吹雨淋也已摇摇欲坠,颓败的墙面上爬满了苔痕,透露着一股沧桑的味道,而政府一时也拿不出整治的方案。但这个地方与西边的国家级文保单位粮仓只是一水之隔,对岸船厂浜西路末端即是粮仓后门的河埠。只要在船厂浜上建一座小桥,游人就可以自由来去。
如要将这个片区开发为旅游景点的话,笔者建议,可整修一些古建筑,如标志性的过街骑楼、比较有价值的老宅等,同时修饰古建筑群的外观,恢复小路小巷的石板路。姚家的大厅,修复后用作船文化展厅,可搜集一些船的模型及修船的工具等作为展出内容。姚家制作的“采莲船灯”十分有名,曾经在王店灯会上大放异彩,这也是船文化的一部分。育才路北的梅里小学原为自在庵,如有可能,可适当恢复,里面可展示梅里小学百年历史等资料。嘉庆年间,有一位叫姚驾鳌的诗人创作了一百首《梅花溪棹歌》,现嵌在曝书亭围墙上的《中石环桥碑记》也是他撰写的。他还十分关心嘉兴水利,嘉庆二十四年(1819)浙西大旱时,曾力主开挖平湖横桥堰。不知这位诗人是否住在船厂浜一带,如是的话,也可以一并展示他的资料。以上建议只是笔者一家之言,仅供政府决策时参考。
破败的老屋
厅堂格子窗
牛腿上的雕花
横梁上的雕塑
本文照片由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