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寻古:城北“乞活”故城寻踪

旅行   2024-11-06 19:31   河北  
“乞活”为逃亡求食之意,可以直译为“为了活着”,当饥荒来临时,百姓衣食无着,只好到外地以乞讨为生。在河间城北,就有一个以“乞活”为名的古城,今虽遗迹不存,却牵涉到一段一千七百年前的历史故事。
“乞活城”的记载见于乾隆《河间县志》之“古迹”篇,原文引《元和郡县志》记载,晋太安中,并州刺史东赢公腾,掠敌人万户于山东,筑城居之,任其乞活,在城北六里。“太安”是西晋惠帝司马衷的第六个年号,只用了两年(公元302-303年)。西晋宗室、诸侯王司马腾最初封为东赢公,后任并州刺史、安北将军等职。并州是个古老的地名,治所在今太原市一带。当时的“山东”与今日之山东省不同,是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包括今山东、河北及河南北部一带。
下图,乾隆《河间县志》之“乞活城”

据《晋书·石勒载记》也有类似记载:“并州刺史东瀛公腾,执诸胡于山东卖充军实。腾使将军郭阳、张隆虏群胡,将诣冀州,两胡一枷。”意思是,司马腾及其部属将掳掠的胡人贩卖到山东作奴隶,以所得充实军需。由此说来,“乞活城”就是司马腾为安置掳掠到的胡人而修筑的城池吧?然而,司马腾掳掠胡人,是为了贩卖谋利,为此专门修城安置,似乎有些不合逻辑。
乾隆《河间县志》中的“乞活城”记载应来自《太平寰宇记》。《寰宇记》之“瀛州河间县”条目原文为:乞活城,《郡国志》云:太安中,并州剌史东瀛公司马腾掠羯胡万户于山东,卖为生口;值险难售,恐其有叛,不听入州郡;筑此城以居之,任自乞活;《晋书》云:乞活帅陈仵归晋,即此地也。”司马腾卖胡人为奴,与率并州军民南下“乞活”,本来是发生于不同年代的两回事,《郡国志》的记载应为讹误。原文中提到的“乞活帅陈仵”,是“乞活军团”的一名主帅,其效忠晋朝,后被东晋朝廷封为振武将军。陈仵(wǔ)在河间乞活城驻守并归顺晋朝,证明该城应为“乞活军团”镇守之地。
史书中对“乞活”另有一种记载。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导致司马氏自相残杀,晋朝元气大伤,北方少数民族趁机自立,尤以匈奴刘渊最为势大。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王,建立汉赵政权,司马腾派遣将军聂玄讨伐刘渊,聂玄兵败,恰逢并州一带饥荒,司马腾遂率领并州的二万多户军民迁往山东。这支庞大的队伍里,既有躲避战乱、无家可归的百姓,又有失落的贵族和军兵,世人称之为“乞活军”。据《资治通鉴·晋纪九》记载,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因旱灾严重,“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食草木、牛马毛皆尽”,到了第二年,“关西饥馑,白骨蔽野,士民存者百无一二”,这也是司马腾带领并州军民到“山东”一带“乞活”的一大背景。
《晋书·东海王越传》载,“初东赢公腾之镇邺也,携并州将田甄、甄弟兰、任祉、祁济、李浑、薄盛等,部众万余人至邺,遣就谷冀州,号为乞活。”邺城在今河北临漳县,司马腾镇守邺城是在西晋光熙元年(306年)。匈奴人进攻西晋,司马腾转战到邺城,将在并州时的部属带到邺城,安排这些人在冀州一带聚居,平时垦荒种地,战时从军打仗。
因此,根据晋书中的记载,“乞活”是一支因为战乱流落到冀州“讨生活”的“兵农合一”团体。从并州迁徙到冀州后,这些“乞活人”虽各处流离迁徙,但始终因其乡土情结,保持着同一性,成为在西晋内乱争战中多次出现的并州“乞活军团”。
匈奴与西晋最终争战的结果是,建兴四年(316年),长安城被匈奴攻破,西晋灭亡,由此开启纷乱不休的“五胡乱华”时代。到了后期,这个来自并州的“乞活军团”曾长期与胡人交战,表现出顽强的战斗力,直到东晋末年,还有乞活军的余部抗击羌胡前秦,前后持续一百余年。与河间“乞活城”类似,河北省广宗县五里庄一带,有“上白城”故址,是“乞活军团”的重要战略基地。当时,并州部将田甄等人率吏民一万余人,追随司马腾到邺城,因当地经济凋敝,无力安置,部分军民沿漳河北上,在“上白城”安营扎寨,号为“乞活”。
西晋时的冀州包含了今河北省的广大地区,今河间市也在其列。河间城北的“乞活城”,极有可能是“乞活军团”的一个镇守之地,而非安置胡人之所。但是,“乞活军团”在与胡人争战时,可能掠夺了部分胡人,出卖或作为奴隶使用,河间“乞活城”中也可能有胡人生活。因此,河间“乞活城”之得名,应是作为“乞活军”屯垦、驻扎的基地,而不是乾隆《河间县志》所说的“掠胡人居之,任其乞活”。
北魏太和十一年 (487) ,将原属定州、冀州的部分区域划出,设置瀛州,治所在赵都军城(今河间城区)。自西晋司马腾时代,至二百多年后的北魏末年,山西北部边民点燃起义之火。起义平息后,北魏统治者曾将二十余万投降的义军迁往冀州、定州、瀛州三州异地安置“就食”,当时的广阳王元深道,“此辈复为乞活矣!”
对由于饥荒等原因起义的流民,安置到瀛州以解决吃饭问题,元深感叹说“这些人又成了‘乞活军’呀”,是联想到西晋时代的“乞活”往事。“乞活”二字已成为一个专属的历史名词,这也更加印证了河间城北的“乞活城”,是从异地迁来的兵民的安置之所,而非被掳掠胡人的居住之地。
    这些以“乞活”闻名的流民平时屯田耕作,战时击退盗贼、反抗胡人,河间“乞活城”成为战乱时代的安身立命之所。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士族南逃后建立东晋,落地生根。而“乞活军团”多来自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这些人的后代必定有相当大的部分定居于瀛州(今河间),与当地原有居民逐渐融合。魏晋乱世之后,“乞活城”失去了存在意义,遂逐步废弃。一千七百年后的今天,“乞活城”虽只存地名,却是西晋时代民族迁徙、融合的重要见证。
参考资料:周一良:1949年《燕京学报》第37期之《乞活考》

史说河间
关注、发掘、传播与“大河间”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让优秀历史文化伴随心灵成长!
 最新文章